【国际锐评】中国已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

  一边威胁要对全部中国输美产品举起关税大棒,一边又表现出继续谈判的意愿,美方仍然试图用软硬“两手”,对中方极限施压,从而在谈判桌上获取更高要价。但是,仔细分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在第十一轮磋商结束后对媒体的表态,美方就应该十分清楚:中方对经贸磋商有三个核心关切,即取消全部加征关税、贸易采购数字要符合实际、改善文本平衡性。在这些原则底线问题上,中方决不会做出让步。所以,不管美方怎么“极限施压”,过去对中方无效,现在和未来也必定无效。


  回顾中美经贸磋商一年多的历程,双方有重要进展,也几经反复,中方将这些视为国家谈判过程中正常的小曲折,始终以最大诚意推进磋商,因为中方深知:贸易战没有赢家,加征关税不利于中美双方,也不利于全世界;合作,才是中美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是,合作是有原则的。中方的三大核心关切,实际上把经贸磋商的“红线”与“底线”公之于众,是绝不允许美方挑战和逾越的。


  如果美方执意继续加征关税,中国必然会坚决反制。经过一年多的经贸摩擦,中国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考验,不仅抗压性大大增强,应对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定力。因为,中方早就看清,美方加征关税,实际上是一种“自残式”的战略豪赌,逆流而动,违背民意,必将徒劳。据美国“全球贸易伙伴”咨询公司2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如果对25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征收25%的关税,一年将导致美国损失93.4万个就业岗位,一个四口之家的美国家庭每年支出增加767美元;如果再对剩下的3250亿美元中国产品征收25%关税,一年将导致美国损失210万个就业岗位,一个四口之家的美国家庭每年增加支出2000美元。


  作为贸易战被迫反击的一方,中国经济必然会因加征关税而承压,但这压力完全是可控的。


  从经济结构看,消费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达76.2%,出口依存度已下降至17.9%,内需正在并终将成为中国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强力支撑。


  从贸易情况看,今年前4个月,中美贸易额下降了11.2%,其中对美出口下降4.8%,自美进口下降26.8%,这说明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商品更有可替代性。同期,中美贸易顺差扩大10.5%,这说明加征关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只会让美国消费者承担更高的成本。


  此外,前4个月对美贸易占中国外贸总值的比例下降至11.5%,而中国与欧盟、东盟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额均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增速达9.1%,高出中国外贸整体增速4.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外贸伙伴日益多元化,外贸抗压能力不断增强。即便美国对全部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中国也可通过调整国际市场格局,把相当一部分对美贸易转向其他地方。


  所以,美国的极限施压并没什么好怕的,反而是施压越大,中国的定力越强。对于贸易战,中国早就表明态度: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面对美国的软硬两手,中国也早已给出答案: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经历了五千多年风风雨雨的中华民族,什么样的阵势没见过?!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美国发起的对华贸易战,不过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道坎儿,没什么大不了,中国势必化危为机,借此来检验自身的能力,使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无论外部风云如何变幻,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美国下一步是要谈,还是要打,抑或是采取别的动作,中国都已备足了政策工具箱,做好了全面应对的准备。这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把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推进

  本报记者  魏哲哲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督察工作规定》。中央依法治国办负责人就规定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规定出台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确立了法治政府建设的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和时间表。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的约束机制。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发挥督察工作对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的督促推动作用,构建守责尽责、失责追责的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工作机制,不断把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推进,制定本规定。
  
  记者:起草规定遵循了什么样的总体思路?
  
  答:规定起草突出了4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压紧压实职责,形成责任闭环,解决好“要不要担责”的问题。当前,一些地区和部门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视程度、领导力度、推进速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制定规定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督察工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落实主体责任,形成从党政主要负责人到全体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责任闭环体系。
  
  二是针对党政机关职责特点,明确职责分工,解决好“担什么责”的问题。根据党政机关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上的不同定位和职责,明确督察工作的主要内容。对地方各级党委,主要督察履行推进本地区法治建设领导职责,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情况;对地方各级政府和县级以上政府部门,主要督察履行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法治政府建设主体职责的情况;对地方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主要督察在全局工作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情况;对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主要督察在分管工作范围内履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相关职责的情况。
  
  三是规范督察程序,细化工作规则,解决好“怎样督责”的问题。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开展了不少督察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做法不一、标准不同,缺乏规范统一的要求和程序。规定对督察组织实施作出具体规定,着力提高督察工作的程序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注重结果运用,做到奖惩分明,解决好“怎样追责”的问题。规定对责任追究的依据、事项、妨碍督察行为的处理等作出规定,要求进一步运用好督察结果,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干部要警醒和惩戒,使其真正发挥督促、倒逼、问责、激励作用。
  
  记者:规定的总体框架是什么?
  
  答:规定共分为三个部分,6章35条。第一部分是总则,即第一章共5条,明确了制定目的、指导思想、适用范围、工作原则、督察主体等。第二部分是分则,包括第二至第五章共28条,主要对督察工作作出实体性和程序性规范。第二章“督察对象和内容”,规定对地方各级党委及其主要负责人、地方各级政府以及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行督察的主要事项。第三章“督察组织实施”,规定督察计划、督察方式、督察措施、督察反馈和整改、督察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等督察工作机制。第四章“年度报告”,规定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的范围、内容、公开、评议等问题。第五章“责任追究”,规定追责依据、追责事项、追责方式、妨碍督察行为的处理等问题。第三部分是附则,即第六章共2条,主要规定相关补充事项。
  
  记者:为何要在规定中设专章规定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答: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制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法治政府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督察方式和手段,有利于推动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提高对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重视,有利于充分了解、掌握各地区、各部门法治政府建设的进展、成效和问题,有利于接受社会监督、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法治政府建设的良好氛围。所以,规定将其作为单独一章进行规范,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制度的法定化、常态化、长期化。
  
  记者:组织实施督察工作的主体是谁?
  
  答:考虑到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负责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为了确保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督察工作与全面依法治国各方面督察工作的协调统一,将其纳入全面依法治国督察工作体系,规定确定由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和地方各级党委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组织开展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督察工作。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08日 07 版)

两会热点科普:“5G元年”来了!关于5G你要知道这些


全国两会开幕前后,5G火了!以华为为代表的众多厂商纷纷推出5G手机及相关应用终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集团研究院院长张云勇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即将进入5G新时代,进入5G元年。”


那么,相较于之前的网络通讯技术,5G有何特殊本领?5G会产生更多辐射吗?它又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呢?对于大家关于5G的密切关注,人民网科普中国采访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泰尔实验室战略规划与研究部副主任葛涵涛、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理学院副教授周洪直,来聊一聊关于5G你不得不知的那些事儿。


“快”5G:从普通道路到立体高速公路


5G,即5th-Generation,指的是第五代移动电话通讯标准,是现有4G通讯技术的延伸。


5G到底有多快?有多智能?张云勇在“委员通道”上形象地做出比喻,“如果把4G比喻成一条普通的道路,5G就是立体的高速公路。”


相较于2G/3G/4G,5G的速度的确更快,信道带宽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周洪直告诉人民网科普中国,“5G的下载速率将达到10Gbps,相当于4G的10倍;而其峰值速率可达20Gbps,是4G的20倍。”2月27日,中国移动西藏公司在拉萨开通了西藏首个2.6GHz频段5G基站,在户外环境下经测试,其下载峰值速率达530M/秒,平均速率在500M/秒左右,下载1GB的电影只需2秒钟。


周洪直还介绍,5G的信道带宽将扩展到1GHz,最终还可能达到高于2GHz的水平。他举例称,“就像人们以前使用马车,现在能坐高铁、坐飞机一样,5G的载频频率提上来了,同时载频的量也增加了一大截,信号传输的速度自然就越来越快。”


除了“速度快”,5G在时延性和连接密度这两个关键指标上也都有“跨栏式”的突破。周洪直说,“5G的理论延时是1毫秒,也就是1秒的千分之一,这种延时相当于4G的几十分之一。例如,在目前时速200多公里的高铁上,人们的通讯设备经常出现卡顿,而5G的准实时传输将有效减少此类尴尬的状况。”


“5G在连接密度上的大幅提升,将容纳更多的人同时使用独立网络”,周洪直介绍,如今,在人员密集、流量需求较大的场所,如火车站、飞机场等,网速有时会差强人意,这是因为即便这些场所已经实现了4G网络全覆盖,最多也只能达到每平方千米10万户的连接密度;而5G在连接密度上将提高十倍,实现百万级别的连接数量,可有效改善网络“供不应求”的问题。


5G关键:基站、天线增多 不会增加辐射


2018年6月,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组织)在美国举行全体会议,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5G NR Standalone,独立组网)方案获得批准并发布,这标志着首个真正完整的国际5G标准正式出炉,5G正式进入产业发展新阶段。


葛涵涛对人民网科普中国透露,“5G网络包含了复杂的产业生态,包括对上游的基站升级、中游的网络建设、下游的终端产品及应用服务等。”


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基站、天线等5G核心硬件技术将成为各大运营商集中发力的重点。周洪直补充道,由于5G的通信频谱相对于4G来说更高,单个基站覆盖面积变小,所以5G的基站数量就需要大幅增加。“Massive·MIMO(大规模天线技术)应运而生。这项技术通过大规模提高基站端和用户端的天线数量来提高系统整体的吞吐效率。”周洪直说,这项技术提升了通信容量,天线也从最初的单个天线发展到了阵列天线和多天线。


5G基站数量提升,终端设备的电线增多,这会导致产生的辐射激增吗?


对此,周洪直表示,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基站建设,不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他举例称,“就像是一辆高铁从人们眼前经过,无论高铁是空着还是塞满了人,对高铁外部的影响并无变化。”


相反,基站数量越多,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还会越小。周洪直解释称,“基站增多的情况下,单个基站的功率相对较小;如果减少基站的数量,为保证正常的信号传输速度,则需要加大基站功率,反而会对人们产生更大的辐射。”


5G+AI:打造“万物互联”的智能生活


关于5G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近期对媒体表示,“将来20%左右的5G设施用于人和人之间的通讯问题,80%还是用于物与物、物和人,也就是物联网,特别是移动的物联网通讯问题。”


葛涵涛向人民网科普中国介绍,目前5G及相关技术,应用较多的场景之一是5G+4K直播。而当5G与AI充分结合后,将更广泛地渗透到制造业、能源、医疗、教育、城市、娱乐、国防等等垂直领域,从而有望深度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模式。


“目前,全球的电信运营商都在加速推进5G网络方面的建设和部署,预计到2020年,中国5G网络有望大规模商用。” 葛涵涛举例称,“比如在应急救援领域,可以在无人机上搭载5G通信基站,实现对被困人员的通信设备进行主动定位,确认被困者的手机号码,并通过数据库匹配获取被困者照片、亲属联系方式等功能,同时利用5G网络的大带宽传输能力,通过机载全景摄像头实时拍摄并回传现场高清视频或图像,结合边缘计算能力与AI技术,实现快速对人员和车牌的识别及周边环境分析,便于救援人员针对性地开展搜救工作。”


“又如,智慧城市是公认的5G重要应用场景之一,能够被连接的物体多种多样,包括交通设施、空气、水、电表、井盖、路灯、停车场、站牌等,需要承载超过百万的连接设备,且各连接设备需要传输的数据量较小。” 葛涵涛说,作为车联网、物流、智能驾驶、无人机、AR/VR等应用的基础设施,5G网络将成为未来智慧生活的重要一环。


“天堑变通途”,5G技术能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快、更联通、更紧密。伴随5G的商用部署加速,5G不再只是概念,“万物互联”也不再是纸上谈兵,相信大家享受到“高带宽、高质量、高体验、高智能的5G业务”将指日可待。 


受访专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泰尔实验室战略规划与研究部副主任葛涵涛、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理学院副教授周洪直

(人民网 申佳平)


“国家账本”传递2019年国计民生十大信号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题:“国家账本”传递2019年国计民生十大信号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始审查预算报告。这份厚厚的“国家账本”传递出哪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信号?
  
  【信号1】减税降费近2万亿元:增加市场主体活力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要实施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戴运龙说,减税降费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短期来看,减税降费会对各级财政带来压力,但长远来看,将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信号2】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增长14.9%:积极促进就业创业
  
  根据预算报告,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538.78亿元,增长14.9%。将符合条件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分别提高至15万元和300万元。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瑞金市委书记许锐说,实现稳就业,需要财政、人社、税务、金融等部门共同发力,构建协调、高效的服务体系。既要落实普惠性政策,也要重视重点群体和关键领域的有效帮扶。
  
  【信号3】赤字率2.8%: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安排全国财政赤字27600亿元,比2018年增加3800亿元,赤字率由2.6%适度提高到2.8%。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适度提高赤字率是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体现,有助于通过财政手段激发经济活力,更好引导企业预期,增强市场信心。
  
  【信号4】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30800亿元: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3080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9300亿元、专项债务21500亿元。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说,今年的地方政府专项债较上年大幅增加,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可以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规范举债的“前门”开好。与此同时,高度重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堵住违法违规举债的“后门”。
  
  【信号5】中央基建投资增加400亿元:发挥投资关键作用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中央基建投资安排5776亿元,比2018年增加400亿元。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说,今年要重点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建设。要在支出项目、资金使用上加强管理,避免资金不到位、不及时等问题。
  
  【信号6】养老金标准平均提高约5%:提升“老有所养”保障水平
  
  根据预算报告,从2019年1月1日起,按平均约5%的幅度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小兵表示,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社保方面支出的增幅,高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增长水平,是着力保障民生的重要体现。
  
  【信号7】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18.9%: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1260.95亿元,增长18.9%,增量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原平市子干乡子干村党支部书记栗翠田说,中央财政对脱贫攻坚加大精准投入,对专项资金的科学分配、高效使用和全程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信号8】科技支出增长近10%:进一步推动创新能力建设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科技支出安排9134亿元,比2018年执行数增长9.7%。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表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要更好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科技领域是财政支出近年来发力的重要方向,支出规模逐年加大,进一步推进了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信号9】教育支出增长8%: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34800亿元,比2018年执行数增长8%。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增长13.1%,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增长26.6%。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说,今年国家财力虽然紧张,对教育的投入却继续增加,充分表明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发展有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才能托起未来的希望。
  
  【信号10】一般性支出压缩不低于5%:政府要过“紧日子”
  
  根据预算报告,今年要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预算。中央财政带头严格管理部门支出,一般性支出按照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认为,2019年财政支出需要扩大,并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府要过“紧日子”,通过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化支出结构,用于保障重点领域投入。(记者申铖、刘红霞、何欣荣、梁晓飞、刘硕、有之炘)

  (转自中国网)

政府工作报告这些数字令人振奋
政府工作报告这些数字令人振奋

    (原标题:回应民生关切 发出民生红包 政府工作报告这些数字令人振奋)


      2019年03月0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再降低20%以上······这是今年中国政府的一部分工作目标。


今天,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去年政府工作取得哪些成就?今年还有哪些目标?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这些民生数字与你我息息相关。



过去一年——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总量突破90万亿元

——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

——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易地扶贫搬迁280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设立6项专项附加扣除

——资助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近1亿人次

——棚户区住房改造62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90万

——全年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约1.3万亿

——近1400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月70元提高到88元


为政以公,行胜于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一部分用一连串数字回顾了去年政府工作取得的成绩。


与这些数字对应的,是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全年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再进城落户1300万人······


“回顾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在完成目标、肯定成绩的同时,报告也指出要清醒看到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困难较多,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困难较多,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


困难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动摇,干劲不能松懈。“我们一定要直面问题和挑战,勇于担当,恪尽职守,竭尽全力做好工作,决不辜负人民期待!”李克强说。


今年目标——稳增长 惠民生 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出现了11次,“决不让基本民生保障出问题”“切实保障基本民生,推动解决重点民生问题”“基本民生投入确保只增不减”“我们要尽力为群众救急解困、雪中送炭,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等表态掷地有声。


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也有不少与民生相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5%;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等等是今年政府对做好工作的要求。


重点工作——发出多个民生红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罗列的重点工作中多处回应民生关切,发出多个民生红包。

减税降费是今年报告中政府工作任务环节首先被提及的内容。报告指出,今年要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保持6%一档的税率不变,但通过采取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加税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确保减税降费落实到位,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报告指出,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具体措施包括,对招用农村贫困人口、城镇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的各类企业,三年内给予定额税费减免;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高职院校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等。


“使降费实实在在、消费者明明白白”,在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的基础上,报告提出今年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再降低15%,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再降低20%以上,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规范套餐设置。


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今年报告论述的重点之一。“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提高6000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是政府工作的目标。


“我们要切实把宝贵的资金用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报告指出,今年财力虽然很紧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也是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为此,报告提出了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等具体举措。


此外,持续开展“减证便民”改革行动、两年内基本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人民幸福感的民生措施也被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全文】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央视快评】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央视快评】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央视网2019年02月26日 00:07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要完善法治建设规划,提高立法工作质量和效率,保障和服务改革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离不开法治,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法治规划建设这个全面依法治国的“牛鼻子”,把握重点、整体推进,进一步发挥好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证。


以立法高质量发展保障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涵。这其中,政府厉行法治尤为关键。建设法治政府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坚持法治政府与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能将法治中国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尤其要用法治规范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努力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厘清权责利的规范界限,为深化改革破障碍、去繁苛,为市场主体减负担、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加动力、增便利。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造船出海”,既取得了很多成果,也碰了不少壁。加快推进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是基于当前严酷竞争现实的迫切要求,更是保障和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未雨绸缪之策。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加强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发展涉外法律服务,强化企业合规意识,为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法治保障。

舟楫相配得当,方能逆流而上。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是指导我们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我们要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贯穿于改革发展稳定大业的每一步,汇磅礴之力、收长远之功,让法治中国的沃土结出改革发展稳定的累累硕果。 


  • 央视评论员

全媒体助力正风反腐 网络曝光许多有价值线索

     (原标题:全媒体助力正风反腐) 

  
  春节期间,人们聊家常、谈变化,议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是全媒体时代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生活。正像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这些年,人们强烈感受到,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可以说,人们学习、购物、旅行、就医等,越来越离不开那个似乎万能的手机;而新闻信息的获得,很大部分已来自全媒体。
  
  这,同样深刻影响着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是党员干部最关注的网站之一,老百姓可以随时获取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最新信息或者反映自己的意见。“两微一端”等媒体平台同样能够及时反映社情民意,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线索正是通过网络曝光而浮出水面。网络还以其先进技术平台,使社会监督的广度、深度、效能有了质的提升,全媒体普及与融媒体发展,使丑闻难以隐藏,罪恶难以遁形,调查、取证更为科学客观公正……
  
  形势逼人。实现“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巨大优势,我们就必须紧跟新时代发展,这也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至少可以从几个方面看:
  
  从实践效果看,全媒体助力监督效能明显。从建立规范的网上举报制度,到在互联网发布“红色通缉令”,从披露某些官员违纪违法的蛛丝马迹,到追踪某些人物的行为、背景,上天入地的信息流,形成一张无形的“天网”。回顾这些年查处的大案要案,不少都有互联网及全媒体的影子。更重要的是,随着举报制度、征信系统等建立,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监督,有了更明显的进步。有关方面研究表明,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公款吃喝风、公款旅游风等得到有效遏制或相关责任人及时受到追究,和“两微一端”快速普及有着明显关系。有句话说得好,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信息公开透明必定是清理贪腐的杀毒剂。
  
  从发展前景看,全媒体使正面宣传产生倍增效应。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图书展览、电影戏剧等在融媒体平台重新生成组合,并通过移动终端展现,大大增加了传播效应。正如大家所看到的,曾经热播的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传统媒体刊登脚本、选登案例并阐发理论、发表评论;在新媒体播出短视频并发起讨论形成舆论强势。可以说,反腐败形成高压态势,舆论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融媒体显示出明显技术优势:大数据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提供更加精确决策依据;视频技术使政策宣讲更加简单直观生动;海量“两微一端”信息使实时研判舆情成为可能;智能化更有望成为“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的一个有力帮手。
  
  从未知挑战看,正像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变化,也会产生新问题。反腐败是严肃的政治斗争,怎样使得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体现正风反腐一贯要求?怎样在多元中树立主导,使网上信息比较真实客观,避免造谣诬陷等造成无端伤害?怎样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扬长补短,兴利除弊,帮忙而不添乱?怎样处理好主流、官方媒体和其他媒体一体管理、共同发展问题,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这都是有待解决的紧迫课题。
  

  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当今时代,事业、工作、学习、生活等不大可能自外于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全媒体。在全媒体环境中,人们既是信息的受众,也是信息制造者、传播者、参与者;既可以通过信息影响别人,也必然被信息所影响。这种高度关联、相互依存、同频共振的情况,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这也提示我们,基于全媒体时代的理论宣传、新闻报道、舆情研判,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应该主动适应并有所作为。


     (转自中国网)

要不要对外卖骑手说“谢谢” 本不该是个问题

  接外卖时,到底该不该对外卖小哥说“谢谢”——一场网络“战火”忽然燃起。

  来自美团的一份调查显示,超过31%的骑手都希望用户“收餐时说声谢谢”。对此,网友的意见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基于礼貌和教养,向辛苦送餐的外卖骑手道谢,是享受服务的顾客理应做到的事;而另一派则认为,自己花钱“购买”了外卖服务,而且,很多骑手的服务根本不尽如人意,因此没必要道谢。

  乍看上去,这场莫名而起的论战,似乎只是在争一件鸡毛蒜皮、无足轻重的小事。但是,随着参与论战的人数越来越多,发散性的讨论越来越广,争论就像三棱镜,折射出当下社会的观念光谱与阶层鸿沟。

  事实上,当人们争论是否应该对外卖骑手道谢时,其指涉的对象,远不止于外卖骑手这一个群体。争论的焦点,与其说是叫外卖的人与外卖骑手之间的关系,毋宁说是一种更为普遍的享受服务者与出卖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两种不同的观点,对应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一种观念认为:劳动者与雇佣者之间的关系,理应是富有人性和道德关怀的,因此,建立在金钱交易基础上的服务合约,并不会自动免去享受服务者道谢的道德义务。而另一种观念则认为:劳动者与雇佣者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市场交易,不带有任何道德属性,双方各取所需,自主自愿,自然没有道谢的道理。

  前一种观念,根植于对人性化社会的理想期待之上,而后一种观念,则建立在100%纯粹的自由市场假设之上。硬要让这两种观念分个高下,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既不生活在理想天堂,也不是经济学理论假设出的所谓“理性经济人”。因此,观念的冲突,往往不能就理论理,而必须考虑社会现实。

  一旦我们将目光投向现实,就会发现,现阶段的中国劳动力市场,离“各取所需,自主自愿”的理想图景相去甚远。当下城市生活中一系列令人津津乐道的“便利优势”,都建立在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之上,而“人人天天叫外卖”的都市生活常态,更是这种现象的极致体现。

  事实上,在许多发达国家,商家一样会为顾客提供外卖服务,但是,叫外卖的人并不多,原因十分简单——人力成本高。购买外卖服务,等同于购买外卖骑手在单位时间内的劳动力,之所以能够“人人天天叫外卖”,是因为外卖骑手的劳动力“不值钱”。

  基层劳动力价格之所以“不值钱”,一是因为城乡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尚在升级过程中,由此导致基层劳动力的竞争过于激烈;二是对劳动力的权益保护尚不完善,外卖骑手这类打工者很难获得完整的劳动福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没什么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但是,作为消费者,却不能忽视这种结构性的不公,以至于连对那些辛苦劳作者说声“谢谢”,都仿佛受了委屈一般。而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向给自己提供帮助的人道谢,也是一种基本礼貌和教养,无关是否“付了钱”。

  很多人不愿道谢的原因,是他们对外卖骑手的服务不满意。作为消费者,我们当然有理由要求商家和劳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为此支付更公道的价格。随着包括外卖、快递等诸多基层劳动者聚集的行业发展得越来越正规,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自然会有所提高,行业的待遇与服务价格自然也会相应上涨,这是我们为“好服务”所应付出的代价。

“结果公正”是搜索引擎的生命线

  一篇题为《搜索引擎百度已死》的文章1月22日刷屏。文章提及,百度作为搜索引擎将大量结果指向百度自家产品百家号,然而百家号本身充斥着大量低质甚至误导性内容,这使得搜索质量效率都大幅下降。23日,百度对此回应称:“目前百度搜索结果中,百家号内容全站占比小于10%。”(相关报道见A8版)

  百度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自然是很多人依赖的搜索工具。但近年来尤其是去年来,人们发现在百度上搜索一些关键词,率先进入眼帘的内容几乎都来自“百家号”,不断点击“下一页”才能看到其他网站的信息,这种搜索体验让人感觉不如以前。

  虽然百家号上的内容,有的来自传统媒体,有的来自自媒体,其中不乏好新闻、好文章,但也充斥着不少低质内容。这是否意味着“百度已死”?当然不是,因为百家号上的内容并非全都是垃圾,而且也能搜索到其他网站内容。但“百度已死论”也给百度发出了警示。

  尽管百度回应称“百家号内容全站占比小于10%”,但由于靠前的搜索结果几乎都是“百家号”的内容,这给人的感觉不太好,即百度过度推销自己的“号”,既影响公众搜索效率,也影响搜索结果,这种结果欠公正。

  百度极力推荐“百家号”,可能有经营策略上的考量,比如出于市场竞争需要。但对于经常使用百度的网友而言,则希望百度搜索回归到公正的立场,提供自然的搜索结果。百度可以推荐“百家号”内容,但该内容应该是自然搜索结果而不是人为控制的结果。

  之前,有人认为百度等搜索引擎应该是准公共产品,这话有一定道理:一来,越来越多的人生活与工作依赖于搜索引擎,这缘于搜索引擎服务越来越全。二来,搜索结果不仅关乎搜索者利益,也关乎被搜索者利益。三来,搜索引擎免费为网友提供服务。

  既然搜索引擎有准公共服务属性,提供的搜索结果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应该说,最初搜索引擎提供的搜索结果,绝大部分网友是满意的,否则也不会使用搜索引擎。但后来,搜索结果越来越商业化,如竞价排名影响搜索结果,其公正程度处于不断下滑态势。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第十条规定:“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提供者应当提供客观、公正、权威的搜索结果。”但无论是百度竞价排名还是极力推荐“百家号”,都难言客观公正,如“百家号”某些内容未必好于其他网站。

  搜索结果客观公正,是所有搜索引擎的生命线。如果谁丧失了客观公正,显然网友们会用脚投票;如果丧失公正的同时还违反法律法规,有可能要付出违法代价。因为搜索引擎不是单纯的商业产品,而是互联网时代具有一定公共服务属性的产品。

  当然,需要反思的不仅是百度,还有其他搜索引擎以及其他带有检索功能的网站。特别是商业化搜索网站,更要反思自己的搜索结果是否客观公正。只有把搜索结果公正视为生命线,才有更多网友愿意使用,因为人们都希望看到全面、公正的搜索结果。

从数据造假入手,倒查问题破解难题

  在严厉惩治数据造假的同时,从数据造假“回溯”现实中的难点痛点,也可以为我们解决现实难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同时,进一步完善官员政绩考核,切实让那些在实实在在干事、却未必短期即能出成绩的干部得到应有的肯定,激励起更多干部实实在在为官做事的热情与信心。

  据1月18日《海南日报》报道,日前,海南省公安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两起篡改、伪造在线监测数据涉嫌污染环境案件情况,加强打击环保领域数据造假案件的力度。另据人民网报道,2018年是严打数据造假之年,对经济数据“注水”、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扶贫领域“数字脱贫”等情况,相关部门多次表态“零容忍”,并出台了相应办法。

  “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水险也。”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多维度地保障数据真实,直接关系到能否为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参考。对数据造假行为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近年来,各方取得不少成绩。与此同时,通过追溯和剖析数据造假的动因,也可以让我们从更多角度思考问题。

  从以往案件看,有的地方虚报GDP,甚至凭空捏造出并不存在的企业来“创造”经济效益;有的地方修改环境监测设备参数,甚至堵塞采样探头;有的地方普查员不入户调查,直接编造或改动数据;还有的地方在脱贫攻坚领域热衷于“盆景典型”、虚报完成任务数量等。

  需要用虚假数据粉饰的问题,真的是解决不了吗?抑或是有些官员不想干、干不动?

  现实中,一部分情况是某些官员平时没担当,不作为、懒作为,或者能力不足,迎检时只好“什么招儿都使”。与此同时,不同地区、领域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剖析数据造假时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比如,环境数据方面,有的地方环境污染问题由来已久,短期内要根本改变确实有难度,一些环境问题往往跨区域、跨部门,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夹缝”之中最省力的办法就是造假。

  再如,脱贫攻坚领域,在我国一些连片贫困区,多有不同的脱贫障碍,如地形、气候、人口条件等因素制约着某些产业扶贫项目或异地搬迁进度,面对各类检查,基层难免焦头烂额,进而衍生“数据脱贫”现象。

  此外,经济数据方面,在以往某些“数字出官”的“诱导”下,一些官员为走捷径,搞攀比、争位次,再加上个别官员与企业存在利益输送等,这些都是数据造假的重要动因。

  不难发现,“企业要钱途、官员要前途、地方要蓝图”,是数据造假中带有共性的动因。而以往某些造假的地方和人员得到了想要的效果,则会形成负面激励效应——“唯数据论英雄”有市场,假数据就永远在路上。

  在严厉惩治数据造假的同时,从数据造假“回溯”现实中的难点痛点,也可以为我们解决现实难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比如,对脱贫、环保等领域中改革的难点,有更充分的估计、更科学的研判,更充分地调动多方位的有利手段,攻坚克难。同时,进一步完善官员政绩考核,切实让那些在实实在在干事、却未必短期即能出成绩的干部得到应有的肯定,激励起更多干部实实在在为官做事的热情与信心。

  准确刻画经济社会面貌,提供真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当前,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已经启动,希望各地能够以此为契机,以更强的能力、信心和勇气面对本地和本领域的现实问题;期待透过某些地方和领域数据造假的这面镜子,照见更多深层现实问题的复杂原因,为解决难题提供有益的视角和思路。

关于法讯参考

©2005-2018 法讯参考版权所有 电脑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681567

媒体合作:010-53398173

广告合作:010-53398607

服务邮箱:fxckzx@163.com

京ICP备17018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