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已成规模,打击售假刻不容缓
网购已成规模,打击售假刻不容缓

  网购已成规模,打击售假刻不容缓

  网购不是法外之地,应健全网购法律体系,完善网店登记和税收征管制度,切实打击网络售假行为

  在网络购物规模不断扩大的背后,种种质量问题使网店不断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一些网购平台甚至被称为“次品集散地”和“假货避风港”。那么,屡禁不绝的网店痼疾是否真的无药可解?

  近日,上海市嘉定区公安机关与该区市场监管部门联合行动,成功查获了7个网络销售假药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20余人,缴获无国内药品批号的各类假药7400余件。案发后,嘉定区检察院以涉嫌销售假药罪将6人批捕。目前,已有3起案件4名犯罪嫌疑人被提起公诉。

  网络售假现象成热议话题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微信代购的产品,质量无法保证,高仿品、假冒伪劣品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没有评价机制、没有信用担保、没有第三方交易平台,微信代购的交易模式完全基于买家对店主的信任,由此埋下了极大风险,一旦出现骗局,消费者的权益很难得到维护。

  针对微信代购风险,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国清分析指出,由于代购的买卖双方没有构成实质性的契约关系,所以消费者在遇到收款不发货、质量无保证、售假、售后无保障等问题时,往往缺少维权的基础条件——买卖合同,而且消费者很多时候往往连侵权主体即代购商的真实姓名都不知道;另一方面,聊天记录等证据性资料的缺失也增添了消费者维权的难度。

  除微信代购外,电商渠道存在太多小型供应商,甚至个人商家,电商开放平台的管理难度大,也给假货提供了温床。国内不少知名电商平台都曾陷入假货风波。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向代表委员们发出的公开信中透露,2016年全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共排查出4495个销售额远大于起刑点的制售假线索,目前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例,不足1%。他建议像打击酒驾一样打击网络售假。作为电商行业代表性人物,马云自揭行业伤疤,一时间使网络售假现象成为热议话题。

  健全网购法律体系需不断探索

  网络售假现象何以如此猖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李长安认为,线上商店一般只需满足不同平台的基本规则即可上线,受到制约较少,因而往往容易滋生售假等违法经营活动。即便事发被所在平台查处后,也可以通过更名或换个平台接着卖。同时,也有少数网络平台为了抢夺客户资源,不惜降低门槛,对网络售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月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公开表示,作为一种新的购物形式,我国网络购物发展势头良好。但在产品质量、消费者保护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网购不是法外之地,要加强监管、提高行业自律。针对新生事物,怎样健全网购法律保障,有些还在探索之中。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法律顾问、北京汇佳律师事务所律师邱宝昌表示,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4条规定:“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服务者要求赔偿。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销售者或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也可以向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赔偿。”

  电商征税平台责任待落实

  作为中国最大的自营式电商企业,近日,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公开表示,要建立“打假”信息对全行业和全社会公示的制度,同时,完善网店登记和税收征管制度,维护线上线下公平营商环境。

  目前,我国电子发票试点已经进入多维扩张阶段。在行业方面,从电商、零售到金融保险,再扩展到电信行业;在地域方面,首批8个试点城市已扩展到全国各地;在企业方面,京东、支付宝、苏宁易购、顺丰速运等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加入使用电子发票的行列。

  对于落实电商征税的平台责任,刘强东给出了两点建议:一方面,要推动相关立法,规定平台企业向税务部门报送其平台上商家经营信息的法定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需要平台上商家使用对公账户,以形成完整的银行记录,做到“应税尽税”;对于符合国家政策可予以减免的,也有据可查。

傅抱石生前最后一幅山水巨作《茅山雄姿》将亮相上海

  有着浪漫天性与充沛才情的国画大家傅抱石1965年的英年早逝至今仍让艺术界人士扼腕,而傅抱石辞世前三个月完成的《茅山雄姿》也是他生前最后一幅巨作山水画,此一画作早在13年前的2004年即以460万元起拍,并创出当时傅抱石个人书画拍卖的世界纪录——2090万元。13年后,这一巨作将于5月23日起亮相保利拍卖的上海预展现场,目前估价过亿元。

  傅抱石创作完成于1965年6月的山水巨制《茅山雄姿》

  人书俱老是中国书画的一个理想境界,而“文革”前的1965年,傅抱石六十出头即因过度劳累与病情突发而辞世……留下的那些早熟、奇纵、苍莽、清新、古雅的作品则让他宛若流星一般划过中国艺术史的夜空。作为一个画家在创作盛期突然离世为世人留下一腔长恨,如果傅抱石可以像齐白石、黄宾虹一般活到九十多岁,哪怕七八十岁,又会是怎么的一种面貌呢?

  《茅山雄姿》创作于1965年的6月。三个月以后,傅抱石猝然离世。该作是傅抱石在世的最后一件山水巨制。该画尺幅近26.8平尺,洋溢着画家的浪漫主义情怀与瑰丽巧思,是目前书画市场上流通极少的傅抱石大尺幅山水画作。

  创作中的傅抱石

  《茅山雄姿》完成后,曾在《光明日报》与《新华日报》上发表,足以他本人见对此作的满意程度。

  据一些美术研究者撰文介绍,此画是1965年初夏傅抱石应邀赴位于南京东南的四十公里外的茅山写生。茅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根据地,山区的特殊地形使日寇始终未能完全将其占领。五十年代以后这是城逐渐形成著名的风景溪养区。傅抱石来到这里,抚今追昔,灵感油然而生。他拿出随身的速写本,边看边画,待离开这里时,一幅宏制巨作已初步构思完毕。同年六月,傅抱石完成了《茅山雄姿》一画。

  《茅山雄姿》(横屏观图)

  画的近处是一大片松林,画家以重墨画成,它稳稳地压住了这幅两公尺多宽的书画。右上方为主峰,山顶上有数间房屋。远处山蛮起伏,由浓到淡,层次分明。山下一条河流由远而近蜿蜒流淌。河上有橘和坝,两岸是广阔的田野,村落和工厂散落其间。整个画面统一在绿色之中,一派典型的江南景色。色彩的清新,章法和笔法的新奇,景色的新鲜,使这幅画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显然,在这幅传抱石晚年最后的作品中,仍强烈地体现了他“其命唯新”的使命感。茅山并不太高,也无奇峰险崖。画家没有夸张山的高度来突出它的“雄姿”,而是以宽银幕式的构图,主峰山丽从画面右上方一直延伸到左下方,这样的处理使茅山显得既真实又雄浑博大。画家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在扩展画面的空间和深度上大下功夫。

  傅抱石创作于1945年的《山鬼》

  和《茅山雄姿》一同亮相保利上海书画预展现场(上海大剧院八层)的还有傅创作于1945年的《山鬼》,取材于屈原《楚辞·九歌》第九首《山鬼》诗篇。上款人杨仲子与傅抱石为交往颇深。

  除傅抱石作品外,同时展出的还有齐白石《广豳风图》册、张大千《五色荷花》《雅歌山水花卉册十二开》、徐悲鸿的《四吉图》、李可染的《黄山烟霞》、黄宾虹的《云闲水静》、吴冠中的《故乡》、石鲁的《牧牛图》、于非闇的《牡丹蝴蝶》等。

《白鹿原》导演刘进:不允许自己把它拍坏 不允许有瑕疵
《白鹿原》导演刘进:不允许自己把它拍坏 不允许有瑕疵

  图片由电视剧《白鹿原》剧组提供

  刘进导演是那种你只要和他合作过一次,就会想和他合作第二次;而你一旦和他合作过第二次,你就想终身和他合作的导演。要做到这一点,用书面语说,就是必须“德艺双馨”,用大白话说,就是人好活儿也好。

  人好,是指为人,德;活儿好,是指才能,艺;德艺双馨,就是德才兼备,为人好,活儿干得也漂亮。刘进导演就属于人好活儿也好的导演。

  先说人好。虽然现在很多时候都是以成败论英雄,只要事情做成了,那你人好人坏都不重要了。也正是如此,刘进导演的厚道才显得弥足珍贵。刘进拍过很多戏,但是在做宣传的时候,他永远在说演员好,剧本好,永远不吝赞美别人。

  他拍《悬崖》,《悬崖》得了无数荣誉,几乎横扫2012年所有电视剧重要奖项,刘进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剧本写得非常好,一看到就喜欢;如果人不好的导演,一般会说,剧本有很多毛病,开始并不想接,后来制片人如何苦苦哀求,最后出于面子或者助人为乐,然后才接了这个本子。但刘进导演从来不这样,为什么要强调自己接的剧本烂呢?作为一个导演,难道不应该接自己认可的剧本吗?明知道剧本烂还去接,那说明什么?除了说明你是一个可以接烂剧本的导演还能说明什么呢?

  朋友就提醒他:喂,导演,戏还没有播,你就说剧本好,演员好,万一播了,万一不火,那锅谁背?所以您接受采访的时候,能不能像某些导演那样,突出自己对戏的作用,比如说剧本其实不尽如人意,在您导演的带动和领导下,对剧本做了哪些完善。这样戏播了,好,是您的功劳;不好,也可以说,剧本原本就有问题嘛,这幸亏是我改动了,要是没有改动,更差。反正普通观众也看不到剧本,就是看到,一般观众谁有耐心看几十万字的剧本呢?就算有耐心,那也不见得有识别能力,对吧?

  朋友是好意,但刘进导演是好人。这一次《白鹿原》做宣传,剧还没有播,就有很多媒体采访。刘进导演是怎么接受采访的呢?他四处说总制片人李小飚当初几次三番来找他,请他拍《白鹿原》。他不接,怕拍砸了,剧本都没看就推了。后来是张嘉译让他一定看一下剧本再作决定,他就看了,一看立刻说“我来”。他对编剧申捷赞不绝口,各种夸,“当时看完很兴奋,作为一个导演,碰到一个好的作品肯定不放过”,得,朋友对他的所有忠告都丢到脑后,他就是这么一个永远只知道成全别人,不知道突出自己的导演。

  朋友说,难道剧本里每一场戏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字你都没有动过吗?你肯定提过意见吧?编剧肯定按照你的意见改过吧?肯定有你现场的即兴发挥吧?你为什么不跟媒体说那些呢?有的导演就是把逗号改叹号都要说改剧本了呢!

  刘进导演认为那些是导演的本分,编剧写剧本,上千场戏,根据拍摄实际对剧本有所调整是非常正常的,这就是导演的工作。有什么可夸耀的?

  而且他觉得作为一个导演,承认自己接了自己认可的剧本,喜欢的剧本,这并不丢人,到处说自己接了一个烂戏烂剧本,那才叫丢人呢。就像一个男人,承认自己喜欢一个女人才娶这个女人并不丢人,哪怕后来离婚,当初的爱也是真诚的,这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但娶了一个女人又嫌弃她丑四处说要不是看在她爹给我巨额彩礼求我,我才不娶她呢,那才是丢人呢!她丑你可以不娶她呀,你不娶她,人家还有机会遇到不以貌取人的真心爱人,你贪图她爹的彩礼娶了她又四处恶心她,那不正好说明你人品差?

  下面说活儿好。他拍的《悬崖》,谍战剧的经典;他拍的《一仆二主》,不输于任何都市剧,现在是他拍的《白鹿原》,只看片花,就是史诗巨制,那些花里胡哨的五毛特效,抠像替身全都退下,屏住呼吸——什么叫用镜头讲故事,什么叫用视觉语言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去看《白鹿原》吧。

  说一个小插曲,何冰饰演《白鹿原》中的鹿子霖,他跟刘进导演是第一次合作。他在拍戏的过程中,曾经说再也不和刘进拍戏了,但是拍完了,看了样片,立刻跟刘进说,咱们再合作吧。

  因为活儿好,太好了。

  但是好的活儿,是需要磨的,就像好的刀一样。磨的时候是痛苦的,甚至会烦躁,会怒,会情绪失控,但是等你见到碧血宝刀,只要你是识货的,手起刀落削铁如泥的那一瞬间,你就会觉得所有吃的苦受的罪,所有那些难捱的时光,那些崩溃,那些折磨,都是值得的——你哪怕之前诅咒发誓再也不和这个导演合作,这个时候你会忘记这些誓言,你心里想的只是,天呐,这个导演太棒了,我一定要和他再合作一次!

  刘进导演是一个没有任何私心的导演,他人好,并不是说他没有自己的原则,他有,而且也不怕得罪人,什么地方不好,什么地方好,他向来直言不讳。影视作品和数学物理不一样,数学物理有公式有定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但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是因为他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所以在创作影视作品的时候,达成共识就不像做算术题那样简单,1+1=2就是对,等于3就错了,等于4也不对,只能等于2。我们要做一个什么作品?是朴实厚重的?还是云淡风轻的?达成审美上的一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没有绝对标准。

  而更为不易的是,艺术虽然没有绝对的标准,并不代表没有标准。比如说刘进导演对于剧本,即使是认可的剧本,认可的编剧,如果一场戏一句台词,他觉得不理想,也会要求修改,甚至是反复修改。有一次编剧急了,问他,你到底知道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我已经按照你说的改了好几遍了。

  他不急不忙地说:反正我现在知道,你这个不是最好的,你自己也知道。咱们还有时间,为什么不改到最好呢?如果你现在不改,一旦拍出来播出去,就是想改也没有办法了呀。

  刘进导演花了将近两年时间在《白鹿原》上,这个时间对于其他导演,可以拍三四部戏了,但刘进只拍了一部《白鹿原》,他说:你不允许自己把它拍坏,不能允许这是有瑕疵的,如果将就过去了,这个瑕疵会永远存在。所以要做到百分百。

  (陈彤)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涵养心灵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涵养心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央电视台《中华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为我们展现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方式。本报特邀请节目主持人董卿就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畅谈自己的见解。

  学习时报: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您表现出了自己的文化底蕴。诗词具有的金声玉振,涵养心灵这些审美因子在您的主持中被充分传达,这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请问对于古典诗词、优美文句,如何达到今天的境界呢?

  董卿:回答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困难。世界上没有捷径可走,要做好主持人,就是准备准备再准备。一种是长期的,平时你在看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都会不知不觉影响你在台上的整体面貌。一种是短期的,就像老师上每一堂课前都要备课,主持人拿到节目后,就要看你能为节目做些什么。

  我的父母都是复旦(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毕业生,从小受他们的影响很大。他们俩平时的生活习惯就是喜欢看书,两个人的聊天谈话也是以书为内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让我从中学时代就养成了一个阅读的习惯,哪怕再忙,每天都会有一个多小时的阅读时间。从这点讲,这是一个长期的准备。

  还有一个是短期的准备。其实任何一个主持人(起码我是这样),无论什么样的节目,大的、小的、重要的节目,没有一个节目你是可以随随便便站在台上说话的,因为你是拿着话筒在说话,且经过电视传媒的传播以后,它的受众是以千万甚至以亿来计,所以每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你要对得起你现在所在的这个平台。我认为短期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不要因为一个节目把一个主持人神化了,觉得好像她什么都能信手拈来或出口成章的。什么事情都是经过一个长期的准备和短期的准备,包括诗词大会,它也有很辛苦的一个准备的过程。

  学习时报:诗词是审美文化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中华优秀文化精神美学,我们注意到,在第二季诗词大会百人团中,参与者非常广泛。超越国界、年龄、职业、教育背景,通过诗词将大家凝聚在一起,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在这场盛宴中,您身临其境,感受诗词之美的凝聚力量,在审美平民化、快餐化的今天,请谈谈古典诗文为什么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董卿:中国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精华。我记得很多年前,白岩松采访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问“为什么在今天人们依然需要古典音乐”。那位教授的回答让我至今难忘,他说:“因为人性的进化是非常缓慢的。”对于古典诗文,亦是如此。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语句,就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碎片化的信息,虽然可以在几秒钟内被刷出、被看到,但它们的生命往往也只有几个小时。

  中国古典诗文,既是一部积淀厚重的文化史,又是一卷浓缩了的写意风景画。“诗词大会”面向人人,不因其文化性而对参与者在职业、身份、年龄、民族、国籍等方面有所局限,这使得“中华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内容以更亲近百姓、更亲和大众的方式被当代人所接受。

  《中国诗词大会》的表现形式,无论从舞美设计、嘉宾阵容,还是比赛模式和环节的设定,都充满创意,既文化味十足,又乐趣感横生。“飞花令”让人在趣味中体验中华诗词的奇与妙,以“沙画”猜诗更让人在唯美中品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完美融合,这种时尚“包装”无疑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从其播出效果和社会反响来看,它以古诗词为突破口,的确为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条通往时尚的经典之路。

  优秀传统文化虽有“传统”二字,但它绝不是“现代”的对立物,而是应当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融为一体。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应当有这样的自觉,让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它远远不只是竞赛的敲门砖,不只是高考的必考点,不只是父母炫耀孩子的资本,不只是饭桌上和键盘上的谈资——它就是我们的人心和人生,是我们每个人的“诗和远方”。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意识,让“诗词大会”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创意;也正是无数个创意的叠加,才成就了传统文化从古典到时尚的华丽变身,成为当代人眼中的名副其实的经典,起到这样作用无疑就是引领作用。

  学习时报:“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进一步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地位。古诗文的学习对于增强国人文化自信起到怎样的作用?传承和弘扬诗词文化您认为全社会还需要做些什么?

  董卿:古诗词热,就像你们《学习时报》前不久刊发文章所说的那样:仿佛一股清泉,浸润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仿佛一面镜子,折射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需求;仿佛一声号角,召唤我们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

  对于中国人来说,诗词是一直根植在灵魂和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华古诗词,广袤深邃,气象万千,凝聚了数千年来文化传承的精华,融进了生活的每个角落,融入了中华文明脊梁的最深处。

  一碗汤圆、一盏花灯、一片雪花、一朵寒梅,都蕴含着无穷的文化韵味;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李白杜甫到曹雪芹郑板桥,无数文化先贤赋予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世界、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渗透于民族的血脉,而古典诗词本身就是其中不可缺的重要部分,植根于我们民族的内心,是国人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

  虽然目前的语言条件和文化环境很难让古体诗歌创作再现辉煌,但诗词热的再度燃起,仍然说明现实文化语境中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和热爱依然强烈,这也是保有文化自信的底气。

  当我们徜徉花灯的海洋,我们不禁想起唐朝诗人苏味道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当我们与相亲相爱的人一起观灯赏月,我们总会想到北宋文豪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当我们在熙攘人群中低头细思,又总会记起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让从普通农妇到高中学妹成为“国民网红”,这是一件值得称道的文化盛事。那些几经历史遴选,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脱颖而出、传唱不衰的华美诗章,传承了真实的人类生活和文化,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还一如传统文化的“母乳”,不断滋润着我们的生命和心灵,又仿若扑面而来的阵阵清风,一点点唤醒潜藏在大众血脉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让诗意的追求和美的存在与我们同行。

  作为传媒工作者,我们应该共同期望,这样的全民热情不要成为“三分钟热度”。全社会都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像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需要衣食住行一样,我们也需要优秀文化浸润我们的生活和心灵。

  学习时报: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您认为古诗文在哪些方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

  董卿:面对这个大课题,一个热播电视节目只是迈出了其中一小步。但正是这一小步,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的分量,让我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伟大,让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有了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化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古诗词,是闪耀着东方智慧光芒的独特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座宝库,古诗词文化有其独特的体裁与内涵,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的一种重要展现形式。

  中国古代诗词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描物写景、抒情表意,创设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绝美意境。只要我们沿着古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等等。令人叹为观止,均彰显此意。

  古诗词中蕴含的不仅是思想和意象,还传承着中国人自古以来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念,展现着中国人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以诗词为笔触,将中国精神与文明传承寄托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之中。这些神来之笔均从一个又一个方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最具中国味,彰显中国气质、中国风格,代表中国艺术、中国形象。

  学习时报: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自古以来的中华经典无一不是智慧的深泉、文化的航标、思想的峰峦。古诗文的学习对于青少年优秀人格的养成有哪些作用?诗词大会的成功有哪些启示?

  董卿:我特别喜欢巴金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人不是只靠吃米活着的。他告诉我们什么意思呢?除了吃饭,除了物质,我们更需要精神的滋养,它能够让我们变得更丰富更深厚更强大更完善。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精华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朱光潜先生说:“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和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学习古诗文,是在用中华优秀文化、用精练、精湛的母语哺育我们的后代,在他们心田播撒文化的种子,打好做人的底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书传家济世,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规律。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这是提升人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及塑造健全人格的良好素材。

  我觉得在诗词的世界里面,人生百态,都能够在诗词里面找到所对应的诗句。看上去五言七言或者词,寥寥二十几个字,说尽所有的悲欢离合。在极简的文字背后,拥有极深的内涵和极高的情操,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久而久之,这些美好情结就会积淀在人的内心世界,内化成为自己的品质,这样人格品位也就会得到提升。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诗歌仿佛一颗耀眼的明珠,熠熠生辉,璀璨夺目,芬芳四溢。它记载着华夏儿女独特的情愫,它传承着炎黄子孙不朽的思想,它熏陶着代代中华子孙。当我们徜徉于诗歌的长河中时,有多少次心灵被深深震撼,折服于大师们崇高的人格力量: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动人心魄的是他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令人敬佩的是九死未悔、执着的个性追求;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让人折服的是他高度的自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受人称颂的是卓尔独立的人格品质;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撼人心魂的是无私、高尚的精神品质。

  可见,学习鉴赏一首诗词,绝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对青少年进行人格塑造的良好时机。同时,在心灵纯净的青少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以后在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能自然地运用出来,从而养成至大至刚的人格。

  如果要说诗词大会的成功有哪些启示的话,作为主持人我不加评议。我想要说的是:一是《中国诗词大会》无意中触动了人们心底的良知,是通过引发观众的心灵共鸣而达成目的。因此,节目的真正亮点并非是那些熟练背诵诗词的选手,而古代诗人所具备的那种扑面而来的睿智和想象力才是真正的亮点。二是《中国诗词大会》的内容植根于本土文化,挖掘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因而,当清新淡雅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一经推出就受到欢迎,就是突破了当今许多电视节目惯性思维的瓶颈。也就是说,人们需要的是心灵能有一个平静的港湾,而诗词大会正是符合了广大民众,在心灵上向往平静、追求安定的诉求,也满足了人们的想象和憧憬。

  学习时报:诗风词韵各烂漫,你方唱罢我登台。海涵百川的风格流派成就了中华诗词的洋洋大观。继承与创新,分享与共赏,中华文化才如此流光溢彩五光十色。继诗词大会之后,央视又推出一档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由您来担任制作人,能否向我们介绍下为何要做这档节目及其初心?

  董卿:很多人问这个问题,你怎么会想到做这样一档节目呢?我先和大家分享我最近在节目里对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单霁翔的采访,他说:故宫是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其余分别是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不列颠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和俄罗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馆(冬宫),正好对应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这说明没有一个强大的博物馆你就当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话音一落,现场笑声掌声一片。虽说最后一句话有点玩笑的意思,但其中却自有真意。一个国家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作为媒体特别是国家媒体,旗帜鲜明地传播弘扬优秀文化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做《朗读者》的根本所在。

  我做主持人22年的时间,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了15年,我深知这个平台的影响力。就像今年春晚结束之后,我的“口红”突然上了热搜榜,让人哭笑不得,但反过来也证明了平台的影响力不可估量。那么占据这个平台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让人们的注意力可以从外在转向内在,从表面转向本质呢?我想,我可能到了需要认真想想的时候了。那么我对什么感兴趣呢?除了之前咱们说的文学的东西,这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这个世界上最丰富也最单纯,最丰富也最复杂的人。我对人和文的兴趣,这是最初《朗读者》的一个起因,也就促成了《朗读者》的诞生。

  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也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的读、说形式。《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了统一。不少人形容这档节目是电视综艺的“一股清流”。说它“清”,是因为《朗读者》做到了形式“清爽”、内容“清新”、让人内心“清净”。看似简单的节目设置,实则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首次担任制片人的我更是坚信这个节目的意义。

  800多年前的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需字字读得响亮。朗读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但更多时候,朗读也是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风化人,也正是我们做这个节目的初心。

  学习时报:中华诗词是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葳蕤芬芳的一枝,是精神源流中最富思想力量的一脉。从当下大热的诗词大会,看出人们对于学习古诗文的内在动力十足。在这个主持中,我们看到另一个董卿,您对自己如何评价?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如何发挥特殊作用。

  董卿:我特别感激大家的赞誉,但更高兴的是大家喜欢这个节目,因为我有找到知音的感觉。我做主持人没有捷径,我把可以预料到的一切因素都考虑进去,这是我的法宝。所以,作为主持人要想主持好节目、要想体现出一个人独特的气质,恐怕离不开内在的东西。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没有诗书,想装出来是不可能的。

  学习给了我一个缓冲,让我反思、充实。有人说,主持人的工作,像象牙塔的顶端,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什么事情都是整个团队全部做好了,把主持人请出来,她是最后一棒。如果非要回答“在这个主持中,我们看到另一个董卿”的话,那就是我要必须走出这个象牙塔顶端,一步一步走在最坚实的大地上,和大家肩并肩手挽手去做,这是我比较大的改变。

  《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恰好体现了电视节目的社会引领作用,担起时代重任,电视反哺文学。通过传递情感,传承精神,传播文化,用温度和情感,唤醒国民对经典作品的情感共鸣和敬畏之心。也是让我们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媒体人,我们理应坚守精神家园,激浊扬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成为中华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这就是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在弘扬传统文化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云泉窑”柴烧紫砂为中央工艺美院毕业展览合作技艺烧制紫砂作品如意出炉

  日前,江苏宜兴“云泉窑”柴烧紫砂与央央工艺美院合作的毕业展览技艺展烧制紫砂作品如意出炉,随着与中央工艺美院这一重大合作项目良好开端的圆满实施,标志着做为领军柴烧紫砂的“云泉窑”得到了业界高层的认可。

  “云泉窑”柴烧艺术总监、工艺美术师王辉与“云泉窑”柴烧高级艺师刘闻秀在探讨开发“云泉窑”新作品时留影

  柴烧紫砂以柴烧茶具而扬名,其制作过程以手工制作而见长, “云泉窑”柴烧紫砂在如林的业界中以其独到的柴烧技艺、良好的手工制作赢得了业界内外高度的赞誉,在不断除旧推新的发展中,“云泉窑”柴烧紫砂开创了柴烧紫砂的新风,并与诸如中央工艺美院等高端企业与院校达成多项合作共识。

  “云泉窑”柴烧高级艺师刘闻秀与国际陶瓷协会主要负责人在“云泉窑”柴烧调研时留影

  “云泉窑”柴烧艺术总监、工艺美术师王辉告诉笔者,“云泉窑”在多年的产品创作研制中,始终坚持立足本土资源的利用,因为宜兴的紫砂本身就是以宜兴适用陶土做为紫砂壶的烧制,“云泉窑”柴烧紫砂在技艺创新中注重更多的还是柴烧本质的过程,我们在颠覆常规的电窑和液化气窑烧制中,主烧采用了上好的松树木料做为烧制燃料,尽管烧制过程复杂和烧制成本过高,但“云泉窑”柴烧紫砂烧制的作品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作品,“云泉窑”之所以备受客户青睐,就是它独到的烧制。

  国际陶瓷协会一行在“云泉窑”调研考察时留影

  针对“云泉窑”柴烧紫砂与央央工艺美院合作的毕业展览技艺展烧制紫砂作品顺利出炉的合作,王辉这样讲道,我们在与央央工艺美院合作的毕业展览技艺展烧制紫砂作品共有十余件,每件作品都各有不同结构,从作品入窑温窑到烧制过程,需要的不单单是作品胚胎的过关,更重要的是必备的烧制把控能力,但凡懂得紫砂业的人都知道,一把烧制成功的紫砂作品正是因为有了高超技能才得以顺利出炉。

  “云泉窑”柴烧文化总监吕海涛在参加全国陶瓷展“云泉窑”展上留影

  资料显示,国际陶瓷协会一行在宜兴调研考察时专程莅临“云泉窑”柴烧紫砂,并就“云泉窑”柴烧紫砂烧制的作品进行了客观的认证和充分的认可。“云泉窑”柴烧紫砂另外两位负责人吕海涛和刘闻秀分别告诉笔者,2017年“云泉窑”以走向更广袤领域为己任,我们在北京、上海、深圳、正在筹备“云泉窑”办事处,在多方位发展中,我们还要让“云泉窑”与公益慈善紧密联合起来,切实实现“云泉窑”“只可遇见、不可预见”的真挚内涵。

  “云泉窑”柴烧艺术总监、工艺美术师王辉在出窑时留影

  另据悉,在哈尔滨即将举办的陶瓷慈善艺会上,“云泉窑”柴烧紫砂做为被诚邀单位,将大手笔展示“云泉窑”商鼎作品以及公益爱心奉献。

80年倏忽而逝,传播文明传承文化初心不改

  【新华书店·风雨兼程80年】

  走进延安“红色书店”

  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党旗、红五星、腰鼓、剪纸、现代建筑元素与陕北窑洞风格巧妙融合的大楼——在第22届“世界读书日”及新华书店成立80周年庆之际,延安中国红色书店正式投入使用。

80年倏忽而逝,传播文明传承文化初心不改

  陕西延安清凉山,新华书店旧址

  红色血脉激荡圣地延安

  延安是新华书店的发祥地。1937年4月24日,新华书店在延安清凉山诞生。80年光阴倏忽而过,但延安新华书店的红色血脉却一刻不曾离开。

  “延安中国红色书店是陕西新华书店系统打造的首家集红色文化、大众阅读、红色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式、体验式大型书城。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精神食粮,为实体书店的改革发展、转型升级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它是延安市新华书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必将为延安市新华书店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延安中国红色书店落成暨全民阅读基地”揭牌仪式上,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禹鸿斌说。

  延安中国红色书店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为目前国内体量最大的红色文化主题书店,设有读者阅读区、朗读区、儿童游乐区等。书店在风格设计上,将延安枣园窑洞、中共七大会场、延安保育院等内容融入其中。读者置身其间,在尽情阅读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强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堪称复合式、体验式文化阅读空间。“延安中国红色书店将以‘弘扬延安精神,促进全民阅读’为宗旨,努力打造成中国最美红色书店。”禹鸿斌说。

  延安群众乐享精神文化大餐

  在书店门前的小广场上,一本翻开的石书托举着五颗闪耀的红星。走进书店,一尊陕北农民打腰鼓的大型雕塑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书店内共打造了6处历史场景,有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式的图书文化展演空间、有延安保育院场景的“儿童阅读主题公园”、有解放日报社旧址场景。同时,店中还完整复制了新华书店发祥地——延安清凉山新华书店旧址,作为“新华书店历史陈列馆”。

  “书店的主要设计特色就是要将延安的红色文化场景与新华书店发祥地的场景相结合,呈现给读者最有红色文化特色和区域文化特色的阅读空间。”书店风格的主要策划者三石这样说。这也是他继井冈山红色书店、延安书局之后,打造的第三个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阅读空间。

  听说书店开业,很多延安市民纷纷赶来争当第一批游客。在延安老百姓的记忆里,大家都和新华书店有着难忘的故事,对它都怀着深厚的感情。

  记者在“儿童阅读主题公园”看到,许多小朋友在家长的陪伴下,或蹲或坐,认真阅读。阅读区的红沙发上,座无虚席,每个位置都有人捧着书。一位小朋友的妈妈告诉记者,红色书店给孩子们提供了舒适的阅读场所,让孩子们有了一个新的好去处。

  据悉,开业首日,书店营业额超过9万元,图书销售额6.4万元,到访人数近万人次。“真没想到会这么火爆,这是我在新华书店工作20多年来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景象。”在延安市新华书店党委书记、总经理姚福明的印象里,顾客怀抱一大摞书排队买单的情景,只有当年卖教材教辅时才能看到。

  “我们将为社会各界带来阅读的快乐,真正把书店打造成为中国最美红色书店、延安红色文化地标与旅游名片,为延安市推进‘全民阅读 书香延安’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姚福明说。

  新华书店:无可取代的文化地标

  光明日报记者 杜羽

  “太阳挂在宝塔山,延水弯弯在眼前。我们在这里工作,把革命的种子撒遍人间……”1937年4月,新华书店在延安诞生。员工们唱着这首《新华书店店歌》,翻山越岭,冒着战火,把进步书刊送到读者手中。

  80年风雨兼程,新华书店这支带着“红色基因”的出版发行队伍,不仅把革命的种子撒遍中国大地,而且建立起了一个遍布全国的出版发行网络。一间小小的新华书店,或安身于繁华都市,或远处于边陲小镇,都寄托着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留下了许多改变读书人命运的故事。

  80年倏忽而逝。市场经济来了,数字阅读、电子商务来了,遭遇过质疑、经历过阵痛的新华书店,守护着传播文明、传承文化的初心,也未曾停止探寻新路的脚步。如今,在中国的许多城市,浴火重生的新华书店仍然是无可取代的文化地标。

80年倏忽而逝,传播文明传承文化初心不改

  湖北襄阳,孩子们在新华书店九丘书馆翻阅书籍

  搭建阅读之桥

  1994年11月13日,北京迎来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在熙熙攘攘的王府井大街一隅,王府井书店里播放着《友谊地久天长》。第二天,这家与共和国同龄的新华书店就要拆迁,读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与它告别。当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国不少新华书店网点面临拆迁、倒闭的困境。

  2000年9月26日,阔别6年之后,王府井新华书店又回来了。寸土寸金的“中国第一街”,需要这样一间虽然没有可观利润却有可观价值的书店。

  “在全民阅读的推广中,新华书店始终是重要的渠道和平台,像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每年的读者客流量都在八九百万人次。”北京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湛军说,新华书店承担着一部分图书馆的功能,对阅读推广的贡献不可小觑。

  在一些偏远地区,新华书店肩负着更为重要的文化使命。在地处燕山山脉的北京怀柔,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华书店的店员们翻山越岭为读者送书,“背篓书店”全国闻名。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新华书店的店员们每年都是通过一条索道,把课本送到怒江对岸的村子,“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庄严承诺坚守了几十年……

  “新华书店不仅是读书识字、文化启蒙的平台,更是打开文化视野、引入现代文明的窗口,在中国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渡的过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说,通过提供出版物、搭建阅读桥梁,新华书店为中国人打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

80年倏忽而逝,传播文明传承文化初心不改

  江苏南京,市民周末在新华书店里扎堆阅读

  擦亮金字招牌

  4月28日,占地800多平方米的长沙新华书店国际儿童馆开门迎客。这家儿童体验式书店,不仅有15000多种少儿图书供读者选购,而且设置了亲子阅读、阅读讲座、互动交流、手工制作等区域,孩子们可以在家长的陪伴下畅游书海,可以聆听“新华姐姐”讲述有趣的童话故事,还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动手完成属于自己的手工作品。

  曾经,新华书店给人们留下了不易抹去的印象:红底白字的统一招牌,中规中矩的书架,昏暗的灯光,安静而略显沉闷。现在,背靠着“新华书店”这块有80年历史的金字招牌,越来越多的新华书店像长沙新华书店国际儿童馆一样,灯光更柔和,座椅更舒适,阅读的氛围愈加浓厚。它们不再是单纯的图书卖场,而是成为以阅读为主题的城市文化中心。

  在黑龙江黑河,走进由新华书店改造而成的普希金书店,就能看到一个小型舞台,中俄文化交流展演经常在这里举行;在浙江杭州,新华书店解放路店的“悦览树”书屋是当地第一家24小时书店,热爱阅读的文艺青年常常聚会于此……

  “2016年,福建的鳌峰坊书城、鼓浪屿旅游书店、永定土楼读客书屋等15家新华书店卖场完成了新建或改造升级,颠覆了几十年来传统新华书店的形象。”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副总经理吴志明介绍,为了实现“一个好书店温暖一座城市”的目标,未来几年,福建将有100多家新华书店卖场升级改造,力争成为优质社会文化公共服务平台。

  “传统的新华书店就是一个卖书场所,但在未来的城市文化体系中,新华书店不能仅仅扮演图书销售中心的角色,更要成为城市的文化休闲中心,甚至是城市的创意集聚中心。”尹昌龙认为,“未来,新华书店要发挥创意引领、文化休闲的作用,打造创意激荡、汇聚、展示中心,帮助人们培养创意与想象力,实现‘积极休闲’和‘能动生活’。”

  插上互联翅膀

  2016年“双十一”,四川新华书店系统旗下的“文轩网”单日销售突破1.5亿元码洋,连续六年蝉联全国电商平台图书销售冠军。

  当古老的纸质图书遇上最时髦的信息技术,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纷纷尝试产业转型。除了“文轩网”,浙江的“博库网”、河南的“云书网”等颇具影响力的网站陆续上线运营,几乎每个省级新华书店都有了自己的电商平台。

  江苏省内的新华书店全部支持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流行的移动支付平台,不少门店还覆盖了无线网络信号。浙江省新华书店的微信公众服务信息平台,已经开设了90多个微信公众号,积累粉丝80余万名,成为实体书店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平台。

  “互联网对于新华书店既是挑战,更是实现产业转型的机遇。”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茅院生说,联合全国新华书店、著名出版机构共同建设一个全国性的“新华书店网上商城”正成为全国新华书店人的共同期待,“新华书店的门店和仓库遍布全国,通过‘互联网+’将这万余家新华书店门店串联起来,既可以盘活存量资产,又能够减少平台开发、市场运营、支付配送等支出,节约了成本,也能满足读者一站式购书的需求”。

  在茅院生的设想中,未来的“新华书店网上商城”连接的不仅是全国的出版社和新华书店,而且还有各公共图书馆,能够帮助读者借书、还书,“读者通过平台上的家庭图书馆功能,只需扫描家里图书的书号,就能建立自己的家庭图书馆。阅读之后,读者还能通过这个平台相互交流,分享阅读心得”。

  坚守精神坐标的80年

  作者:刘彬

  1948年毛泽东在西柏坡题写的“新华书店”四个大字,伴随着亿万中国读者从孩提长成青年,从中年走到两鬓斑白。无论是学生的教科书、练习册,还是家家必备的字典工具书,抑或是各种经典名著,全国成千上万家大大小小的新华书店宛如一个个粮食供应站,给我们提供着精神食粮。

  从1937年初夏诞生在延安的第一家新华书店,到而今遍布神州大地乃至走出国门的数以万计的新华书店,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80年里,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新华书店和新华书店人都没有缺席。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新华书店人蹚着冰冷的延河水,顶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冒着生命危险把金子般的书送到战士手中。那些珍贵的书籍,鼓舞着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官兵的士气,也武装了他们的思想。新华书店人跟随人民解放军,冒着硝烟第一时间冲进城市,解放军每解放一座城市,新华书店就落地生根,并以其星火燎原之势宣传着党的方针政策。

  在抗美援朝时期,新华书店人把从全国募集的书籍画报送到了上甘岭。那些书籍与送往前线的弹药和粮食一样珍贵,战士们如饥似渴地从中汲取着信息,滋润着心灵。

  1950年春天,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应运而生。此时,新华书店当仁不让地承担了宣传普及工作。当魏建功、金克木等专家把《新华字典》的构想变成现实之时,新华书店同样坚守着它那“精神坐标”的使命。

  没有知识武装的头脑是可怕的。人们犹记得1977年新华书店外读者排成长龙,等候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他们渴望着用知识唤醒沉睡的大脑。那一年,停止招生十年的高考恢复了,新华书店为全国数十万青年学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店里走出去的7395万本高考复习资料,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改革的春风唤醒万物。恰逢其时,新华书店的柜台上重新又摆上了《安娜·卡列尼娜》《子夜》《大卫·科波菲尔》等中外经典名著。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如久旱逢甘霖,他们太需要这一场及时雨了。可以说,新华书店是当时国民精神财富的银行,它像磁铁一样吸引着老中青读者流连忘返。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新世纪以来,新华书店以迅猛之势阔步前进。2006年,新华传媒通过借壳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在国内上市的出版发行企业。2007年,由四川新华书店发行集团组建的新华文轩在香港挂牌上市。2010年,湖北、江西等省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先后挂牌上市……

  从革命战争时期用背篓背书、用扁担挑书,到和平年代宽敞舒适的大小书城,新华书店人80年里干事创业,筚路蓝缕。俯首甘为孺子牛——用鲁迅的这句名言来形容一代代新华书店人,再恰当不过。

  在海外讲述中国——记纽约新华书店

  光明日报驻华盛顿记者 汤先营

  位于美国纽约皇后区的法拉盛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区域,这里聚居着大量来自中国的移民。在法拉盛的主街上,一个红色的招牌格外醒目,这就是新华书店位于纽约的分店。开张近十年来,纽约新华书店不仅满足了当地华人华侨和中国人阅读中文书籍的需要,而且在推动中国图书“走出去”、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新华书店是心灵的驿站,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记忆。由于中国大陆新移民在美逐渐增多,而中文图书资源在美国又相对匮乏,开设一家符合中国人口味的中文书店显得格外必要。在各界期待中,2008年8月1日,第一家海外新华书店在法拉盛隆重开张,让身在美国的华人华侨在家门口就可以轻松阅读到原汁原味的中国图书。

80年倏忽而逝,传播文明传承文化初心不改

  纽约新华书店正门

  走进书店,中国元素扑面而来,火红的灯笼映入眼帘。在占地500平方米的营业厅里,丰富齐全的图书被有序分类摆放,包括营销、管理、历史、人物、妇幼保健和养花种菜等。除此之外,书店还出售多种音像制品,有来自中国大陆的电视剧、中国民族歌舞、戏曲和儿童动画片等。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还可以在这里买到笔墨纸砚和字画等。总之,置身其中,人们仿佛沉浸在中华文化的知识海洋中。

  采访期间,记者碰到一位在美国生活了30多年的华人。他对这家书店赞不绝口,称它是当地最好的中文书店。据书店的营业员介绍,书店会根据顾客需求,专门从中国大陆订购图书。这样就可以保证海外华人读者享受到与中国大陆读者同步阅读的便利。

  纽约新华书店是新华书店在海外影响力的延伸。现实中,不少中国书店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水土不服”。新华书店在美国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得益于“本土化”的经营模式。

  纽约新华书店由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与美国百盛公司合作开办,由当地企业负责日常运营。由于当地企业和华人员工更为熟悉和了解居民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书店能够从实际出发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迅速融入当地和打开销路。图书是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说,纽约新华书店是向美国介绍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胶济铁路调查③青岛段:尴尬的历史痕迹

  【编者按】

  胶济铁路是一条百年铁路,除了历史遗产价值,早已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之中。而我国对铁路遗产的研究一直停留在起步阶段,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工业遗产研究工作室发起志愿者招募活动,计划利用2016及2017年两年的暑期,对胶济铁路沿线4个区段(济南、淄博、潍坊和青岛四段)内56处大小站点及其配套设备进行全面的田野调查。本系列共5篇文章,总结了2016年的调查结果。调查参与者们认为,对胶济铁路沿线工业遗产进行保护迫在眉睫,而用两年时间去完成的调查工作还远远不够。

  本研究是第一次在山东境内开展的线性遗产普查和研究工作。在我们田野调查开始之前,没有人能够准确的说出目前整段胶济铁路还剩下多少火车站,哪些仍在使用,哪些已被停用,而哪些已经被拆除,甚至连铁路的工作人员都无法准确回答出上述问题。而田野调查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直观性和可靠性。

  通过田野调查,我们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意识到胶济铁路的工业遗产保护在现阶段,也只能做到田野调查的程度。在中国铁路大发展的背景之下,有太多的车站正在或已经随着高铁的建设消失掉了。在我们的具体走访调查中,经常要偷偷摸摸地完成,公对公的介绍信几乎起不到什么帮助作用。在面对铁路系统这个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时,想要完成调研都有很大的难度,文物保护意识更无从谈起了。

  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对胶济铁路沿线的工作人员和生活的居民进行了一些访谈。倾听这些个体的声音,让我们感受到胶济铁路已经成为一种集体记忆的载体。在老胶济铁路线衰败的背景下,虽然这些个体的声音显得弱小无力,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情感,而这些情感的诉求正是让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青岛段

  1898年1月《胶澳租界条约》签订以后,同年9月胶济铁路开工。在修建方面,德国人是按照地区分段来进行实施的。其中最早修筑的就是从青岛到胶州的一段,即今天的青岛段沿线。自1898年9月动工到1901年4月完工,建设周期历时两年半,距今已走过115年的岁月。

  在最初的胶济铁路设计中,整个青岛段包括青岛、大港、四方、沧口、女姑口、城阳、南泉、蓝村、李哥庄、胶东和胶州11处车站,除此之外,青岛段还设有一处机务段,是胶济铁路全线青岛、高密、坊子、张店和济南五处机务段之一。具体信息如下表:

  胶济铁路青岛段里程表

  以下是我们在青岛段调研中获得的各车站一手资料。

  青岛站

  青岛站位于青岛市南区泰安路1号,始建1899年,是一座历经百年的老火车站。胶济铁路的起点站。建筑师是德国人魏尔勒和格德尔茨。

  历史上的青岛站(图片来源:德意志联邦档案馆)

  青岛火车站在1991年为了扩建,将德建老站基本拆除,并在原址基础上重建及扩建了新站。在火车站原址北侧新修建了二层的候车楼,其南侧依原风格新建南候车厅,新钟楼增高 3米,为德国青年风格派风格。原火车站建筑为两层建筑,平面为一字形。站台两侧为票房与值班室,二楼为办公室。现在,新建筑东西一二层和地下一层都为候车室,塔楼处改建为自动取票处和售票处。

  建筑整体外观色调为红瓦黄墙,车站钟塔高约35米。建筑屋顶为四坡顶,颇有北欧哥特建筑风格,上覆盖红色屋瓦。但是从高处拍摄时,发现车站东西立面各有两处屋顶没有面层覆盖,钢结构层直接暴露在外,目前已经生锈。

  青岛站航拍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选择并找到最佳拍摄的地点并不顺利。首先,火车站站前广场下正在修建青岛地铁一号线,广场中有相当大的空间被围合,对拍摄造成视线障碍。其次,拍摄俯视照片条件也非常匮乏,火车站周边基本是大型的酒店宾馆和私人单位,并不容易进入。我们逐楼尝试,希望能取得进入高层阳台的许可。经过多次尝试,最终顺利拍到车站北面照片,青岛站是头式终点站,从空中俯瞰,为凹字型布局。

  胶州站

  胶州站,在胶县青州西路235号。始建于1901年。现为二等站。建筑为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表普通,道路铺装及环境相对脏差。只有少量老建筑存留,原老建筑几乎废弃,被民房占用,破败严重。胶州站目前还用于客运和货运中。

  胶州站现站房(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今天的胶州站是一座非常繁忙的货物车站,平均每四分钟就会有一趟列车从这里经过,是全国18个特大型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是“一带一路”海铁联运的重要中转站点,在新一轮发展中,胶东半岛将从这座胶济铁路的百年老站出发连接世界。

  因此,我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调研胶州站——乘坐5026次火车从青岛站出发,到达胶州站下车,也可以对沿线的车站进行系统的了解。在火车行驶途中,通过与车上乘客以及乘务人员的沟通中了解到,其实有很多人都在关注铁路遗产的保护,虽然他们并不是很明白什么是遗产保护,但会因为一座老车站被拆毁而感到惋惜。

  火车行至蓝村站时,有一次短暂的停留。蓝村站为小站,低调无名,蓝村站位于即墨蓝村镇,距烟台站183公里,离青岛站52公里,蓝村站始建于1901年,无老建筑遗存。

  到达胶州站下车,该站工作人员提到,距离车站不远就有老建筑,可自行寻找。在一排排低矮的小瓦房里,我们发现胶县车站的老建筑出口,建筑背面标有“台1680”的标记。该建筑为两层,混凝土结构,2012年6月20号被列入胶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但是该建筑却并不是老照片里的德式老站房。随后在东侧发现的涵洞,现场无法断定是否为老涵洞。站内的水塔单从外观也很难判断建筑年代。

  郊县车站(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大港站

  大港站位于青岛市市北区商河路2号甲,始建于1899年。离起点站青岛站2.87公里左右。

  大港站区位(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大港站隶属于济南铁路局青岛铁路分局管辖,现为四等站。该站已经停办任何业务,现在为封闭的车站,作为青岛火车站一处办公地。大港站是目前胶济铁路青岛段上唯一保留下原始站房的火车站,大港站的工作人员允许我们进入建筑内部进行建筑细部拍摄。原建筑尚留存,建筑整体为仿欧式建筑,周围环境为绿色红瓦黄墙,自然协调。建筑主体为两层,建筑材料为砖、石、木、钢四种材料混用的结构。

  大港站(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大港站目前还有附属涵洞一处,位于包头路商河路路口。此处涵洞为铁路底下的一个地下通道,用于通车和人行,该涵洞主要以花岗岩为主,花岗岩石主要来自于崂山,尽管天气酷热,太阳毒辣,但涵洞内尽是凉爽的微风通过。我们爬上涵洞边的石墙,察看了铁路的周边的情况。涵洞的对面是海关,建筑看起来非常漂亮。

  除此之外我们在涵洞附近铁路沿线发现了一栋非常不起眼的库房建筑,通过屋顶上的牛舌瓦断定,此建筑也属于百年前与大港站同时期的建筑。通过对红瓦进行仔细检查,发现其背后书写有一行德文为“R.KAPPLER&SOHN.TSINGTAU”,为一家在青岛的德国制瓦公司的名字。当年青岛大部分老建筑上的牛舌瓦皆为这家公司所烧制。

  青岛机务段

  青岛机务段位于孟庄路1号,隶属于济南铁路局,位于大港站和四方站之间。

  青岛机务段机车转盘(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由于前期在卫星图中发现一个机车转盘类似物,而前往查看,意外发现了青岛机务段。青岛机务段位于铁轨之间的中岛地区,老建筑仅存有仓库及机车转盘。在通往机车转盘的路上,可见众多废弃老机车头。我们发现了担负着蒸汽机车转向任务的机车转盘。转盘周边附属机车车库已拆除,但转盘诸如环轨、铁轨、电力线路等所有设备都保留了下来。

  机车转盘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仓库屋顶墙体保留比较完整,门窗基本都已拆除,用砖石填补。厂房已废弃,铁门紧锁。厂房周围有后来搭建的居民住房,住户均为机务段职工。由于大都是最近搬入的新住户,对此处历史都不了解。

  四方站

  四方站始建于1900年,是德国侵占青岛时期与胶济铁路同段建设的,占地面积4.41公顷。是一座货运混三等中间站。建筑为现代钢筋混泥土建筑,相对朴素简单,周边景观环境冷清。隶属济南铁路局管辖,现为二等站。

  四方站区位(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四方站原有老建筑皆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的站房是一座新建筑。其客运业务已经停运,只剩下少量的货运任务。

  四方站站房(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据铁路工作人员介绍,站房建于上世纪80年代。建筑两边设有立面楼梯。与四方站并列的是四方机厂,现四方机厂已经搬迁。我们还意外发现四方站附近也有一处涵洞和铁路桥。我们尝试从涵洞下面的缝隙爬到桥上,沿路荒草丛生,老铁路的木枕已经荒废多时。但此处的铁路枕木依然为木材,经仔细观察后判断或许为胶济铁路原始枕木,仍需要其他辅助资料来佐证或证伪。

  沧口站

  沧口站位于青岛市李沧区沧台路,始建于1901年,三等站。原老建筑已拆除,现建筑为钢筋混泥结构,外贴黄褐色瓷砖。外部景观相对破败。由于2013年青岛北站的建立,沧口站铁路工作人员几乎都迁往了北站。沧口站正式停用。

  沧口站区位(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沧口站距离之前调研的其他几处车站较远,进站的入口,被铁栅栏拦起,也是锈迹般般。车站内异常荒凉。

  沧口站(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车站周围有涵洞,设有两大洞口,用于临时的火车过往。沿着铁路继续向前走,有建国后设置的娄山站,但已基本废弃,附近的监狱也已弃用。

  女姑口站

  女姑口站位于青岛市城阳区流亭镇,建于1901年。离青岛站25公里,隶属济南铁路局青岛铁路分局管辖。现已撤站,且站房由于高铁线的铺设于2014年被拆除。在首次调研时,并未发现任何与车站相关的建筑或构筑物,由于在网络中发现了女姑口站遗留站房建筑,我们怀疑调研地址有误。后经过第二次和第三次的现场确认及更详尽的资料调研,最终判定原调研地址无误,女姑口站站房被全部拆除,只留有一座变电站。

  女姑口站遗留建筑(图片来源:网络)

  女姑口站遗留建筑(图片来源:网络)

  城阳站

  城阳站在青岛市城阳区,是青岛最小的火车站,建于1901年。离青岛站31公里,现为三等站。现有站房为现代建筑,于1990年代修建,现已破败,即将被拆除。周边一系列民房都处于破败状态。城阳站隶属济南铁路局青岛西车务段管辖。这里将改建为高铁站,将保留城阳站原站舍,在北侧建高铁站。

  城阳站现站房(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城阳站邮局(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城阳站目前正在建设新的高铁站的施工状态。前期资料收集时得知,这里保留了一处百年的车站邮局建筑。在现场看来,该建筑位于城阳车站站房南侧,主体建筑已废弃停用,大门上锁无法进入内部。从外部观察可以判断该建筑为一层加阁楼,内有吊顶,设老虎窗。

  车站建筑的裙房现用于工人宿舍,保存和使用状况恶劣。该建筑已经过翻新,外墙分别用黄灰两种颜色的抹灰做拉毛处理,屋面瓦也被替换。建筑槛墙,窗台和西北侧入口保留了原始的花岗岩材料,目前整体效果很差。站房门口贴有告示,上书:“从2015年3月6号起,闭门谢客,现有建筑将拆除,将在原址的基础上重建成高铁站。”

  从站内进入后,绕车站发现有一栋建筑较为独特,初步判断为老车站的附属建筑,应为早年车站工作人员的员工宿舍。现场工作人员提到站内有一德建水塔,为混凝土结构,现场单从外观无法判断其修建年代。

  意外发现的老建筑(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016年,青岛段的调研中,我们完成了青岛、大港、青岛机务段、四方、沧口、女姑口、城阳和胶州八处调查点外业走访。2017年,青岛段的外业调研任务除了完成剩下的南泉、蓝村、李哥庄和胶东四处站点之外,还会新增山东铁公司旧址和四方机车厂旧址的调研,同时也要对今年已经完成站点的全部回访。

  (作者系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讲师,是此次胶济铁路田野调查活动的发起人。联系方式:muqipeng@sdjzu.edu.cn。)

《白鹿原》今日复播
《白鹿原》今日复播

  原标题:《白鹿原》今日复播 相约江苏安徽两卫视

  昨天晚上,江苏卫视幸福剧场官方微博和安徽卫视官方微博各自发布消息,电视剧《白鹿原》将于今天晚上7点30分,分别在江苏卫视和安徽卫视播出。之前,剧版《白鹿原》于4月16日演完第一集后临时停播。

  昨天晚上7点32分江苏卫视幸福剧场官方微博上说:“电视剧《白鹿原》将于5月10日江苏卫视19:30播出,敬请期待!”3分钟后,江苏卫视官方微博转发了这条消息,并配文“不说话,明天见”。

  晚上7点40分,安徽卫视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写道:“‘白鹿原上走,大剧安徽有!’由刘进执导,张嘉译、何冰、秦海璐、刘佩琦、雷佳音、翟天临、李沁等主演……的鸿篇巨制《白鹿原》,明晚(5月10日)19:30登陆安徽卫视‘海豚第一剧场’播出。敬请关注!”

近400件各地珍贵藏品18日将亮相首博

  北京5月9日电(记者施雨岑)记者从9日举行的2017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将于18日亮相首都博物馆,展出的近400件藏品将为观众集中展现我国考古事业近年来取得的成果。

  “1996年以后,我们再没有举办过全国性的考古成果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本次展览汇集了19个省(区、市)的49家考古所、博物馆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近400件藏品,以时代为轴、以美学和哲学为线展开叙事,其中许多藏品从未在收藏地以外的地点展览展示。

  作为“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北京市97家博物馆18日将对市民免费开放,其中包括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覆盖面遍及整个北京城。

  据介绍,除了主会场活动之外,全国各地也将围绕国际博物馆协会今年确定的主题——“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并紧扣“让文物活起来”,组织开展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与互动的平台。

脱离劳动者导致文艺作品有"高原"缺"高峰"

  住所不远,就是浙江美术馆,馆里经常举办各种美术展览。尽管于绘画我是外行,但时不时也会进去一眼,一直有这样一个遗憾:展品中劳动者的身影不多,佳作更少!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大学的时候,曾看过罗中立的成名作《父亲》,其震撼至今留在心间:黝黑的满布沟壑的脸,透着希冀深陷的眼窝,干裂的微张的口唇,还有位于画面最前方捧着粗瓷碗的那张粗糙、裹着厚厚的老茧的手……典型的中国农民的脸和劳动人民的手啊!

  站在这样的肖像前,你可以感受到他身上所散发出的淳朴的气息,甚至似乎能听到他额头上的汗水滴在大地上的声音。

  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了美。”的的确确,无数劳动者用裹着厚厚的老茧的手,为家为国撑起一片蓝天。劳作的艰辛和人性的光辉,也让那些有良知的美术工作者发现了生活的真实和美的真谛,并在对劳动者的关注和描绘中,折射出思想深度,激起观众的审美共鸣。

  这样的时代经典,值得重读,也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当时能出现如此有震撼力的作品?冲破了“文革”长时期的思想桎梏,人们的情感复苏,开始直视现实,让美术和时代血肉相连。

  与昨日相比,今日中国显然已建立起更为宏阔、更科学的历史观,随着思想的开放、交流的频繁、交通的便利,美术与世界、与现实建立起更广泛、更密切的联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虽然表现劳动者题材的作品仍不鲜见,却再也难以看到如《父亲》般震撼心灵的经典了。

  有人说,今天,少有艺术家再愿意下苦功夫;也有人说,艺术空前多元化的今天,品位和要求都提高了。两方面的原因或许兼而有之,但不容回避的现实是,三十多年过去了,社会在不断进步,然而,艺术的“升级换代”却还没有真正完成。究其原因,艺术家的笔下缺乏“温度”了。那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韧劲,更是在商品化的浪潮中褪去了。

  无论是文学还是美术,创作者的敏感,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强烈的直觉反应;创作的成功,来自于专注、持久的坚守与探索。幻想“才长一尺高就结穗”,是不现实的。我读过罗中立的创作体会:为了画好这幅画,他陪着那位淘粪农民一起行动,即使除夕夜也不放过。农民的坚韧、质朴感动了他,他又通过画布、笔触感动了更多的人。

  无独有偶。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列宾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亦是如此。利用假期到伏尔加河写生的列宾,被纤夫们的艰辛生活所震撼,此后曾多次奔赴伏尔加河。他和纤夫们成了朋友,经过长期观察和大量写生,最终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这幅世界名作——滩岸上,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在烈日下拉着船只艰难地向前挪步。天空、河流、滩岸明亮而丰富的色彩衬托下,被骄阳炙烤成古铜色的纤夫,如同一个个凝固的雕像,在向你无言地诉说着生活的艰辛。

  据介绍,画中的每一位纤夫都有人物原型,连画面中的沙滩、河段甚至类若骆驼刺的植物都可以找到原物。正是因为真实的艺术再现和艺术提炼,作品才产生了穿越时空的感人肺腑的力量,即使今天我们去看这幅画,依然可以真切感触到沙皇统治下俄罗斯人民的苦难。

  劳动,把人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劳动者的关注,也让创作者的目光,从艺术的象牙塔复归现实。“人类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劳作,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描绘,也便离不开对劳动者的关注。千变万变,有一条亘古不变,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艺术家如果脚下不沾泥土,任你有生花的妙笔,也难以触到人们心灵最柔软的部位。

  由此反观当下的美术作品,不独是关注劳动者的作品少了,即使那些以劳动者为题材的作品,也大多停留在简单描摹或是概念化复制,远远滞后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劳动者形象的塑造如同杂志封面的摆拍,诸多概念成为艺术叙事的预设性主题。如此浅薄的理解,如此惰性的表象化复写,自然也就唤不醒大众的审美愉悦,也就难免“有‘高原’缺‘高峰’”了。

  这种不良倾向,迟滞了当代中国美术本体建构的进程,对创作的健康发展绝对有百害而无一利。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火热的现实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劳动场面、社会现象、精神诉求都应该成为文艺创作者深入生活、感悟时代的导引。要想复现壮阔的时代画面,坐在画室面壁是绝对不行的!需要像罗中立、列宾那样付出艰辛的艺术劳作。作为艺术家,你只有站在现实的土地上,你的画笔只有记录着时代最有力的脉动,你的作品才能像伟大的时代一样为世人所铭记。

  “五一”国际劳动节将至。是啊,我们身边有太多辛勤劳作者的身影,为您,为我,为这个时代的中国,默默地奉献着。他们的身上,铭刻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苦与乐、得与失。千万记住:对他们多一分关注,像他们那样去耕耘,是文艺工作者永葆艺术青春的秘诀,更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关于法讯参考

©2005-2018 法讯参考版权所有 电脑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681567

媒体合作:010-53398173

广告合作:010-53398607

服务邮箱:fxckzx@163.com

京ICP备17018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