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匮乏低俗泛滥 网络直播"洗牌时间"开启


  日前,国家网信办经核查取证,对“红杏直播”“蜜桃秀”等18款直播类应用下架并关停。今年年初,估值一度达到5亿的“光圈直播”被曝融资困难和拖欠员工薪水,目前其官网已无法正常访问,APP也无法登陆和使用。

  有人被罚下场,有人黯然退场,网络直播却并未因此冷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44亿,已占到网民总体的47.1%,其中体育直播、演唱会直播和真人聊天秀直播的使用率均约20%。

  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用户群体,令不少直播类平台“火气正旺”。但细看之下,虚火之症带来的隐患不可忽视:一些直播平台盈利能力匮乏,却为吸引投资不惜刷量造假,营造繁荣假象;有的网络主播则为追求新奇内容,以低俗内容作为吸睛手段,大打“擦边球”,甚至逾越法规底线。网络直播,亟待对症下药“祛虚火”。

  数据掺水 商机虚高

  “洗牌时间”开启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中国泛娱乐直播平台发展盘点报告》显示,2016年国内泛娱乐直播市场规模达208.3亿元,同比增长180.1%,预计国内市场规模在2017年将突破400亿元。庞大的市场规模蕴含着诱人的利润商机。以互联网公司陌陌为例,在今年3月公布的2016年财报中,直播业务全年营收高达3.769亿美元,占比超过68%。

  中国传媒大学王晓红教授认为:“直播内容本身已直接成为被消费的对象。生活化的直播场景,也给用户的付费行为增加了更多的亲密感、趣味感和连接感。”

  用户打赏,成为当前多数直播平台的主要盈利模式。数据显示,收看直播时付费打赏的用户比例为21.4%,超过70%的付费用户打赏的主播人数在3人以下。目前占绝大多数的中小直播平台用户积累较为单薄,在盈利模式上过度依赖用户打赏,在“看脸色吃饭”的担忧中,一些入不敷出的直播平台难以维系,不得不黯然退出。

  “辅助上热门”“特价代刷播放量”“1元8000人气”……打开淘宝搜索“直播粉丝”“直播礼物”,搜索结果中不乏各种价位和直播平台的代刷商品。网络直播间中的观众数可以造假,连礼物打赏也有“左口袋进右口袋”的把戏。

  事实上,为了吸引更多粉丝打赏“输血”,刷量造假、数据掺水的情况不在少数。据业内人士透露,某移动直播平台1万人的直播数据,实际在线人数可能只有250人。“不少天价打赏都是平台的托,吸引的是跟风打赏、虚荣攀比的粉丝。”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在监管趋紧、投资渐冷的行业环境下,网络直播难逃从行业引爆到资本追逐再到投资发展放缓、洗牌在即的发展轨迹。专家指出,在经历了2016年的资本热捧后,直播行业将通过洗牌开启市场竞争淘汰,最终留下若干家主流平台或应用。

  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田丽认为,传统的广告和打赏不会过时,直播未来应该在丰富产品种类和拓展产品链等方面发力,从而带来更多利润来源,实现可持续的盈利前景。

  低俗猎奇 突破底线

  拒绝“同质模式”

  下猎套、收猎夹,逼迫竹鼠互相撕咬争斗……日前,部分直播平台出现了一些以“收夹”“怼洞”为内容的“打野直播”。直播画面中被捕动物哀叫连连,甚至布满野生动物残骸,场面血迹斑斑,令人咋舌。

  4月初,青海一名网络主播在某手机直播平台上扬言将结伙在夜间殴打警察、打砸警车。当地网警锁定目标后,在当地一家宾馆抓获了正准备作案的该名主播及其同伙。

  在国家网信办刚刚下令下架并关停处理的18款违法违规直播类应用中,一些主播衣着暴露,以挑逗行为诱导用户进行色情交易;有的身着军队警察制服,佩戴军衔警衔臂章等符号,抹黑军人警察形象。此外在不少直播平台上,散布谣言、传播虚假广告等内容屡禁不止,宣扬封建迷信、蓄意毁坏公物等行为屡有发生。

  “现有的一些直播平台,以猎奇低俗内容取悦观众、吸引眼球。从长远看,无异于是一种饮鸩止渴的盲目倾向和错误路径,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无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常江评价。

  “网络主播有三宝,吃饭唱歌说你好。”网友的调侃同时折射出网络直播内容创意不足、主播一味跟风的现状,这也导致一些直播平台在发展中后劲不足,最终难以避免逐渐冷清的局面。

  打开一些秀场娱乐直播类APP,本应是千人千面的内容界面,却更近似“千播一面”。甚至有网友调侃,如今的秀场主播是“在不同的直播间内,说着类似的话、做着类似的事,甚至连妆容神情都趋于相似”。

  “直播内容要想持续出新出彩,关键之一是提供更深的代入感。”王晓红说,“信息是可复制的,但用户观看直播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在于形成和维系一种社会关系,从而进入到特定的交流情境中。这就要求主播充分考虑用户的情感需求,而不能靠简单复制和机械照搬。”

  挖掘创意 探索跨界

  重在内容精耕

  2017年元旦,随着新年第一缕阳光升起,上海、浙江、新疆等地的网络主播纷纷开启直播,与网友分享日出美景,传递新年祝福。这一主题为“你好,2017!”的大型网络直播活动,在国家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指导下,由映客、陌陌等四家直播平台联合推出,直播活动观看人数超过2232万,互动留言达364万条,网友点赞频频。

  “网络直播的下半场,实际上就是对精品内容的渴求。”田丽认为,对低俗和同质化内容最好的回应,就是不断提供积极向上的优质内容。积极向上的内容与商业价值的实现并不冲突。相反,能够满足网民自我提升需求的内容会更有市场。

  “没想到竟然能在这里听上二胡演奏!”“中国民乐,我为你骄傲!”近日,一段二胡演奏的直播视频在微博上引发网友关注。演奏者蔡阳是中央音乐学院10级民族乐器演奏家,现任中央民族乐团乐队中胡首席。今年1月,蔡阳被朋友邀请参加直播演奏,一度吸引了21.5万人次观看。

  根据艾瑞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超过40%的用户至少每天使用一次泛娱乐直播应用平台,而每天使用时长超过1小时的用户达62.4%。高频率和长时间的用户使用背后,蕴含着差异化、多元化的使用需求,对优质内容的呼唤更为强烈。

  去年8月以来,“我是家乡代言人”网上主题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启动,目前直播场次已达千场,以直播“网聚”家乡好山好水的创意收获积极评价,总参与人数已超过5亿人次。未来,随着“直播+旅游”“直播+公益”等跨界组合的蓬勃发展,更多优质内容将获得“源头活水”;另外,新技术的助推,将令内容创意更好地从设想走向现实。

  王晓红认为,网络直播在借助技术升级的过程中持续提供优质内容,其发展趋势是服务于人的需求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今后的网络直播将以更直接、更富体验感的形式,把丰富多元的世界展现在屏幕内外的互动参与中。

西安政治学院曾出现大批先进典型

  红色,是西安政治学院最靓丽的文化底色。近些年,西安政治学院不仅吸纳古城浓郁的文化风韵和历史积淀,更秉承红军学校、圣地延安的红色基因与红色血脉。这所军校坚持37年的创新与实践,开拓了一条文化铸魂的“红色之路”。

  红色文化平台——承载强军使命

  延安精神是这所学院办学育人的精神母体,也是培养全军优秀政工人才的精神富矿。

  37年不断线的延安革命传统教学,已经成为学院红色教育和文化建设的“金字招牌”。

  建院之初,第一任院长、政委作出开展延安革命传统教学的决定,鲜明提出“建设新时期抗大”的奋斗目标。37年间,院党委开展延安教学的理念从未动摇。近年来,院党委提炼总结,形成以“追求真理、传播真理、捍卫真理”为内涵的校园文化,牢固确立“忠诚使命、求实力行”的核心价值理念,坚持培育“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院训精神,形成了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鲜明特色。

  学院先后组织500多批、15万名全军政工干部和地方群众赴延安“接地气”,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累计行程34万公里。

  学院紧扣时代脉搏,开辟出广阔的文化平台,不断为人才培养提供源头活水。他们根据新型政工人才培养特点和需求,先后与国内百余位一流学者、专家联系,请他们来院作学术报告。为使报告会的时机和内容与人才培养的教育过程同频共振,学院坚持每半年拟制《学术报告会计划》,先后邀请50多位院士、总部机关领导、企业家、艺术家来院,举办了《当前国家安全与战略思考》《紧紧围绕强军目标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等数十场大型学术报告会,听众累计达6万人次。此外,学院还利用自身师资优势,结合“名人学术报告会”,举办“名师讲座”“博士论坛”和“学术研讨会”,使“名人学术报告会”的内容得到扩展和延伸。学院还将学术报告录音整理成文字,编印成《学术报告》《名家讲座》等册子发放到教职员工手中,使高品位、高规格的学术报告更具有教育启迪价值和学术生命力。

  近两年,在校学员取得科研成果1100多项,发表论文300余篇,独立完成研究报告80多份,有16名研究生在校期间分别参与了9项国家级和军队级科研课题的研究。部分论文和研究报告引起了总部机关的关注和好评,学员适应第一任职能力也有了大幅提高。

  红色文艺作品——奏响心灵乐章

  周末,《延安颂》诗歌朗诵晚会正在学院礼堂举行。大幕徐徐拉开,优美深情的《延安颂》乐曲响起。

  由30多名学员扮演的延安时期的农民、战士和学生,伫立在舞台中央,面朝背景幕上的巍巍宝塔山,缓缓地张开双臂。他们用虔诚的仰望,把一个民族对伟大延安精神的信仰和追寻,凝结在浓烈绚烂的诗意里……

  至此,西安政治学院《延安颂》诗歌朗诵活动,已历经37年传承不衰。

  另外,在每年延安教学之前,学院都会邀请陕北民歌艺术家王向荣,通过演绎陕北民歌的方式来开办讲座,用歌声把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代学员与党中央在延安的奋斗历程、与陕北的黄土地及其民俗文化紧密联系起来。

  2007年以来,近百批次、15000余名学员在听过王向荣老师的讲座后,踏上了北上延安的路途,去寻找心中的红色精神家园。2009年,延安教学被评为军队优质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5年多来,“土地与歌”讲座与延安现地教学以及由学员、教员、机关干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延安颂》大型诗歌朗诵会一起,滋养着一批批西政学子,成为弘扬延安精神的时代先锋。

  学院不断拓展延安教学外延,采取发放“延安颂”系列文化图书、开展“第二课堂”、举办书画摄影展、开展歌咏比赛以及筹建新校区主题群雕等形式凸显学院特色,增强了文化感染力。通过音乐、歌咏等舞台表现形式,他们举行“学传统学典型当传人”文艺演出、“感动军营人物”颁奖典礼等活动,把本单位的传统精神、英模人物、先进典型“编出来、演出来、唱出来”,让官兵在文化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

  红色教学课堂——培养红色传人

  新疆军区某团指导员祁松,经过学院半年的课程教学,毕业后很快成为部队骨干,先后两次在上级组织的政工比武中摘得桂冠,被表彰为“政治干部标兵”。被问及成功原因的他回答说:“在西安政治学院半年扎扎实实的理论学习,为我今天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理论教学是学院“军魂文化”的核心品牌,也是学院教书育人的特色“法宝”。

  《党的十八大报告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做好新形势下军事斗争准备的战略背景与主要内涵》《铸牢强军之魂、永远忠诚于党》等一大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涉及10多个专题,在学员还未入校之前就已编进教材。学院组织编写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教学研究资料》,已被全军部队选用为学习教育辅导材料。该院王军旗教授编写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党的十八大报告主要精神理论解读》一出版,就被搬上了基层部队的教育课堂。

  学院连续13年授课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部队对学院毕业学员的满意率也年年攀升,去年达到了97.7%。数名毕业学员被评为“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军队创新人才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对象”。

  红色沃土育英才。多年来,学院先后为部队培养和输送了15万余名政工干部,近百位同志成长为将军,其中有40%以上工作在西部边疆。“全国学雷锋标兵”李润虎、“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公方彬、“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人民英模”马玉革、“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政委张晓峰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从这里走向部队。

达康书记:让人们看到人性的温暖、正义的力量

  《人民的名义》演员吴刚:大家喜欢李达康坦荡、执着、单纯

  “老戏骨”吴刚,最近成了网络搜索名列前茅的“网红”。他在热播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中出演的市委书记李达康,性格耿直、作风强硬、表情冷峻严肃,被网友截图做成“达康书记表情包”广泛传播。

  日前,吴刚与记者在线交流,畅谈了自己对于“达康书记”这一角色的理解与诠释。

  一名造型冷峻内心温暖的网红

  “达康书记别低头,GDP会掉!达康书记别流泪,祁厅长会笑!”……最近,你有没有被一组“达康书记”的表情包刷屏?对于满天飞的“达康书记表情包”,吴刚笑着说,现在的网友真的是不得了,而且品味高,做的各种表情包发在网上,达康书记这个形象一下子就火了。

  “观众这么关注这个人物,是我没想到的。”吴刚说,“我觉得大家喜欢他,是喜欢他的坦荡、他的执着、他的单纯。”

  李达康的外形,凝聚着剧组的心血。在开拍前一天晚上,吴刚、导演和造型师最后敲定了这个外表冷峻严肃、内心温暖的人物形象。吴刚说,观众和网友都觉得达康书记挺帅的。

  一个接地气的达康书记

  这么多观众关注《人民的名义》,吴刚觉得好剧本和剧组功不可没。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让人们看到人性的温暖、正义的力量”。

  很多观众和网友一直在问:谁是剧中的贪官,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吴刚对此感到久违的感动。“其实大家心里还是崇尚一种干净,一种真诚。”他说。

  吴刚坦承,接这部戏时挺忐忑,因为出演市委书记,他毫无生活经验。他说,演官员其实很难,大部分时间都在开会,开完了就回家,非常枯燥。怎么能够把他演得丰满一些?自己为此下了很多功夫。

  吴刚是一个非常敬业的演员。他介绍,进剧组拍戏后,自己会天天像达康书记一样生活。“每天穿上我的服装就不换了。演完戏后直接回住地,第二天一早起床,我先把这身衣服穿上,直接奔拍摄现场。生活中我也尽量跟他保持一致,让心里跟外形尽量达到统一。”

  李达康怎么演才能出彩儿,怎么演才能贴近生活?吴刚认为必须接地气。“首先觉得这个人物是一个正常的人,他有七情六欲,他也得吃饭,他饿了之后也得狂戳,急的时候也骂人,这样就找到感觉了”。

  大风集团起大火那天晚上,达康书记赶到现场爬脚架时身手矫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刚说,为了拍出市委书记的感觉,他在网上搜集了很多领导干部的图像资料,学习人家一举手一投足的瞬间。大风集团爬脚架的戏,他思考了很久,想尽量展现李达康雷厉风行、风风火火的形象。

  一位老戏骨的自我修养

  电视剧中,达康书记特别喜欢喝茶,水杯不离身,这个细节其实是吴刚设计的。吴刚说,他非常喜欢喝茶。无论是在剧院还是在外边拍戏,必须喝点茶。那个杯子就是吴刚自己生活中的茶杯。

  吴刚此次和太太岳秀清一起出演,也成就了一段佳话。导演李路曾与岳秀清合作过,所以李路在选演员时对吴刚说,正好李达康有一媳妇儿,还得让岳秀清来啊!

  吴刚夫妇出演戏中的夫妻,自然得心应手。吴刚说,这种合作挺快乐,因为相互了解,十分默契。

  “我跟妻子在剧组常常讨论剧本,回到家吃完饭,就开始准备第二天的戏。你得做功课,第二天你才有资格站在机器前演戏啊。否则,机器开始,预备开始,你连词儿都没有。”吴刚笑着说。

天坛奖评委蒋雯丽:内容永远是第一位 做评委痛并快乐

  一年一度的电影盛会北京国际电影节今年迈入第七个年头,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将于4月16日至4月23日举行。其主竞赛单元“天坛奖”吸引了众多优秀的世界电影报名参加,最终有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15部影片入围,角逐“天坛奖”的十大奖项。作为本届“天坛奖”的评委会成员,蒋雯丽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管评奖也好还是日常的电影创作也罢,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无论什么类型的电影,打动评委的一定是内容。”

  内容永远第一位

  本届“天坛奖”的15部入围影片是从424部报名参评的影片当中经过五轮筛选产生的。选片遵循了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的评奖理念——“天人合一 美美与共”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体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人们对社会发展对日常生活的思考。15部入围影片中,包括了讲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下的三段故事的合拍片《咖啡风暴》;加拿大剧情片《灰暗之光》;讲述三姐妹和母亲之间情感纠葛的日本影片《卡农》;展现战争、家庭矛盾题材的格鲁吉亚影片《卢卡》;禁毒题材的中国影片《湄公河行动》、改编自老舍先生同名小说的中国影片《不成问题的问题》等。

  蒋雯丽是本届“天坛奖”的七名国际评委之一,她认为一部电影能够打动评委,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好电影不分界线,但好电影一定会让大家有共鸣。无论什么类型的电影,打动评委的一定是内容,内容是第一位的。只要是好作品,就能打动我。”蒋雯丽也就此提到了当下的国产电影,指出内容缺乏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觉得现在的(国产)电影还是比较缺内容,内容比较乏陈,许多电影都是照抄国外的方式。”

  做评委痛并快乐

  电影节评委的工作,对蒋雯丽来说并不陌生。早在49届金马奖,蒋雯丽就是评委会成员之一,每天和其他评委聚在一起,早中晚各看一部入围电影,然后讨论。蒋雯丽当评委的习惯是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记录下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和评价。“评委这项工作真的很辛苦,看片的任务很艰巨,肩上的责任也很重。”蒋雯丽说,她对于这次能担任北影节“天坛奖”的评委感到非常荣幸。“第一届北影季的时候我就来走了红毯作为支持。北京作为首都,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这里能举办一场国际电影节,我觉得恰逢其时,很荣幸能够成为这次电影节的评委。作为评审,我们都怀着对艺术、对电影的热爱。虽然会很辛苦,但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能入围天坛奖的,都是优秀的作品,每部片子都可以给我不同的启发。做评委对我来说就是吸收、学习的过程,就像我们拍戏一样,都是痛苦并快乐着。”

  在蒋雯丽看来,电影是一个综合体,内容至关重要,但其他方面也都必不可少。“哪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你,其实就是靠直觉,就像一幅精妙绝伦的画一样,总有难以言喻的独特之处。”比起商业片,蒋雯丽称自己更加喜欢文艺类的电影,这也是电影节入围影片的主流。“北影节属于级别很高的电影节,首先它会比较侧重于世界性,其次是艺术性,通过在艺术方面的独特视角,给大家展现不同国家的文化。”

  找到自己很重要

  北京国际电影节除了评奖,还有来自各国的优秀电影的展映,“四月来北京看世界最好的电影”已经成为北影节最深入人心的口号。作为一名电影工作者,蒋雯丽日常也很喜欢悄悄去电影院和普通观众一起看电影,既看电影也看观众对电影的反映。在她看来,观众每一次迸发出的笑声、每一次冷场,都是电影人了解市场的好机会。蒋雯丽也欣慰地发现,现在电影院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看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流行文化,渗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些年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很快速,但中国电影走出去却进展甚微,怎么让中国电影走出去传播中国文化,已经成为电影人热议的话题。蒋雯丽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想要走出去打动世界,首先是要找到自己,这一点伊朗电影值得学习。伊朗地域不大,却诞生了《小鞋子》、《一次别离》等大量佳作,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也是伊朗电影《推销员》。“艺术是不分国界的,他们能在电影这一方小天地里表现出生命深处的东西,这就是他们能打动世界的原因。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也就是先找到自己。”蒋雯丽表示,东西方其实一直在相互学习。“我看一些西方电影,越来越能感觉到他们对东方文化的重视。中国电影要走出去,不仅要学习西方电影的长处,更重要的是,不要丢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拥有悠久、丰厚的历史,如果能把我们的传统文化融入电影,我觉得不仅是造福我们的子孙,也会对世界有很大的影响。”

对话
对话"侯亮平":与众戏骨"飚戏"过瘾

  【文艺星青年按】“看老戏骨‘飚戏’,过瘾!”在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40多位戏骨云集,高手过招,精彩目不暇接。在一众老戏骨中,出演主角“侯亮平”的陆毅略显年轻,引人关注。跟前辈对戏,陆毅坦言自己压力不小,但拍戏时碰撞出的火花也令他格外受益,“大家都是前辈,师哥、师叔,忽然觉得自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我一边拍戏一边偷师,学到不少,收获很大。”近日,小编采访到了陆毅,听他聊聊这部剧台前幕后的精彩故事。

  Part1:与“侯亮平”的缘分

  “我觉得冥冥之中就是我该演的”

  文艺星青年:拍摄《人民的名义》这样的题材,会不会压力蛮大的?

  陆毅:肯定是顶着一定的压力拍出来的。说实话,我之前也担心它能不能过审。周梅森老师胆子很大,他写了很多别的反腐题材作品没有写出来的东西。

  文艺星青年:最初导演找你演这个角色时,你有没有犹豫?

  陆毅:最初导演找我时,剧本里“侯亮平”的年龄是五十多岁。我说“导演你有没有搞错啊?”导演说这是第一稿,后来改成了四十岁。平时,我给大家的印象也很正面,我觉得从外形和气质上来说,我还是很合适的。

  文艺星青年:接拍这部戏,你是被什么打动了?

  陆毅:看完第一集剧本之后,我就决定找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好好看完这个剧本。后来,我熬了两个通宵把剧本全看完。我演了三十年戏,拿到这个剧本时就知道这是不可多得的好剧。

  文艺星青年:请用一个词形容“侯亮平”?

  陆毅:猴精。在剧中,大家给侯亮平起的外号就叫猴子,他有调皮的一面。他自己也把自己称作猴子,就是把天捅个窟窿都不怕,能耐很大。

  文艺星青年:为了演好检察官“侯亮平”这个角色,你做了哪些准备?

  陆毅:我特地去最高人民检察院体验了两天生活。去了之后,我发现他们其实很年轻,学历很高,而且也不是我们印象中那种古板的文职工作,也有出生入死抓逃犯什么的,危险系数很大。

  文艺星青年:会不会担心自己颜值过高不符合人们心中政府官员的形象吗?

  陆毅:正面角色颜值高一点还是有必要的吧,这部剧参演的演员都经过审查,生活中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较高。

  文艺星青年:这次演正剧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陆毅:从出道到现在,演了很多戏都是正面形象,到侯亮平这个角色,我觉得冥冥之中就是应该我演的。周梅森老师写这个剧本很大胆,他涉及的层面是老百姓很关注但是不一定能接触到的。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大家都有一种责任感,你的一举一动都要传递正确的东西,不能让人误解,更不能误导观众。

{ruguo:pager}

  Part2:谈与老戏骨同台飚戏

  “遇强则强,对戏很过瘾”

  文艺星青年:在戏里和众多前辈合作会不会紧张,和他们同台飙戏会感到有压力吗?

  陆毅:和那么多有经验的老戏骨合作,确实很有压力,不过我胆子大,我不怕,哈哈。大家都是前辈,师哥、师叔,忽然觉得自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跟他们在一起拍戏,对演技有很大挑战,就是遇强则强,对戏很过瘾。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也非常宝贵,我一边拍戏一边偷师,学到不少,收获很大。我们在拍戏时拍的每一条都不一样,这就是临时碰撞出来的火花。对演员来说,这种火花非常享受,也很受益。

  文艺星青年:您跟侯勇老师的几场戏很出彩,拍摄时有特别设计吗?

  陆毅:侯亮平办案的时候手段灵活,是有套路的。和侯勇老师那场戏,有人可能觉得,侯亮平表现得不够严肃,其实这是剧里特地设计的一场“戏中戏”,虚虚实实,步步紧逼,直至对方崩溃。

  文艺星青年:听说你们在现场都是健身狂魔?

  陆毅:我还行,张丰毅老师会把腹肌轮带到现场,我们也会在现场试着做。

  文艺星青年:听说拍这部戏有很多夜戏?

  陆毅:我和侯勇老师的那两集戏就是连着三个通宵拍下来的。整部剧大概有八九百场都是夜戏。

{ruguo:pager}

  Part3:谈事业和家庭

  “在我心里家庭重于事业”

  文艺星青年:在您眼中,什么样的演员才叫好演员?

  陆毅:我觉得演员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对自己负责,不给同行添麻烦,最重要的是对观众负责,因为你的作品最后是呈现给他们看的。

  文艺星青年:从以前的“小鲜肉”到现在进入不惑之年,您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吗?

  陆毅:我觉得我没什么变化,脾气性格为人处世什么的都没什么太大变化。

  文艺星青年:怎样平衡自己的工作和家庭?

  陆毅:我一直都平衡得挺好的,我拍戏也会选择离家近的。说实话,到了有孩子的这个阶段,我不会把重心全都放在事业上,在我心里一直是家庭重于事业的。

  文艺星青年:前段时间您有晒全家福,大家都说你们全家“复制粘贴”了同一张脸,您有这种感觉吗?觉得小叶子和贝儿是更像您还是像妈妈?

  陆毅: 爱一个人才会和她越长越像。我们夫妻俩都是相互之间越来越像。两个孩子我觉得更像我一些,性格都比较开朗,长相的话,贝儿像瘦的时候的我,小叶子像胖的时候的我。

阶梯阅读是差别化的精神滋养
阶梯阅读是差别化的精神滋养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俗语虽然未见得妥帖,但阅读的确关乎年龄。尤其对孩子来说,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需要有与其智力和心理发育水平相适应的读物。日前开始公开征求意见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提出,“国务院新闻出版广电、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状况,推广阶梯阅读”“出版单位应当根据阶梯阅读的要求,在出版物显著位置标识适宜的年龄段”。这意味着未成年人的“阶梯阅读”未来或将得到法律的支持。

  记得有一本儿童文学杂志曾经以适合9岁到99岁读者阅读为口号,但这毕竟只是一种理想,老少咸宜的作品实在少之又少。面对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少儿读物,很多家长都产生过如何给孩子选书的困惑。很多为青少年开列的“推荐书目”“必读书目”,不分年龄层次,动辄罗列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书,看似丰富全面,却让孩子无从入手。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界、出版界、图书馆界都有不少专家学者呼吁为少儿图书分级。2009年发布的《中国儿童分级阅读倡议书》,倡议通过分级阅读“把合适的书籍,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递到孩子的手中”,并明确表示分级阅读“不是要把成人世界的复杂对孩子遮蔽,在孩子的阅读世界中画出‘儿童不宜’的红线,而是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心智,向他们推荐、奉献不同的好书”。2011年,国务院制定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推广面向儿童的图书分级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家长选择图书提供建议和指导。”此次征求意见稿中“阶梯阅读”,可以视为是对分级阅读、儿童图书分级制等尝试的一种认可。

  西方国家已经有几十年开展儿童分级阅读的历史。无论是英国推广的“阅读起跑线”计划还是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都可以为中国孩子的“阶梯阅读”提供有益借鉴。但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欧美的分级阅读标准是根据英语的特性来研究和制定的,中国教育界、出版界、图书馆界应该共同努力,根据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特点,制定适当的阶梯阅读方案。

  未来,如果“阶梯阅读”能够在国内普遍推广,希望人们都不要把它当作一种读书竞赛,让幼儿园的孩子去追赶中学生的脚步。正如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所说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毕竟,阅读不是智力的比拼,而是针对人生阅历的深浅而开展的有差别的精神滋养。

关于法讯参考

©2005-2018 法讯参考版权所有 电脑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681567

媒体合作:010-53398173

广告合作:010-53398607

服务邮箱:fxckzx@163.com

京ICP备17018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