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151.6万亩
北京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151.6万亩

  北京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约151.6万亩,城市周边划定约14.8万亩。图为基本农田保护区。

  中新网6月26日报道,北京划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记者26日从北京市规划国土委获悉,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约151.6万亩,城市周边划定约14.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将与森林、河流、湖泊、山体等,共同形成北京城市开发的实体边界。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实行特殊保护,是耕地保护的重中之重。近日,北京召开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市级验收会,全市涉及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的13个区(除东城、西城、石景山区)的划定成果均通过市级验收。

  北京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约151.6万亩,城市周边划定约14.8万亩。图为基本农田保护区。

  北京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作为国家首都,高质保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光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还是北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北京“减量发展”和“功能疏解”的试金石,要通过高质量完成划定工作,彰显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的模范带头作用。

  据介绍,此次划定工作,北京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有关工作要求,全市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约151.6万亩,城市周边划定约14.8万亩,全市签订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2652份,设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及宣传牌各2475个,填写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表格5460张、形成表册171个,制作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图件约2652幅。

  这意味着北京划出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将与森林、河流、湖泊、山体等,共同形成了北京城市开发的实体边界,同时通过发挥永久基本农田在绿地、景观等方面的多重生态功能,与绿化隔离带、城市绿楔、自然景观等充分融合,缓解雾霾等大气污染,为首都建立一道田原与山水交融的生态屏障。

  “划得准”仅是开始,如何确保“管得住、守得牢”?北京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有关部门正在开展政策研究工作,将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纳入北京市远程视频监控摄像头覆盖范围;将违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案件作为“一号案件”进行严肃查处;对违法用地及违法建设重点区政府的财政收益进行一定比例扣除,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将加重扣除比例;结合北京发展实际,将研究永久基本农田与高科技农业、现代农业的衔接,促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用。

  该负责人还希望,社会各界提高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的意识,共同守住北京的生态红线。如有市民发现建设占用或破坏永久基本农田的违法线索,可拨打12336国土资源违法举报电话进行举报。

 农业部详解土地制度改革:与联产承包有四方面区别
农业部详解土地制度改革:与联产承包有四方面区别

  县级综合体制改革暨威县创新实践高层研讨会24日在河北威县举行。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张红宇在研讨会上对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张红宇表示,当前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改革,是具有中国特色农村土地制度又一次重大创新,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他强调,当前的“三权分置”和此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四方面的不同。

  其一,从制度设计的前提来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为农村土地制度一个重要的选项,解决的是人民公社时期土地制度公有但效率极低,以致中国数以亿计人口吃饭成为问题。相较而言,“三权分置”解决的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大发展的背景之下,怎么样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解决好现代农业需要的资源配置问题。

  其二是制度获得的主体不一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主体是身份获得,“你是这个村的村民,你天然获得了家庭承包的地位,你获得了一亩三分地的承包经营权”。而“三权分置”的经营权主体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之下有社会性、有开放性特点,“并不是说一定是本村的居民,可以是县城的居民,可以是外边的居民”。

  其三是制度的绩效不一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大的制度绩效是使农民有了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解决了农村的公平分配问题。“三权分置”解决了农业生产的效率问题,解决了现代农业要求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问题。

  其四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格局是家家有地户户种田。“三权分置”形成的格局是家家有地,户户不一定种田,使现代农业生产效率更高,使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劳动生产效率包括资源配置效率都相应得到了提升。

云南 好资源化为强产业

  昆明6月22日电 (记者张帆、杨文明、李茂颖)“总统也喝上我们景迈山的茶了!”说起去年到非洲参加国际博览会,云南省普洱市“景迈人家”掌门人仙贡脸上写着兴奋。今年4月,这位傣家女子又走进中联部,给外国驻华使节及政党代表泡起了普洱茶。随着高原特色农产品声名远扬,越来越多的云南农民连接上国际市场。去年,云南省农产品出口额达44.7亿美元,远销1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数年居西部第一。

  “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资源富足。“为跳出小、散、乱,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云南围绕补上现代化‘短板’,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上持续发力。”云南省农业厅主要负责同志说。

  农业现代化,龙头要昂起来。云南协调金融企业每年给予100户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业600亿元授信额度,并给予用地、税收扶持,培育农业“小巨人”。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便是“小巨人”之一,带动2.7万农户、4.5万亩农地与市场对接。目前,云南已培育农业“小巨人”19家,计划到2020年增加到100家。龙头企业带动了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改变了云南农业单靠卖原料的局面。2016年云南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2431亿元,加工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7%。

  农业现代化,品牌要树起来。今年初,一款有身份证、能查询、可追溯的普洱茶——“景迈山”古树林普洱茶亮相。“要让消费者喝上好茶,让茶农真正得实惠,一定得有品牌引领,改变普洱茶散、乱、弱的现状。”商标注册人南康说。2016年,云南认证的“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业企业119家、产品336个,创历史之最。

  农业现代化,品质要提起来。最近,云南蒙自蒙生石榴合作社理事长张跃伟忙定了合作社的一件大事——与麦咨达(上海)公司合作完成了蒙生石榴的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G20杭州峰会期间,泸西明康汇生态农业公司供应21个品种生鲜果蔬,农残检测合格率100%。云南农科专家努力通过“极量创新”,即创新极限的产量,为农业增产提供科技支撑。

  云南农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目前,云南在国(境)外投资设立的农企数量达123家,居全国首位,累计投资额达7.4亿美元;先后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合作建设了4个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适宜品种34个。

  好资源变成好产品,好产品开辟大市场,农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2016年云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9000元关口,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甘肃:新农技打开新天地

  在甘肃省兰州市通往兰州新区的水秦快速路上,向东能看到一片绿油油的山头,那里生长着油松、侧柏、红柳等耐旱绿色植物。

  秃山头上种成林,退役军人胡红军发明的树下根部渗灌技术功不可没。不少枝头枯黄、濒临死亡的油松树苗,经过他的渗灌技术抢救,又活过来了。

  “以前漫灌,1亩地要用好几十方水,采用这种渗灌技术则只需用1立方水,而且更省人工和成本。”兰州新区窝窝井村村民赵贵春说。

  胡红军的树下根部渗灌设备分为管道和装置,管道供水,装置渗水,在树的根部有一个供水器,当树缺水时水会慢慢地渗透到树的根部,有效维持树的成活;下雨时,水就会自动蓄满蓄水器,而不是直接渗到地底下,以待干旱时再用。胡红军介绍:“甘肃处于西北内陆,很多地方降水很少,只能发展旱地农业。新技术能让农民少用水,省人工又能种得活。”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新技术,胡红军申办了公司,奔波在甘肃干旱缺水的民勤、景泰、靖远等地农村,介绍根部渗灌技术。在景泰县,新技术帮助当地农民栽树200多亩,成活率达到95%以上;在民勤县腾格里沙漠边沿,农民用这项技术栽活了几千棵沙柳。

  滴水孔很少堵塞是这项技术的又一个显著优势,进一步节省了成本。几年前,宁夏中宁枸杞产业集团种的3000亩枸杞林在采用滴灌技术一年后出现堵塞,中宁县找到胡红军,使用渗灌技术在有机枸杞出口基地试种了100亩枸杞,实验效果很好。

  兰州市静宁商会专职秘书长、甘肃富龙科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宏伟关注这项技术近3年了,“从2015年开始我就去看他的种植田,前几天我还去过,真的没有堵。胡红军这个技术看上去不起眼,但确实能解决问题。”

  2013年,宁夏科技厅对渗灌的报告显示:根部渗灌节水装置,是在埋设于树木根部的输水管上、安装有别于各类节水技术的灌溉装置,比滴灌节水30%,但材料成本比滴灌技术节省70%至80%,且实用性更强更广,能够实现智能化、远程化控制。

  甘肃省临洮县的荒坡山地碱性大、缺水,农业发展困难多、收益少,这种现象在西北比较普遍。2017年4月,临洮县井坪工业园区在荒地里使用根部渗灌技术种上杏树、枣树、核桃树等十几种经济作物,成活率达到90%,还在经济林下套种苜蓿和草坪,每亩产青饲料2吨以上,用青饲料养鸡养羊,再用鸡肥羊肥还田,实现了生态有机循环。

  新农技逐渐打开了新天地。静宁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个缺水县,对农业节水技术很关注。在当地政府和合作社的支持下,目前县里已就在县北片的苹果科技示范地做节水试点与胡红军团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静宁的苹果林有100多万亩,1亩地漫灌一年综合成本约1600块钱。如果使用水肥一体化渗灌技术,1亩地至少能节约300块钱,再加上远程控制,费用就更便宜,预计10—15年的使用期内能为当地农业节省至少30个亿左右。”胡红军说。

  “这项技术还解决了一个现实问题:农村劳动力在减少和老化,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已经出现。这个技术很好地融合了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精准浇水,再加上远程自动化控制,不但节水,还省人力。”杨宏伟说。

“沉睡”的资源这样被唤醒——来自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的调查
“沉睡”的资源这样被唤醒——来自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的调查

  6月18日消息,作为农村“三块地”改革的重要内容,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已近3年。数据显示,15个试点地区已退出宅基地7万余户,面积约3.2万亩。“沉睡”的资源被唤醒,如何配置,农民有何感受?记者近日走进试点县,进行了探访。

  危房换新居,村容也改善

  上一茬油菜刚收完,安徽省金寨县白塔畈镇刘冲村村民王大国,一早就和家人来到新翻的地里,忙活着种玉米。“这片地可不一般。”王大国停下手里活儿说,这里原本是他和其他两户农户的宅基地。这片地上,原来三家的房屋面积就有近300平方米。

  宅基地咋变成了玉米地?原来这是金寨县宅基地腾退复垦的一个项目区,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将原有房屋拆除后复垦成耕地。按照制度设计,原有宅基地户主享有复垦耕地的优先承包权。于是王大国家就增加了三亩多耕地。

  为啥把自己的宅基地退掉呢?王大国说:“老房子住了30多年,已经是危房了,一家五口人实在是不敢住。”如今,他到村里的规划点,建起新房居住。

  “盖新房总预算15万元,退出宅基地,我拿到了9万多元的补偿款。加上其他补助,一算下来,搬进新家,只掏了三四万元。”王大国说,不仅圆了新家梦,这新承包的三亩多耕地,一亩一年还能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

  “有偿使用与有偿退出相结合,一倒逼一激励,两头发力,既解决农民住房保障问题,又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金寨县副县长朱宽江说,截至目前,全县自愿申请有偿退出宅基地14476户,已腾退复垦宅基地2.3万亩,扣除规划村庄建设自用地5000亩,其余大部分新复垦耕地已种上了农作物,新增耕地1.8万亩。

  “农民最关心的是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留在家的舒心、离开家的放心,农村也有城里人一样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国土资源部调控和监测司改革协调处处长王爱民介绍,法律规定的“一户一宅、面积法定”,随着农民不断分家析产,现实中执行难度很大。对于历史遗留的面积超标、一户多宅等情况,各地可以探索通过有偿使用和自愿有偿退出,实现村庄用地的合理布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民住有宜居。

  江西省余江县也是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过去,全县7.3万户农户中,一户多宅的2.9万户,接近四成。闲置房屋2.3万栋,危房8300栋,倒塌房屋7200栋。不仅造成耕地资源的浪费,也导致村庄环境脏乱差以及空心化等问题。

  如今经过改革整治,余江县不少村子换了新模样:昔日曲折狭窄的巷道,正被宽阔的水泥路代替;废弃猪栏、牛棚变成了休闲广场;闲置的空心房、危房变成了绿地果林。

  好政策叠加,贫困户受益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金寨县的宅基地改革试点有着特殊意义:当地老百姓居住分散、安全隐患多。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金寨脱贫最迫切要解决的也是住房保障问题。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要为农民尤其是贫困人口提供更安全、更便利的居住条件。

  面冲村位于金寨县东部,全村有贫困人口241人、移民人口1652人。宅改前,贫困农户的居住环境恶劣,“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让贫困人口住进新房只靠单一政策不行,面冲村在宅基地改革政策上,叠加了易地扶贫搬迁、水库移民、危房改造等多项扶持政策。

  “每项政策是零星分散的一个棋子,通过与宅基地改革叠加捆绑,激活了各项政策红利,成了一盘大棋,让农民的利益最大化。”金寨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郑汉涛介绍,通过政策叠加,引导“两户三房”即“贫困户、移民户”和居住在“土坯房、砖瓦房、砖木房”的农户自愿搬迁,改善住房条件。

  在金寨县的一处安置点,贫困户入住的新居大门上,贴着一副对联:“宅改政策实在好,闲旧危房变元宝”。在执行过程中,宅改政策让贫困户优先享受,扶持资金向贫困户倾斜。全县自愿申请有偿退出宅基地12900多户,其中贫困户和移民户占比80%以上。

  王爱民说,宅基地制度改革可因地制宜施策,助力脱贫攻坚。“对于一些有着自然风光或人文历史等良好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可以探索通过宅基地出租、合作等方式,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农民的闲置农房和宅基地,从而达到增加财产性收入的目的。”

  实际上,要想用腾退宅基地推进扶贫搬迁,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试点前期,除了国家层面给予的贫困户、移民户资金补贴,以及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投入1.15亿元专项资金扶持外,主要靠县、乡两级财政投入,压力很大。

  2016年10月,国土资源部出台政策,允许金寨县宅基地腾退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先行在省域范围内调剂使用。目前,金寨已经在省域范围内有偿调剂了10800多亩,交易金额49.5亿。“这相当于县里几年的财政收入,足以承担宅基地有偿退出和各项基础设施投入。”郑汉涛说。

  余江县则是“一改促六化”,结合宅基地制度改革,围绕农业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村庄面貌亮丽化、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治理规范化“六化”建设,健全了覆盖县、乡、村组的宅基地管理制度体系。

  群众唱主角,实惠摸得着

  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在占地14亩的扶贫安置点上,一幢幢二层小楼,白墙黑瓦,整齐干净。贫困户陈泽平的新家,就安在这里。宅基地退出补偿、危房改造、扶贫、移民等各种补贴加在一起近20万元,老陈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新房。

  “为老百姓做实事,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实惠,他们才会积极参与改革。”王爱民说,农民自愿是前提,支持引导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不能搞政府强迫命令。

  要想让村民住得习惯,选择安置点得下一番功夫。“房屋一般设计为面南背北,但是安置房是面东背西的。这更符合当地村民的居住习惯,也能避免滑坡灾害隐患。”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介绍,村里的安置点是通过与村民座谈,和村民一起拍的板。

  想让村民认可,需要创新方式方法。余江县岩前村倪家组为宅基地改革专门成立了一个村民自治组织——宅改理事会。群众推选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村民担任理事,有事大家协商解决;在金寨,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在中心村庄建设上,大部分乡镇采取统规统建方式,每个农户只需先交3万元左右预付款,等搬入新居、腾退原宅基地后再结算补偿款和建房款。

  村民退出宅基地,能拿多少补偿,得有一本明白账。翻开金寨县麻埠镇响洪甸村王成云家的《宅基地退出卷宗》,足足有厚厚一摞:补偿明细表、平面图,各类盖过章的协议和签过字的笔录,就连腾退前房屋的彩色照片都有留存。“补偿款直接打到卡里,用起来也很方便。”

  搬入新规划点,村民的生活会不会受影响?“让农民愿意搬、留得住,不仅要考虑居住功能,还要考虑未来农民的生产安排问题。”王爱民说,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设置公共储藏室用以安置农民的农机、农具等,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在规划点给农民单独辟出一块菜地。在金寨,小学、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安置点建设规划。

  村民有获得感,宅基地制度改革才会蹄疾步稳。宅改前,余江县每年都有不少农民建房违法占地,启动宅改后违法用地归零。据介绍,该县1040个自然村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宅改。郑汉涛预测今后10年,金寨县将吸纳近30万人落户生态宜居型集中居住区,根治农村建房杂乱无序等顽疾,腾退宅基地12万亩、节约土地6万亩。

  “现在新房建好了,环境变美了,游客也越来越多。最近,不少到附近景区游玩的游客,都会顺路来我们村里,享受慢生活。”余静说,除了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开发民宿,还打算利用腾退出来的老旧房子进行旅游开发,其中会拿出一部分钱作为村民股本,让村民参与旅游经营效益分红。

农业部:全国夏收小麦收获超七成 夏粮有望再获好收成

  (资料图)

  目前,全国夏收小麦收获已超七成。根据农业部门预测,今年克服局部地区秋播连阴雨、干旱、倒伏等灾害影响,夏粮有望再获好收成。

  结构优化品质提升 促进绿色发展

  (资料图)

  今年夏粮生产的品质不断提升,市场紧缺的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占27.5%,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同时,绿色发展势头良好。今年全国小麦节水品种面积扩大到4000万亩,比上年增加2000多万亩。另外机收效率高、进度快,连续8天日机收面积超过千万亩,单日机收最高超过2000万亩,较往年提前进入机收高峰期。全国小麦收获过半时间比去年提前三天,为秋粮生产赢得更多农时主动。

  今年夏粮丰收也是多种因素同向作用的结果。一是今年,国家继续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了农民种麦积极性。二是科技支撑作用加强,农艺结合、生态环保的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三是农业防灾减灾有力。特别是针对今年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重发的情况,大力推进统防统治,有效遏制了病虫害扩散蔓延。此外,今年大部地区夏粮生育期雨水充沛、温度适宜,特别是“麦收八十三场雨”等关键季节都出现降水,利于小麦正常生长发育。

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

  人民日报6月11日报道,牵一发而动全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形成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必须总体部署,重点推进,先行试点。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中央要求,农业部、中央农办今年在全国选定了100个县先行先试。

  唤醒农村沉睡资产,促进保值增值

  这轮改革重在制度建设,要把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产权制度建立起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实现这个改革目标,必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目前,全国40%左右的村成立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60%左右的村是由村民委员会代行职能,从实践看,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方向。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科学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明晰集体所有产权关系,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这个新型集体经济,新就新在不是传统的“一大二公”的集体经济,而是集体成员边界清晰、集体产权关系明确的股份合作经济。是个人积极性与集体优越性得到有效结合的新型集体经济,是更具活力和凝聚力的农村集体经济。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要管好用好集体资产,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新就新在要坚持市场导向,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盘活集体资产,创新集体资产运营管护机制。需要全面激发农业生产要素的活力。唤醒农村沉睡的资产,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型农村建设,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在农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49.5%,家庭经营收入占比35.9%,转移性收入占比11.0%,财产性收入占比3.6%。

  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韩长赋说,落实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对集体经济活动的民主管理权利,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维护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经济权利和对集体经济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选择权交给农民,农民参与农民受益

  目前农村集体资产总量规模庞大,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面资产总额(不含西藏)2.86万亿元,村均493.6万元,其中:东部地区资产总额2.16万亿元,占资产总额的75.5%,村均929.5万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情况十分复杂,改革要把握原则,稳中求进。

  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紧紧围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来进行,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个问题上,决不能有偏离。

  坚守法律政策底线。韩长赋表示,底线有两条。其一,坚持农民集体所有不动摇,“农民集体所有”,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所有,不是少数人操控、少数人所有。无论怎么改,不能把集体经济改弱了、改小了、改垮了,不能让集体资产流失了;其二,坚持农民权利不受损,无论怎么改,不能把农民的财产权利改虚了、改少了、改没了,不能让老百姓吃亏。守住这两条底线就可以既让集体经济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又保护农民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尊重农民群众意愿。把选择权交给农民,是农村改革成功的重要法宝。改革就是要靠农民群众去协商、去博弈,达成一致的就办,一时达不成的就放一放,要有历史的耐心。当前,在农村矛盾中不少是农民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这只能通过民主协商解决,而不能搞硬性规定。

  韩长赋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任务已经明确,具体怎么改,要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按农民的意愿办,整个改革都要体现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

  改革不能一套方案包打天下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集体资产构成各异,农民群众诉求多种多样,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能一套方案包打天下。韩长赋指出,必须分类实施、试点先行。

  分类施策。农村集体的资源性、经营性、非经营性资产都有改革任务,但要重点突出,分类施策,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对土地等资源性资产,就要按照中央已有的部署继续搞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三权分置”办法,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赋予农民长久而有保障的土地权益,这方面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政策的稳定性极为重要。

  对非经营性资产,包括集体所有的办公用房、卫生所、小学校等等,这类资产主要是探索建立集体统一运行管护机制,为集体成员提供公益性服务,这方面不宜搞折股。经营性资产,是这轮改革的重点,要着力推进资产确权到户,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

  试点先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在部分发达地区探索了近20年,特别是北京、浙江、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已经完成95%以上。但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就经营性资产改革而言,很多地方还从未搞过。因此,改革要试点先行,先易后难。

  韩长赋说,已经开展改革的,要完善制度,增强农民的获得感。还没有开展改革的,可根据农民的要求和意愿,先进行试点,再由点及面展开,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改革主要在有经营性资产的村镇,特别是城中村、城郊村和经济发达村开展,这些村经营性资产较多,因产权不清引起的问题矛盾也多,群众对改革的呼声较高。

农业部:下拨3.35亿元救灾资金全力抗旱 再派两工作组赴重旱区指导

  针对近期东北西部和山东东部等地旱情持续发展的情况,6月5日,农业部再次派出2个由部领导带队的农业抗旱指导组,再赴内蒙古、辽宁和山东等重旱区开展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帮助各地迅速落实抗旱措施,努力保持粮食和农业发展的好势头。

  4月以来,东北、华北北部、山东东部等地出现旱情,给春播和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困难。对此,农业部高度重视,目前,已经先后派出7个工作组,赴旱区开展工作督导和技术指导,指导旱区抢墒造墒播种,推进结构调整,落实科学抗旱措施,并下拨3.35亿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全力支持受旱地区开展抗旱救灾工作。

别让“谣言伤农”一再上演

  少一些不假思索的跟风,少一些毫无戒备的转发,为农产品营造清清朗朗的市场环境

  前几天,一则“塑料大米”的视频在朋友圈刷屏:一个个塑料袋放进机器,一颗颗像米一样的东西生产出来。据称,这是假大米制作过程揭秘。然而,“有图未必有真相”,当地食药监工作人员辟谣,这种设备叫塑料造粒机,本来就是加工塑料颗粒的,生产成本比大米还高,没人会赔本当米卖。

  这些年,类似的“舌尖上谣言”频频上演,“毒豆芽”“毒西瓜”等事件不时冒出来,弄得人心惶惶。有关部门对近年疑似农产品质量事件盘点发现,许多事件属于误读、谣言。对专家来说,许多谣言粗浅低级、不值一驳。对消费者而言,谣言往往耸人听闻,极具杀伤力。谣言一出,最受伤的还是广大农户。去年海南万宁“毒西瓜”事件,就让当地大量西瓜烂在地里,不少瓜农翻不了身;去年一则“草莓致癌”新闻,多地草莓价格下跌四成,农户损失惨重。

  我们的农产品真这么让人揪心吗?近些年,党和政府下大气力抓“舌尖上的安全”,从田头到餐桌,从药瓶子到菜篮子,严字当头,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在基层常听到农民说:“高毒、剧毒农药下岗了,你想用也没地方买了。”当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隐患仍然存在,防止“谣言伤农”也是风险防控的重要一环。

  遏制“舌尖上谣言”,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共同努力。权威发布跟不上,谣言就会满天飞,政府部门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公开辟谣。同时要加大对造谣者打击力度,特别是对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严惩不贷,提高法律震慑力。企业和媒体也应积极传递正能量,主动宣传,让科学知识跑在谣言前面,提振市场信心。避免“谣言伤农”,同样离不开每个公众的参与,少一些不假思索的跟风,少一些毫无戒备的转发,谣言才会无处遁形。

  打铁还需自身硬。放心农产品是“产”出来的。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不因追求数量而放松质量。把住农产品生产安全关,严格控肥、控药,避免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大力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从根本上说,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

  放心农产品也是“管”出来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量大面广,靠人盯人监管难以奏效,这就要求创新管理、凝聚合力,建立更为严格的监管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坚决对假劣农产品下猛药、出狠招。要建立农产品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不管是产地、还是销售地,哪个环节、哪个部门出问题就严格追责,织就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的天罗地网。只要扎紧扎牢制度篱笆,消费者的市场信心才能越来越足。

  捍卫“舌尖上的安全”,为农产品营造清清朗朗的市场环境,让千家万户的农民安心种地,让广大消费者吃得放心。“谣言伤农”现象不能一再上演了!

小满已至 夏日节奏正式开启
小满已至 夏日节奏正式开启

  北京5月21日消息,小满小满,麦粒渐满。5月21日,农历四月二十六,小满节气。

  此时,我国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尽管人们一般把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但从气象学上来说,入夏标准是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高于22℃,第一天即为入夏日期。从小满节气开始,我国很多地方才正式开启夏日节奏。

  与常年相比,今年这个夏天来得有点早。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说,今年北京的入夏日期是5月7日,比常年入夏日5月19日,提前了12天。而天津和石家庄都于今年5月10日入夏,与平均入夏时间相比,时间分别偏早了4天和11天。

  实际上,今年北方不少地方确实是以似火的热情来迎接小满节气的。中央气象台还发布了今年第一个高温预警。

  据监测,从17日开始的一场高温天气过程导致内蒙古、吉林等地的观测站气温突破当地5月历史极值。尽管中央气象台19日晚上解除了高温黄色预警,但北京、天津等地的高温天气还是顽强持续到了20日。

  好消息是,就从21日开始,内蒙古中东部、华北、东北地区中南部和东部、黄淮等地有一次小到中雨降雨过程,部分地区有大雨;上述地区局部并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降水过程将有利于改善这些干旱地区的土壤墒情。

  南方的景象则截然不同,不少地方雨一直下。中央气象台21日傍晚发布的预报,21日夜间至23日,西南地区东部、江汉、江南、华南等地自西向东将有一次中到大雨降雨过程,其中重庆北部、贵州南部、广西中北部、湖南西南和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暴雨,局地有大暴雨。部分地区还将伴有短时强降水及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这无疑给已经入汛的珠江流域带来不小的防汛压力。

  小满之后即是芒种节气,农事即将进入一年中最繁忙的阶段。华北地区不久就要迎来麦收。前几日,河北、河南等不少小麦主产区经受了一轮干热风的考验。

  干热风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出现的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何立富说,干热风天气对冬小麦灌浆不利,将导致冬小麦灌浆速率下降,降低籽粒重量。对此,华北、黄淮冬麦区需及时做好水肥管理,做好“一喷三防”工作,增加小麦抗衰能力;墒情偏差地区应及时灌溉,改善田间温湿条件。

  小满相传为蚕神诞辰,蚕茧结成,正待采摘缫丝。在这一天,我国以丝绸著称的江浙一带的蚕农们也不得闲。专家同时提醒,南方夏收粮油作物产区要抓住难得的晴好天气,适时收晒成熟的小麦、油菜,避免不利天气造成损失。

关于法讯参考

©2005-2018 法讯参考版权所有 电脑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681567

媒体合作:010-53398173

广告合作:010-53398607

服务邮箱:fxckzx@163.com

京ICP备17018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