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送炭 耽搁不得

  9月10日报道:贫困群众眼巴巴盼着雪中送炭,扶贫资金却趴在账上“睡大觉”,你说急不急?日前,审计署发布第二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抽查的59个贫困县中,12个县财政资金统筹盘活不到位、项目推进缓慢,导致6226.11万元资金结存1年以上,其中5585.07万元结存2年以上。

  每一笔扶贫资金,背后都关联着一批贫困家庭,钱到不到位、用没用好,关系到他们能否按期脱贫。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基础差、发展能力弱,靠常规政策难奏效,必须吃政策“偏饭”,用超常之举、下非常之功。扶贫资金一旦闲置,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会让扶贫政策打折扣,影响困难群众的脱贫信心。用好用足扶贫资金,不只是个效率问题,更是一份政治责任。

  一些地方扶贫资金为何“睡大觉”,其背后原因值得探究:

  有人说,扶贫的钱“不好花”。在基层采访,一位扶贫干部坦言,有的条条框框太死。前些年,县里给一个村安排养猪项目,按上面规定,一个项目须带80户以上的贫困户,可村里贫困户不够数,只能把项目退了回去。另外,资出多门,政策难衔接。比如涉农资金整合,上面出台了政策,但下面没有对接细则,各路资金都有自己的“婆家”,今年你把“打酱油的钱来买醋”,明年可能会断了“酱油钱”的来路。

  有人说,扶贫的钱“不敢花”。脱贫离不开产业,一些基层干部反映扶贫产业难选。扶贫资金是“高压线”,有的产业门槛高,贫困户干不了;有的产业风险大,怕花钱打水漂。贫困人口大多年龄大、能力弱,带着贫困户发展难。一些干部怕担责、怕风险,把扶贫资金当成“烫手山芋”,有钱也难花在刀刃上。

  有人说,扶贫的钱“难消化”。有的地方把争取扶贫项目当成“抢蛋糕”,不搞科学规划,不顾当地实际,一味贪多求大,申请时非常踊跃,等资金到位后才发现不对路,难以实施。也有的地方项目争来了一堆,由于配套能力不足,导致一些扶贫项目接不住、干不好。

  由此看来,扶贫资金之所以闲置,既有制度层面问题,也有一些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不能简单处置、搞一刀切。如果不加快完善制度,一些政策瓶颈不突破,一味往基层干部身上打板子,问题恐怕难解决。同理,如果有的地方干部不真抓实干,再好的政策也难落地。不让扶贫资金“睡大觉”,要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把脉、对症下药,从部门到地方拧成一股劲,形成脱贫合力。

  在制度层面,加大各项改革力度,破除资金使用障碍。在资金管理上,把该放的权放到位,给基层更多自主权。在资金整合上,要出台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让地方确实敢整合、能整合。在资金投入上,既要落实部分扶贫项目不再要求贫困地区配套等特惠政策,也要保证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让贫困地区轻装上阵。

  在干部层面,要严格监督,层层压实责任。地方政府是脱贫攻坚的责任主体,不能因为怕担责就不作为,对于长期大量闲置的扶贫资金,该收回的收回,该问责的问责,让扶贫资金发挥好“兜底钱”作用。扶贫资金能否“精准”到位,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是否认识到位、作风扎实、方法得当。许多人说产业扶贫难,可有的地方探索资产收益模式,将扶贫资金折股,带动了更多贫困户;有的地方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效益考核到户,通过紧密利益联结,让贫困户一起受益。避免“花架子”,就能找到“金点子”。多些接地气的调研,多些精准发力,让扶贫的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雪中送炭 耽搁不得(话说新农村)

  扶贫资金之所以闲置,既有制度层面问题,也有一些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

  贫困群众眼巴巴盼着雪中送炭,扶贫资金却趴在账上“睡大觉”,你说急不急?日前,审计署发布第二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抽查的59个贫困县中,12个县财政资金统筹盘活不到位、项目推进缓慢,导致6226.11万元资金结存1年以上,其中5585.07万元结存2年以上。

  每一笔扶贫资金,背后都关联着一批贫困家庭,钱到不到位、用没用好,关系到他们能否按期脱贫。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基础差、发展能力弱,靠常规政策难奏效,必须吃政策“偏饭”,用超常之举、下非常之功。扶贫资金一旦闲置,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会让扶贫政策打折扣,影响困难群众的脱贫信心。用好用足扶贫资金,不只是个效率问题,更是一份政治责任。

  一些地方扶贫资金为何“睡大觉”,其背后原因值得探究:

  有人说,扶贫的钱“不好花”。在基层采访,一位扶贫干部坦言,有的条条框框太死。前些年,县里给一个村安排养猪项目,按上面规定,一个项目须带80户以上的贫困户,可村里贫困户不够数,只能把项目退了回去。另外,资出多门,政策难衔接。比如涉农资金整合,上面出台了政策,但下面没有对接细则,各路资金都有自己的“婆家”,今年你把“打酱油的钱来买醋”,明年可能会断了“酱油钱”的来路。

  有人说,扶贫的钱“不敢花”。脱贫离不开产业,一些基层干部反映扶贫产业难选。扶贫资金是“高压线”,有的产业门槛高,贫困户干不了;有的产业风险大,怕花钱打水漂。贫困人口大多年龄大、能力弱,带着贫困户发展难。一些干部怕担责、怕风险,把扶贫资金当成“烫手山芋”,有钱也难花在刀刃上。

  有人说,扶贫的钱“难消化”。有的地方把争取扶贫项目当成“抢蛋糕”,不搞科学规划,不顾当地实际,一味贪多求大,申请时非常踊跃,等资金到位后才发现不对路,难以实施。也有的地方项目争来了一堆,由于配套能力不足,导致一些扶贫项目接不住、干不好。

  由此看来,扶贫资金之所以闲置,既有制度层面问题,也有一些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不能简单处置、搞一刀切。如果不加快完善制度,一些政策瓶颈不突破,一味往基层干部身上打板子,问题恐怕难解决。同理,如果有的地方干部不真抓实干,再好的政策也难落地。不让扶贫资金“睡大觉”,要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把脉、对症下药,从部门到地方拧成一股劲,形成脱贫合力。

  在制度层面,加大各项改革力度,破除资金使用障碍。在资金管理上,把该放的权放到位,给基层更多自主权。在资金整合上,要出台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让地方确实敢整合、能整合。在资金投入上,既要落实部分扶贫项目不再要求贫困地区配套等特惠政策,也要保证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让贫困地区轻装上阵。

  在干部层面,要严格监督,层层压实责任。地方政府是脱贫攻坚的责任主体,不能因为怕担责就不作为,对于长期大量闲置的扶贫资金,该收回的收回,该问责的问责,让扶贫资金发挥好“兜底钱”作用。扶贫资金能否“精准”到位,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是否认识到位、作风扎实、方法得当。许多人说产业扶贫难,可有的地方探索资产收益模式,将扶贫资金折股,带动了更多贫困户;有的地方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效益考核到户,通过紧密利益联结,让贫困户一起受益。避免“花架子”,就能找到“金点子”。多些接地气的调研,多些精准发力,让扶贫的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农业部组织开展全国农药大检查,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部组织开展全国农药大检查,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9月8日农业部网站发布消息,近期,涉及农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反映出个别地方农药生产、经营、使用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农业部高度重视,9月6日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农药大检查,重点查处非法非标生产、违规经营、超限使用农药的行为,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通知提出,一是检查依法依规生产情况。重点检查农药许可证件是否齐全,原材料采购与产品生产销售记录是否规范。二是检查高毒农药经营情况。检查农药经销商是否存在违规销售高毒农药、无证农药、假冒伪劣农药等行为。高毒农药是否定点经营、专柜销售、实名购买、台账记载。三是科学选药用药情况。对重点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及统防统治组织,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违规使用高毒农药的情况,是否超剂量、超范围、缩短安全间隔期使用农药。

  通知指出,这次大检查采取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省、市、县都要制定具体方案,对辖区内的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情况开展检查。农业部将组织督导组赴重点省份开展工作督导和实地抽查,省级农业部门也要对重点市(县)开展督导和抽查。

  通知要求,各地要成立由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农药大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加强协调,强化措施,落实责任。重点排查非法非标生产、违规经营、超限使用农药情况。实行上下联动、横向互动,自查与督导抽查相结合,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对检查中发现有违规生产、经营的,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处置。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及新媒体,宣传开展农药科普知识、安全使用技术,及时回应舆论关切,组织专家学者、权威机构等进行科学解读,解疑释惑。

住建部等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 加强完善4类重点对象农房危改工作
住建部等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 加强完善4类重点对象农房危改工作

  央视新闻客户端9月7日报道: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危房改造对象认定不准确、深度贫困户无力建房、补助资金拨付和使用不规范等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和国务院扶贫办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和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力争到2019年基本完成、2020年做好扫尾工作。

  危房改造对象认定

  中央支持的农村危房改造对象应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4类重点对象中根据住房危险程度确定。经评定为C级和D级危房的4类重点对象列为危房改造对象。已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计划的4类重点对象不得列为农村危房改造对象。

  危房信息的录入、确定和动态调整。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逐户填写危房改造对象认定表,相关信息录入住房城乡建设部农村危房改造信息系统。完成录入工作后信息系统将自动生成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台账。农户身份及危房信息发生变化的,每年年底按照上述程序进行调整。

  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认定标准

  建档立卡贫困户退出时住房应满足以下基本质量要求:选址安全,地基坚实;基础牢靠,结构稳定,强度满足要求;抗震构造措施齐全、符合规定;围护结构和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连接牢固;建筑材料质量合格。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按照上述要求,明确“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具体要求或标准,配合扶贫部门确定贫困户退出的实施办法和工作程序。

  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认定住房安全性并出具房屋安全性评定结果。

  轻深度贫困户负担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省、市、县要落实危房改造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加大对深度贫困户的倾斜支持。要引导社会力量资助,鼓励志愿者帮扶和村民互助,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予以支持,构建多渠道的农村危房改造资金投入机制。

  推广低成本改造方式。各地务必制定鼓励政策,加大推广力度,引导农户优先选择加固方式改造危房。原则上C级危房必须加固改造,鼓励具备条件的D级危房除险加固。鼓励通过统建农村集体公租房及幸福大院、修缮加固现有闲置公房、置换或长期租赁村内闲置农房等方式,兜底解决自筹资金和投工投料能力极弱深度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要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通过投工投劳和互助等方式降低改造成本。鼓励运用当地建材,建设造价低、功能好的农房。

  为贫困户建房提供便利。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主动协调组织主要建材的采购与运输,降低贫困户危房改造成本。要向农户推荐培训合格的建筑工匠或施工队伍并指导双方签订协议。要积极协调施工方,采取垫资建设等方式帮助无启动资金的特困户改造危房。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帮助自建确有困难且有统建意愿的农户选择有资质的施工队伍统建。对于政府组织实施加固改造以及统建集体公租房等兜底解决特困户住房的,可在明确改造标准、征得农户同意并签订协议的基础上,将补助资金直接支付给施工单位。

  提高农户满意度

  提升改造效果。改造后的农房应具备卫生厕所,满足人畜分离等基本居住卫生条件,这是农村危房改造的底线要求。北方地区要结合农村危房改造积极推动建筑节能改造和清洁供暖。要根据村庄规划实施风貌管控,开展院落整治,整体改善村庄人居环境。

  实施到户技术指导、简化申请审批程序。各地要编制农村危房改造通用设计图集等基本的结构设计及建设施工要点简明手册并免费发放到户。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在施工关键环节派员到场进行技术指导与检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要发动社会专业人员及机构为农户免费提供技术咨询与帮扶。要优化审批程序,加强上门服务,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户提交申请材料的难度,不得向补助对象收取任何管理费用。

  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力争到2019年基本完成,2020年做好扫尾工作。各地要在确保房屋质量和改造效果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安排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进度计划并报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备案。要在任务资金安排上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确保这些地区同步完成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

今年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 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今年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 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人民日报9月3日报道:今年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数量将达到2000万,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超过35%。

  新型职业农民,用上物联网,能操作无人机,还懂管理

  一家三口,全是新型职业农民,这别说在村里,在省里也是一件稀罕事。今年43岁的陈龙是山东省郯城县归昌乡陈庄村村民,也是郯城县农大家庭农场的法定代表人。近年来,他流转土地成立家庭农场,经营土地200多亩,托管土地1600亩,给乡亲们提供育苗、打药等优惠服务。陈龙带着家人一起种田,农场收入30多万元。

  “从小就种大田,对农业有感情。”陈龙说,以前自己伺候大田,没想过靠种地挣钱。现在有了新技术和新管理方式,土地能产生更多效益。陈龙说,他的思想转变,来自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15年3月,他顺利拿到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培训给他带来了哪些新变化呢?

  机械化种田。农用无人机在田间洒药,机械插秧机在水稻田插秧,目前陈龙农场的物联网正在陆续安装中,将实现可视化生产、智能化操作。新技术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解决很多问题。拿打药为例,以前人工费居高不下,还很容易出现农药中毒。陈龙通过培训获得无人机操作证,承担全县农作物无人机飞防工作。今年飞防作业面积达到2000亩,还跨区域在河南作业了800多亩。

  绿色化种田。他注册家庭农场,经营土地200多亩,种植稻虾共养绿色水稻50亩,注册“郯陈”牌大米商标,开发绿色农产品,开始走规模化、品牌化和产业化之路。“参加培训后,明白了要少而精,有精品意识。”陈龙说,现在自己地里的绿色大米能卖到19元一斤,一亩地纯赚1000多元,比散种收益翻了番。

  边学管理边种田。高中毕业的他感觉自身知识储备不足,近几年,只要能报上名的培训,陈龙几乎场场不落,学习科技和经营管理,向更优秀的职业农民请教经验。陈龙还专门到四川农业大学学习,取得了大专文凭。他还带动妻子和儿子参加职业农民培训,学习农业技术。现在,一家三口都取得了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儿子也成了修理无人机的“专家”。

  “说实话,孩子是被我骗回来的。”陈龙说,儿子陈斌今年21岁,在西安上的大学,学的是信息工程专业。今年刚毕业,陈龙劝说孩子回来种地。“一开始,他很排斥。他认为当农民得干繁重农活。”陈龙说,他让孩子先负责田里的物联网建设,操作无线传感器和摄像头。陈斌发现,种田科技含量很高,如果好好管理,也能实现自我价值。陈斌对种地产生了兴趣,毕业后返乡加入家庭农场,立志要成为“农三代”。

  职业农民协会应运而生,集结起农业发展的有生力量

  眼下,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临齐街道丰润农场筹建的一栋三层的办公楼刚刚投入使用。丰润农场农场主王文昌从来没想过能靠种地盖起一幢办公楼。王文昌大学毕业后一直经营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2012年,他建立起家庭农场,可是传统的种地方式靠人情管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第一年赔了30多万元。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亏损。2015年,陵城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正在苦恼中的王文昌第一时间报了名。

  “要经历条件审核、集中培训、田间课堂实训、笔试面试、综合评议和公示,想要拿到证书可不容易。”陵城区首批195名新型职业农民拿到证书,王文昌是其中之一。王文昌加强农场基础设施改造,应用农业规模种植集成技术,健全管理制度,实现扭亏为盈。如今,王文昌经营着1080亩土地,种植种类也由单纯的小麦、玉米,扩展到蔬菜、花生等经济作物,年收益接近百万元。2016年在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协会成立大会上,他被推选为协会会长。

  王文昌介绍,协会是山东省第一家由新型职业农民自发组成的民间组织。目前,协会已有会员400余人,其中包括76名贫困户,全区90%以上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都参加了该协会,涵盖了全区15个乡镇。协会以会长、理事、会员的架构定期召开农业发展方面的会议,成立陵城区新型职业农民顾问团,聘请农业专家为发展顾问。

  陵城区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区,种植的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结构相对比较固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去年在协会顾问团专家的指导下,王文昌引进省花生研究所新研发的夏播花生品种,亩均纯效益达2000元,收入达到40万元。

  在农场的仓库里,整齐堆放着硫酸钾复合肥、二胺等各种肥料,肥料外包装上打着陵城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协会的字样。王文昌介绍,农场承担陵城区土壤肥料工作站的职能。工作站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村庄的土壤结构量身定制肥料配比。现在已经在协会会员内部先行先试,陆续投入使用。

  8月10日,协会召开全体理事会,参会的27位会员代表七嘴八舌地反映各种问题,商讨解决方案。凭借夏播花生良好的发展前景,协会打算在会员中进一步推广这一项目。对于配方肥配送也将加大后续供应服务力度。据统计,一年多来,协会内推广小麦、玉米配方肥,为会员节约肥料支出300余万元。

  “组建职业农民协会符合农业发展趋势,符合新型职业农民意愿,是农业发展有生力量的集结。”陵城区农林局局长刘明伟说,协会是在国家鼓励的土地流转、中小农场、种粮大户蓬勃发展后应运而生的产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王文昌表示,下一步协会将通过农资、农机、农技等资源的统筹整合,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农资供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营,在各乡镇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乡镇服务站,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协会计划到2020年,发展会员2000人,服务面积10万亩。

  让农民成为有奔头、有前景、有获得感的职业,要加大培训力度

  “他们种地不仅是为了生存、吃饭,而是把农业当成工作。”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过去农民是身份,生下来父母如果是农民、户口是农民,你就是农民。现在要把农民概念回归职业概念,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希望把‘农民’这个称谓从身份称谓回归职业称谓。将来大家会渴求当农民,农村会成为稀缺之地。”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到城市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普遍。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介绍,他曾到地方调研,农民反映最多的就是“农业不挣钱,干活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户均规模太小,需要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规模超过1400万人,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力量。

  农业综合体、亲子教育农庄、私家果园、茶旅休闲……这是在8月9日至10日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大赛的农业创新项目设计环节,12位入围决赛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项目。每个人上台用PPT演示演讲,上交项目计划书,还要接受专家质询。参赛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有清晰的发展模式和可靠的数据支持,绝大多数都已经投入实践。山东省16个市代表队的126名选手参加了竞赛。

  在新型职业农民产品展上,在两排摊位的角落,一张小桌子上摆满了苹果、桃子、各种各样包装精美的水果罐头。一个妇女抱着小孩尝了一块桃子问道:“这桃子能买吗?”“能啊,不过这次没带多少,要得多的话,我可以给您发快递。”连宝农场农场主薛连宝说,这次报名太火爆,他的摊位是临时加出来的。这款桃罐头,没有任何添加剂。一年能卖出去1万多瓶。

  据了解,2012年以来,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全国共培育各类新型职业农民400多万人,大多成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骨干。今年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数量将达到2000万,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超过35%。

  “让农民成为有奔头、令人羡慕的职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党委书记杭大鹏说,目前,初级、中级、高级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正集聚吸纳各类农业院校参与培育工作,支持引导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主体,建设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培育工程要帮助他们转变理念、增强本领、提升素质,加快推进务农农民职业化进程。

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明显,委员呼吁提高基层医疗保障能力
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明显,委员呼吁提高基层医疗保障能力

  扶贫要力戒形式主义,还要减少“返贫”问题。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多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指出,脱贫工作不是“干部干、群众看”,更应该发挥群众的内生动力,主动脱贫。

  为了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有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还建议,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基层医疗保障能力,有效推进精准健康扶贫工作进程。

  脱贫需要注意返贫问题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报告曾指出,扶贫工作中形式主义问题凸显。有的地方不从实际出发盲目发展产业,有的集中资源“垒大户”“堆盆景”;有的政绩观错位,层层加码患了“急躁症”;有的督促检查满天飞,基层苦不堪言。

  对此,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包克辛首先提到了“被动脱贫”的问题,也即“政策性脱贫”。他说,被动脱贫主要出现在贫困年代长、贫困面宽、贫困程度深的地区,这些地区一般自然条件较差,相当一部分群众对主要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信心不足,有的甚至陷入麻木状态。

  “在扶贫工作最后的攻坚阶段,一些地方政府为确保按计划完成整体脱贫摘帽任务,采取各种项目转换、外部运作的方式将国家扶贫资金转化为贫困户收入,有的地方甚至庭院硬化、种植养殖都由包村包户干部代劳或者雇工代劳,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现象。”包克辛指出,这样的脱贫基础很不稳固,一旦摘帽后扶贫资金减少,或者包村包户干部撤走,就很可能返贫。

  因此,如何扭转、培养这些贫困地区群众的观念、信心和生产技能,逐步转为主要依靠自身努力勤劳致富,应是今后几年脱贫攻坚需要切实探索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

  吴恒委员也提出,如何降低脱贫者返贫率是必须要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建议扶贫办对此进行专题研究,要提出有效的针对性举措,巩固并且不断地提高脱贫工作质量,实实在在地降低贫困发生率,实实在在地有对策来应对脱贫户的返贫现象,实实在在地保障脱贫户在遇到不可抗因素情况下的返贫率降到最低。

  要重点关注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中一组数据显示,我国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比例从2015年的42%上升到了2016年的44%。多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分组审议中对解决“因病致贫”与“因病返贫”问题建言献策。

  “就目前农村基层贫困现状来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仍是一大难题。”车光铁委员指出,上述现象在农村贫困人口中占有相当比重,农村健康医疗保障能力还存在明显短板。

  他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健康扶贫工作力度,国务院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在完善医保制度、稳定资金来源,提高统筹层次,保障制度衔接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提高基层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有效推进精准健康扶贫工作进程。

  龚建明委员也认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他表示,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会越来越高。

  “去年我们在全国30个省市调查了3000多户、1万多人,接近上百个村,许多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有的达到60%、80%。”龚建明说,为解决这一问题,要对现有这些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贫困户进行重点关注,帮助他们治好病,慢慢恢复劳动能力。同时,还要把乡村的医疗设施和医疗人员配齐,要把在农村工作的全科医生培养好,做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

农业部:加强监督管理 守护草原资源
农业部:加强监督管理 守护草原资源

  人民网北京8月30日电 (张歌)记者从农业部获悉,今日,农业部在青海省召开了大美草原守护行动启动会,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出席并讲话。他强调,各级农牧部门要按照中央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切实守护好草原资源,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于康震指出,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拥有各类草原面积近6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四十。草原既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又是牧区最基础的生产生活资料,是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依托。加强草原保护,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事关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于康震强调,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规划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将草纳入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这是对草原生态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对推进草原保护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于康震表示,为贯彻落实中央要求,针对当前草原保护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农业部以“加强草原管护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美草原守护行动”。通过举行草原执法检查“绿剑行动”、草原征占用专项检查“护卫行动”、草原补奖政策“宣贯行动”、新闻媒体“发现美丽草原行动”以及最美草原管护员“寻找行动”等一系列活动,强化草原执法监督,遏制草原违法犯罪势头,壮大工作声势,提振队伍士气,扩大宣传影响,向社会释放草原保护的正能量,营造草原保护的良好舆论氛围。

  于康震要求,各省区务必高度重视,按照农业部的统一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细化实化本省区的行动方案。要抢抓机遇、直面挑战,敢于碰硬、破解难题,认真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切实把“大美草原守护行动”的各项活动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努力开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三年农村贫困人口由9899万减至4335万

  8月29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作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

  报告提到,在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中,国家通过开展建档立卡、强化驻村帮扶、落实“五个一批”工程、聚焦重点区域、强化资金监管、规范贫困退出等工作,紧紧抓住识别、帮扶、退出精准和资金使用等重点环节,着力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

  开展建档立卡 摸准贫困底数

  2014年,全国组织80多万人进村入户,共识别12.8万个贫困村,2948万贫困户、8962万贫困人口,基本摸清了我国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信息,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

  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全国动员近200万人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补录贫困人口807万,剔除识别不准人口929万。2017年2月,组织各地对2016年脱贫不实开展自查自纠,245万标注脱贫人口重新回退为贫困人口。

  2017年6月,组织各地完善动态管理,把已经稳定脱贫的贫困户标注出去,把符合条件遗漏在外的贫困人口和返贫的人口纳入进来,确保应扶尽扶。

  报告认为,建档立卡使我国贫困数据第一次实现了到村到户到人,为中央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实行最严格考核制度和保证脱贫质量打下了基础。

  报告同时指出,相应的问题,也要引起注意。

  “在贫困识别上,有的地方贫困识别简单算收入、‘搞摆平’,人为割裂低保和扶贫政策,导致一定数量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未纳入建档立卡。有的地方未将因病因灾因残新增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刘永富强调,要继续加强建档立卡动态管理,把符合标准的贫困人口以及返贫人口全部纳入。

  强化资金监管 提高使用效益

  推进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到县比例从2014年的70%提高到2016年的95%。

  开展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2016年共整合资金2340亿元用于脱贫攻坚。

  全面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监管,违纪违规问题明显减少。审计查出问题金额占抽查资金的比例,由2013年的36.3%下降到2016年的25.8%,2017年降至7.93%。其中,严重违纪违规问题金额占抽查资金的比例,由2013年的15.7%下降到2016年的3%,2017年降至1.13%。

  报告提到,通过及时修改完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提高了资金使用精准度,但也要看到,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仍然有待加强。

  “随着扶贫投入逐年增多,使用管理权限下放到县,贪污、挤占、挪用等老问题仍时有发生,资金闲置滞留等新问题逐步显现,一些地方项目规划不科学不合理,接不住、整不动、用不好。资金使用不够公开透明,群众和社会不知晓。”报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规范贫困退出 确保脱贫质量

  “建立贫困退出机制,明确规定贫困县、贫困人口退出的标准、程序和后续政策。指导各地制定脱贫滚动规划和年度计划,实施贫困县和贫困村有序退出。各省(区、市)签订年度减贫责任书,层层分解任务,落实到县到村到户到人。对贫困退出开展考核评估检查,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贫质量。”报告对规范贫困退出方面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报告同时提及,一些地方在贫困退出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贫困退出上,有的地方‘三保障’未实现,就宣布脱贫。有的地方算账脱贫、突击脱贫,脱贫基础脆弱,存在返贫风险。”报告指出。

  报告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纠正不严不实不精准问题,特别是要纠正形式主义问题,严防弄虚作假,不断提高贫困识别、帮扶、退出精准度。

  每年减贫超1000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脱贫攻坚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人心,四梁八柱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良好态势已经形成。

  2013年至2016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年均减少1391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至4.5%,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与前几轮扶贫相比,不仅减贫规模加大,而且改变了以往新标准实施后减贫规模逐年大幅递减的趋势,每年减贫幅度都在1000万人以上。

  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增长较快,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实际增长10.7%。

  截至2016年,贫困地区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房或砖混材料房的农户占到57.1%,使用管道供水的农户达67.4%;自然村通电接近全覆盖、通电话比重达到98.2%、道路硬化达到77.9%。在自然村上幼儿园和上小学便利的农户分别达到79.7%、84.9%。拥有合法行医证医生或卫生员的行政村达到90.4%,91.4%的户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井冈山、兰考率先脱贫摘帽,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了不少有益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这些经验弥足珍贵,我们将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刘永富说。

扶贫办:每年减贫1000万人,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
扶贫办:每年减贫1000万人,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

  7月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互联网+”社会扶贫新闻发布会,澎湃新闻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从2013年以来到2016年底,中国每年都保持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个硬目标、硬指标,到2020年必须完成。

  发布会上,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指出,我国年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2010年物价指数)到2014年底是7017万,十八大以来,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口,到2016年底还有4335万。

  洪天云说,总的来看条件比较好的地方特别是交通条件改善以后,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得比较好。但是西部地区特别是高原高寒地带、干旱沙漠地带,以及西南地区很多缺土的地方,国家气象局信息资料显示,西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五倍,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很容易返贫。在这些地方发展产业,修建公路,安全饮水,更好地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适应市场的变化,是下一步稳定脱贫、持久脱贫仍需下功夫的地方。

  洪天云还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个硬目标、硬指标,到2020年必须完成。目前已在贫困地区的12.8万个贫困村和经济发展薄弱村,派驻了19万余名第一书记、77万余名驻村干部,在最偏远的农村、最落后的地方跟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围绕他们的冷暖安危和长远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农业部力争4年内整建制治理畜牧大县畜禽养殖废弃物
农业部力争4年内整建制治理畜牧大县畜禽养殖废弃物

  6月27日电,为了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我国将集中政策、项目和技术等资源要素,对畜牧大县进行整县推进、分批治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27日表示,今年先行支持100个畜牧大县,力争用4年时间实现畜牧大县整建制治理全覆盖。

  记者在此间召开的全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会议上了解到,畜牧大县猪肉产量占全国的80%,牛奶产量占60%。在保障供给贡献突出的同时,粪污产生量也很大,是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点和难点。

  韩长赋介绍,中央将支持养殖大县的规模养殖场建设粪污处理和利用设施,配套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粪污消纳地,实现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并在养殖密集区建立区域性处理中心,开展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多元化利用。农业部也将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实现粪污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与环保部配合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提高规模养殖准入门槛,加强执法监管,严厉查处各种偷排漏排违法行为。

  农业部还将制定发布治理技术指导意见,分区分片进行推广,并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加快畜禽清洁养殖、粪污处理设施装备、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实用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共同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政企合作PPP模式,鼓励支持专业公司开展“第三方治理”,并推动落实沼气发电上网标杆电价和上网电量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开展农民使用有机肥补贴试点,努力保障粪污资源化产品有销路。

关于法讯参考

©2005-2018 法讯参考版权所有 电脑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681567

媒体合作:010-53398173

广告合作:010-53398607

服务邮箱:fxckzx@163.com

京ICP备17018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