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职称再次改革 中职教师可评正高

  昨天,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发布《北京市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结合北京实际,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启动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健全制度体系、完善分类评价标准、畅通晋升渠道、创新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安排。

  据了解,中职学校教师系列是职称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教育教研机构等职业教育一线教师进行评价,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实施办法》明确,将原来实行的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称系列和中小学教师系列职业高中教师职称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系列。同时,打破中职教师职业发展“天花板”,增设正高级职称,名称分别为正高级讲师和正高级实习指导教师。

  《实施办法》将中职教师分为文化课、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两类,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按照“干什么、评什么”,分层、分类制定评价标准条件。对于文化课、专业课教师,重点评价其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育教学管理、技能比赛组织、指导学生参赛成绩等教书育人方面的工作实绩;对于实习指导教师,重点评价其在实践教学、实验实习课程教改、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教改、实验实训室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指导学生参赛成绩等方面的工作实绩。在职称评审时,区别不同情况,教师可将教案教材、教研报告、调研报告、培训服务案例报告、发明专利、教研教改论文、行业标准、指导竞赛成绩等作为评价条件。(记者 解丽)

陈宝生:为人人皆可成才尽展其才创造条件 努力推动技能中国建设

  人民网潍坊11月9日电(记者 何淼)2020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开幕式于8日在山东省潍坊市举行。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活动并讲话,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家义出席。

  陈宝生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次活动是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的一次实际行动,也是对部省共建山东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实践检验和成果展示。要按照五中全会要求扎实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围绕高质量发展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为做好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提供实践支撑。

  陈宝生要求,今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进行改革试点,要探索完善办赛机制、补齐短板。一是树旗。要扛起国赛的大旗,扛起当今世界职业技能大赛中国队的大旗,将来跻身著名大赛行列,办出世界水平的大赛。二是导航。要通过大赛,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未来定向,引导发展方向和重点,建立良性发展有效机制。三是定标。要通过选手比拼,促进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标准不断更新和升级。四是催化。要通过大赛推动促进职业教育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培育更多技能“苗子”,孵化出更好的成果。

  陈宝生强调,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职业教育要在“五入”上下功夫,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进一步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技能型社会、建设技能中国。一是“长入”经济。要使职业教育成为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成为构成产业链、产品链、供应链、资金链、信息链的“砖瓦”和基本要素,走好长远发展之路。二是“汇入”生活。要高度重视技能在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加技能含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三是“融入”文化。要合理看待学历和能力关系,增加文化中的技能含量,在全社会建设技能文化,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四是“渗入”人心。要认识到没有技能寸步难行,使具有技能成为做人的“标配”,推动形成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良好氛围。五是“进入”议程。要使职业教育进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议事日程,纳入规划、政策体系、议事规则、预算保障,发挥好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山东期间,陈宝生还考察了潍坊职业学院职教活动周现场、工业设计技术赛项和园艺赛项赛场,调研了解了歌尔匠造培训基地校企合作育人情况。

  据悉,本届活动周以“人人出彩,技能强国”为主题于11月8日至14日在全国举行。活动周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成为宣传展示职业教育的重要平台。

“专升本”学生有了“创业特区”

  “项目亮点要讲好、创新点要突出、营销模式要强调、PPT要美化……”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方向)2019级学生周志华,马不停蹄地从宣城宣州区的农场返回学校众创空间,在导师带领下,一遍遍打磨创业计划书。

  周志华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不久前,他的农业创业项目“玉米侠——鲜食玉米的振兴者”在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金奖。

  “入学一年多,很多思路捋清了,项目也更上一层楼。”周志华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当天下午,和他一样,该校2019级创业班的16个创业项目团队成员在导师和辅导员带领下开展分组讨论,这已成为班级教学的常态。

  创业班是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该校是由高科技企业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举办、安徽省教育厅主管的非营利性民办应用型大学。2019年,该校在省教育厅指导下大胆改革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探索开办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方向)(以下简称“创业班”)新方向。

  去年5月,在该校2019年普通专升本考试中,创业班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各占150分,面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安徽省“专升本”招生历史上,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创新(本报2019年6月28日2版曾报道)。今年,该校创业班又招收了90名学生。

  一年多来,创业班的办学成效如何,上一届学生出了哪些创业成果?近日,记者进行了回访。

  “终于能看懂财务报表了”

  周志华在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读大二时,就在宣州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办了一家农业科技企业,初期种植规模一直做不大。为了提升学历,他选择“专升本”读创业班,在创业导师、该校管理工程学院副院长曹长芳的指导下,将玉米种植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更明确了。去年,玉米田遭遇严重病虫害,周志华和相关高校、企业合作研发植物病虫害防御识别系统,用无人机拍摄、采集、识别蛾子的相关形态,引入物理、化学防治手段,三管齐下治理病虫害。现在,周志华一边上学一边创业,在农场和学校之间“来回切换”。他总结出的“一季玉米、一季蔬菜”的循环种植模式,不仅能有效减少病虫害影响,还能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

  “我们已经把玉米卖到了上海、杭州、合肥、南京等城市,最高峰时,一天一个摊位能卖40吨的玉米。”疫情之后,周志华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即将在上海开设线下直营店,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品牌知名度。

  “专升本入学以来,终于能看懂财务报表了,也会写项目书了。在专家指导下,很多扶贫助农想法得以落地,还参加了一系列创业比赛,申报了2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专利。”周志华感慨道。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2019级创业班学生在安徽省级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奖40余次,二等奖以上占一半,连续两年获得省级比赛金奖。这无疑是一份有分量的答卷。

  这个班的教学确实“不一样”

  创业班学生为何能取得可喜的成绩?原来,该班级课程设计、培养模式和师资配备中有“玄机”。去年,新招的85名学生一进学校就申报了27个创业项目。通过路演、学校筛选,最终16个项目进入学校孵化基地,所有学生编入项目中统一管理。学校为每个项目配备一位创业导师,大多是“双师型”教师和来自企业的专业导师,实战经验丰富。

  据曹长芳介绍,创新班的课程设计、培养方案与传统四年制本科教学不同,开设创业营销、创业财务、创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从初创意识到运营方案,再到产品市场,围绕企业的发展历程来专门设计课程,将理论知识融入创业教学中。

  此外,学院还会请其他高校创业指导专家及企业高管来校开展创业沙龙,学生直接面对面向专家请教。“我们的专家库现在已有15人,吸纳国企、民企总监以上级别的高管,在直接传道授业的同时,还能给项目提供一些实际帮助。”曹长芳补充道。

  平时,创业班学生上午上课,下午进行创业实践和讨论,他们通过模拟软件学习公司注册、管理、运营等内容。创新班的考核方式也很接地气,除了理论知识,还重点考核项目流水、营业额、行业认可度等指标。学生要进行路演,不仅考核项目负责人,也要考察团队成员的贡献。“项目运营报告思路是否清晰,模式是否成型,团队合作能力如何,都在考核范围中。”曹长芳介绍。

  “不一定要做多大公司和多大业绩”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大部分创业班学生并没有迅速创业赚钱的冲动,反而都是一种安心学习、潜心充电的态度。同时,跨专业的交流合作,对创业班学生来说十分常见。

  24岁的钱阵也是2019级创业班的学生。专科时,他在新闻上看到糖尿病足患者脚部的照片,心想能不能用自己所学的机械知识为他们解决烦恼?2018年,他自学技术,成功研制出第一代糖尿病足患者足部压力测量设备,同时研发了生产设备,并投入临床试验。为了提升专业知识、补齐管理经验的短板,他考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的创业班。

  入校以来,钱阵与不同专业的师生进行交流,继续汲取计算机、机械、管理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目前,他的设备已经可通过大数据准确测量糖尿病足患者足部的压力、三维数据、形态数据,进行逆向分析,生成鞋具生产文件,不仅提高了鞋垫和鞋子3D打印的精度、速度,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一年多来,钱阵取得了4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授权,但现在的他在准备考研,“我还想通过考研进一步丰富知识,接触各专业的优秀人才,把所有的基础都夯实了,再出手也不迟”。

  创业班辅导员戴军森观察到,在创业班创业氛围的影响下,学校里其他专业的学生主动申请进入创业项目,共同参与创业。

  2019级创业班学生申大伟毕业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读专科时他创办了一项网络技术服务创业项目,入驻学校附近的科创园。来到创业班以后,他对创业项目进行升级,拓宽思路,和校内艺术学院和机械学院同学合作,吸纳视觉设计、视频制作、PHP编程等人才。目前,他在校内开了两个公司,打算将技术研发中心也迁进来。

  “很喜欢学校的环境,接触到同龄的创业学生,大家现学现用,将技术付诸实践,利润多少是小事,最重要的是锻炼能力,为长远着想”。眼下,申大伟的团队结合不同行业的应用场景,为长三角中小企业、孵化器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方案,设计微信和QQ小程序,进行网络推广。

  对于这些创业成果,曹长芳表示,创业班的同学不一定要做多大公司和多大业绩,主要是锻炼创业能力,把“朦胧的、甚至是奇特的点子形成具体方案,把创业路子摸索出来,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历练过程”。

  “通过一年多实践,创业班的教学模式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在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吴敏看来,现在很多产业高度融合,创业团队结构多元,因此跨专业、跨学科融合教学很重要,今后学校将推动项目化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同时尝试把各专业学生“打散”,进行住宿安排,方便专业交流,以提炼出更多创新创业教学经验。

  记者 王海涵 王磊 实习生 汪傲

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如何开展?教育部10问答详解

  人民网北京11月3日电近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学科评估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破五唯”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学位中心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问:请简要介绍一下《工作方案》出台的背景。

  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评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抓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和落实落地,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这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历史意义。

  《总体方案》对学科评估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自2002年开始,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全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简称学科评估。经过近20年的探索实践,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学科评价体系。学科评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着力反映我国高校学科建设总体水平和阶段性进展。学科评估遵循教育规律,依托广大高校、专家学者、专业组织共同研究制定指标体系,凝聚最大共识,以评促建、以评促升,推动我国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学位中心就《工作方案》研制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到一线开展面上调研,召开20余次调研会,当面听取了100余所高校和部分省市教育厅400余位专家意见建议。二是召开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座谈会,有针对性开展调研,专题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价改革。三是征求有关部委、相关司局意见,多次沟通反馈。四是委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评估委员会分专题组开展研究,深入论证。五是紧紧依靠学科领域专家,对每个一级学科指标体系书面征求高校和部分学科评议组专家意见,形成最大程度共识。学位中心对各方意见逐条研究、反复推敲,最终形成《工作方案》。

  2.问:请简要介绍一下本轮学科评估的总体改革思路。

  答:在深入总结前四轮学科评估经验基础上,第五轮学科评估立足新时代,坚持继承创新、与时俱进,按照“改革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要求,在以下十个方面改革完善: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破除“五唯”顽瘴痼疾;进一步强化师德与师能相统一;进一步突出质量、贡献和特色;进一步强化分类评价;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评估信息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专家评议质量和评价科学性;进一步完善结果发布方式;进一步强化评估诊断功能。

  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上,坚持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以“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为基本方法,以破除“五唯”顽疾为突破口,在保持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基本定位和评估体系框架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决破除“五唯”顽疾,改革教师队伍评价,突出质量、贡献和特色。

  3.问:学科评估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答:学科评估以“聚焦立德树人”为《工作方案》首要原则,指标体系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贯穿于评价全方位、全过程,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一级指标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四个维度上,强化“五性”评价。

  一是方向性。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养首位,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贯穿于评价在校生和毕业生始终。二是系统性。将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成效相结合、在学质量与毕业质量相结合、总体情况与代表性成果相结合,系统评价育人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三是过程性。加强人才培养过程评价,重点考察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及国际交流学习等方面情况,突出科学研究等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四是成长性。考察学生在学期间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成长度,以及科研训练对学生学术道德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度。五是多元性。探索多元评价方法,在同行专家评价基础上,对学生和用人单位开展大规模问卷调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机结合。

  4.问:学科评估在“破五唯”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坚持以立促破,破立结合。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避免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片面做法。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设置“代表性学术著作”“专利转化”“新药研发”等指标,进行多维度科研成效评价。评价学术论文聚焦标志性学术成果,采用“计量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中国期刊与国外期刊相结合”的“代表作评价”方法,不“以刊评文”,淡化论文收录数和引用率,不将SCI、ESI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突出标志性学术成果的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着力扭转“SCI至上”局面。坚持代表性成果专家评价与高水平成果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运用基于定量数据和证据的“融合评价”方法。

  5.问:学科评估如何有效抑制人才无序流动?

  答:学科评估鼓励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在抑制人才无序流动方面采取了如下“组合拳”。一是评价教师队伍继续沿用“队伍结构质量和代表性骨干教师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按学科方向列举代表性骨干教师,不设置填写人才“帽子”称号栏目,不统计人才“帽子”数量,扭转过度看重“帽子”的不良倾向。二是教师成果严格按产权单位认定、不随人走,对于引进人才在原单位取得的成果,不在新单位统计使用。三是强化教师以教书育人为首要职责的评价导向,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和指导研究生情况作为重要观测点,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全心育人,避免产生通过大规模聘用“专职科研人员”专攻科研指标、忽视人才培养的不良倾向。四是关注骨干教师在本单位工作年限和授课情况,供专家评价参考。

  6.问:学科评估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价体系”方面有何举措?

  答:加快构建科学权威、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价体系,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本轮评估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加强调政治方向。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住学术评价中的政治关。二是更加彰显中国特色。重点考察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等方面的特色和贡献,凸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如:将“三报一刊”文章作为重要研究成果,规定代表性论文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中国期刊论文,强调课程、教材评价更加突出思想性、时代性,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中国实际。三是更加体现学科特点。淡化实验室、基地等条件资源类指标,强化对学术著作、艺术实践成果等进行“代表作评价”,适度降低学术论文等指标权重,不设置专利转化等指标。对于人文学科,强调其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等方面贡献;对于社会科学,鼓励其在中国实践中形成中国方案,研究解决中国重大问题;对于艺术学科,突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特点,更注重考察其实践性,强调科学研究与艺术实践并重。四是更加突出服务社会。充分认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政策咨询、智库建设、公共服务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加大社会服务“案例”权重,丰富“案例”内涵。五是更加强调同行评价。相对于自然科学学科,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成果难以通过量化指标全面呈现建设成效,更加依靠学术共同体,采取切实举措,提高同行评价质量。同时,加强国际评价,首次在教育学、心理学、考古学、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设计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设置学科“国际声誉”指标,邀请境外专家开展学科声誉调查。

  7.问:学科评估如何确保评估材料真实可靠?

  答:确保评估材料真实可靠,是评估结果客观公正的重要保证,也是高校普遍关心的问题。第五轮学科评估在以下六个方面综合施策。一是优化评估参评规则。充分考虑“小规模学科”和“新设立学科”实际情况,优化完善“相近学科同时参评”规则,坚持成果“归属度”原则,既鼓励学科生态优化和交叉融合,又确保跨学科成果合理使用。二是充分使用公共数据。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与有关部门协同和国内外第三方数据机构合作,建立学科大数据库,提供给学校审核补充或与学校填报数据比对核验。三是加大材料核查力度。通过材料形式审查、信息逻辑检查、公共数据比对、证明材料核查、重复数据筛查、重点数据抽查、学科归属分析等七大措施,对评估材料进行全面核查和“清洗”。四是开展信息网上公示。在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选取部分评估材料进行网上公示,接受有关单位和专家的异议。五是创新专家审核机制。应用“融合评价”方法,请专家对成果学科归属等情况进行审核,确保跨学科成果合理使用。六是建立违规惩戒机制。对于因数据填报失实而被删除的数据,不得再进行补报或调整到其他学科;对于弄虚作假行为,视其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和处理。

  8.问:学科评估如何有效提高专家评价质量?

  答:学科评估着力提高专家评价的公平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努力提升专家评价质量。一是适度扩大专家数量。增加评审专家数量,每位专家仅评审部分指标,保证评价“精度”和“深度”,提高评价针对性和保密性。二是科学遴选评审专家。为不同评价指标分类制定遴选规则,分别选取评议专家,确保科学性;通过信息系统依据遴选规则随机选取专家,确保公平性。三是研制专家评价指南。制定评价指南,明确专家评价原则和评价重点,统一评价标准。四是探索“融合评价”方法。在科学把握定量和定性结合度的基础上,融合定量和定性评价优势,充分发挥定量数据和客观证据在专家评价中的辅助研判作用,提高专家定性评价可靠性。五是完善结果统计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去极值”“标准化”等统计学方法处理,剔除专家评价的“奇异值”,提高结果可信度。

  9.问: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如何切实减轻学校负担?

  答:为切实减轻学校负担,减少对高校正常办学干扰,本轮学科评估着力加强评估专业化建设,创新评价方法,完善评估流程。一是构建“公共数据与学校填报相结合”的数据获取模式。充分利用学位中心“全国学科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国内外公共数据资源,将有关数据提供学校审核确认,有效减轻学校收集汇总数据的负担。二是提升评估信息平台智能化水平。提供智能核查、智能比对、智能提示等功能,帮助学校高效填报与核验数据。三是首次实施“全程无纸化”报送。所有材料均通过评估系统提交电子文件,不再报送任何纸质材料。四是评审工作全部通过网络开展。不“进校”开展评估,减少对学校正常办学的干扰。

  10.问:学科评估工作下一步有何安排?

  答:学位中心将于近期向全国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发出《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邀请函》,正式启动评估工作。符合参评条件的单位自愿提出申请,提交有关信息,学位中心将严格按程序开展信息核查、信息公示、反馈复核、专家评价、问卷调查、结果统计、结果发布等工作。评估结束后,将深入开展信息挖掘分析服务,帮助高校总结阶段性进展,查找结构性短板,发现优势与不足,发挥评估诊断作用,推动学科内涵式建设,切实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升。

这些重要信息,请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收!

  为拓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登记渠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开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登记小程序,为2020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往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搭建方便快捷的就业服务对接平台。

  据人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求职登记小程序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中国公共招聘网”“中国国家人才网”“就业在线”,均设有登记入口,同时支持通过微信、支付宝等APP扫描二维码进行登记。

  暂时还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通过上述渠道,在线登记个人情况、求职意向和就业服务需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将与登记高校毕业生进行联系,根据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据了解,为向高校毕业生提供不间断常态化就业服务,人社部已于9月1日上线“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整合全国服务资源,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起对接通道。

  “就业在线”平台官网也于9月1日至10月30日推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场活动,携手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助力高校毕业生精准、高质量就业。

  第八届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活动同样正在进行中。这期间,人社部计划在部分高校较多的城市、就业压力大的三四线城市、“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城市举办50场全国性或区域性巡回招聘会。整个专场活动将持续到11月15日。(记者姜琳)

@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这些信息千万别错过
@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这些信息千万别错过

今年以来,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人社部等部门持续发力,

搭建平台、集聚资源,

为毕业生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

还没有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快来了解一下近期可以关注的就业信息及政策吧!

  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登记小程序

  为拓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登记渠道,9月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开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登记小程序,搭建方便快捷的就业服务对接平台。求职登记小程序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中国公共招聘网、中国国家人才网、就业在线、电子社保卡设有登记入口,同时支持通过微信、支付宝等APP扫描二维码进行登记。2020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往届未就业毕业生可通过上述渠道,在线登记个人情况、求职意向和就业服务需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将与登记毕业生进行联系,根据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

  为向高校毕业生提供不间断常态化就业服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9月1日上线“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联通全国服务资源,搭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高效对接通道。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设多个专栏。“岗位速递”将发布全国最新就业岗位信息。“直播带岗”将瞄准热门行业、新兴产业、重点企业等,推出专题专场或综合性直播招聘活动。“就业见习”发布见习岗位、见习政策、岗位申请入口等,提供多元实践机会。“就业政策”发布全国和各地就业创业政策服务清单、经办机构清单,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创业展示”重点推出“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及地方创业创新大赛中高校毕业生创业典型、创业项目、创业故事。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设在中国公共招聘网(http://job. mohrss.gov.cn)、中国国家人才网(http://newjobs.com.cn)。有需要的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可通过网站专区,获取相关招聘信息和就业服务。

  每天一家大厂 “就业在线”联手名企为大学生提供岗位服务

  为配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上线,9月1日-10月30日,“就业在线”重磅推出“毕业进大厂 就业总在线”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场活动,携手多家世界500强,聚合名企岗位,助力高校毕业生精准、高质量就业。

  求职者可从“就业在线”平台官网(https://www.jobonline.cn)进入活动页面;也可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务服务平台(“掌上12333”APP、12333小程序)进入“就业在线”,或从电子社保卡签发渠道(包括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国务院客户端微信小程序、掌上12333,各大银行,支付宝、微信、云闪付等APP或小程序等),通过手机端电子社保卡首页进入“就业在线”参与活动,找到适合自己的公司和岗位进行投递。

  专场活动除了提供大量岗位外,还着眼于提高求职者的成长潜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学习与创新思维等“软实力”,请大厂高管/HR线上直播课程,介绍大厂企业文化、岗位信息,教授面试技巧,助力大学生群体轻松拿下offer。

  第八届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活动

  近日,人社部启动第八届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提供精准就业服务。活动将持续到11月15日。

  活动期间,各地举办不少于800场现场招聘会。为满足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和用人单位跨区域揽才的需要,本次活动会在北京、吉林、河南、昆明、西安、长沙等21个站点举办25场综合性或行业性跨区域巡回招聘会,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在22个城市举办有色金属行业系列巡回招聘活动。为助力“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战,该活动还会在甘肃临夏州、西藏林芝市、四川凉山州举办专场招聘会,动员部分就近就地的中央企业和符合当地毕业生求职意向地的外省市用人单位,遴选有针对性的岗位参会招聘,为贫困地区学子提供上门贴心服务。

  @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有这些帮扶

  日前,为进一步加强对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各地要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52个未摘帽贫困县毕业生作为就业援助重点,实施结对帮扶、包干到人,优先提供岗位、优先推荐录用。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施“普通高校专升本专项计划”,单独进行录取。国有企业招聘、科研助理岗位吸纳、“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事业单位可拿出一定数量的岗位招聘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毕业生,可运用公益性岗位进行临时性安置。将离校未就业贫困家庭毕业生全部纳入实名制服务,列出就业需求清单、帮扶清单,量身定制求职计划,实施“一对一”帮扶。充分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机制作用,受援地要将贫困家庭毕业生信息提供给支援地,支援地要将其纳入就业政策扶持范围,项目建设、企业吸纳等岗位要优先录用。

教育部:全国学校已全面恢复教育教学正常秩序

  新华网北京9月22日电今日,教育部举办教育金秋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在会上表示,全国学校已全面恢复教育教学正常秩序。

  数据显示,截至9月18日(上周五)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中小学均已分批开学,目前全国在校学生总数是2.42亿,占学生总数将近90%。“因为部分高校新生还没有报到,错峰分批开学的最后批次有的是安排在十一以后,所以这样一个比例。”

  续梅介绍说,这标志着教育系统经受住了一次历史大考,已经实现了秋季学期安全、正常、全面开学。也就是说,学校已经全面地恢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

  “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下一步,我们要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继续以务实的精神和态度,毫不松懈地抓好常态化疫情下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希望小学今“而立”

  希望小学今“而立”

  写在中国首个希望小学的30岁生日

  你可能还记得,那双饱含“我想读书”渴求的“大眼睛”。

  但你可能不知道,距离“大眼睛”苏明娟家乡20多公里,就是我国第一所希望小学的所在地。改变“大眼睛”们命运的希望工程,正是从这里“萌发”。

  19日,全国首个希望小学——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迎来了30岁生日。

  1990年5月19日正式落成的它,如一粒种子,在大别山深处“破土”:30年来,它见证了孩子们走出大山,走向希望;它和两万多“兄弟姐妹”一起,改写了无数人的命运,点亮了无数梦想与未来。

  祠堂里长出来的“希望”

  【我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如今已是拥有两个校区、多栋校舍、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标准化操场的现代学校,有教学班38个、学生近2000人】

  下午2点,是金寨县希望小学元老级教师余淦的数学课。他走进教室,轻车熟路地打开“班班通”,在电子白板上播放起课件。此时,30年前那块斜靠在墙上的木质黑板冷不丁地“撞”入脑海。

  余淦从1983年起就在这里任教。初建的学校设在彭氏祠堂里,“窗户没有玻璃,都是拿纸糊的。一到阴雨天,没有电灯,教室黑漆漆的,漏雨再正常不过。”余淦说,一块木质黑板、两三支粉笔便是所有教学器材,长桌长凳上三五个学生并排而坐,写字时得小心翼翼避开桌面上开裂的长缝。

  除了教学,余淦还有个“艰巨”的任务——清点学生。“开学时往往就会少几个学生,上到中途也有学生突然就不来了,我们就要挨个去学生家里找,基本上都是因为家庭困难上不起了。”余淦还清楚记得,许多家庭都是靠卖鸡蛋、卖柴火来一点一点凑齐学费。

  金寨县地处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县,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红军第25军就诞生在这里。然而,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这里曾是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每次看到老师拿本子来收学费,我就吓得躲到桌子下面,觉得交不起学费怪丢人的。”47岁的金寨县希望小学副校长廖桂林说,这是她少年时的烦恼。

  其实这也是当时不少地方遇到的共同难题。1989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青基会”)发起建立希望工程,成为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的基金。1990年初,青基会捐款4万元,省、县、镇配套资金,金寨县希望小学正式开建。

  同年5月19日,新教学楼启用,大家都冲进了新教室,孩子们摸着崭新的书桌,坐在新的椅子上不想走。“那天我在新的水泥黑板上多写了几个字,教室里面通了电,还配了幻灯机,”余淦说,“那些在当时都不敢想象。”

  30年过去,背靠的马头山依旧,这所学校不断“生长”,如今已是拥有两个校区、多栋校舍、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标准化操场的现代学校,有教学班38个、学生近2000人,教职工近100人。校园里一棵从祠堂时代留下来的柏树,见证了历史变迁。

  以此为原点,一场以“希望”为名的建校行动30年来仍在继续,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越是贫穷的地方,招牌越是闪亮。希望工程将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作为根本使命,先后发起结对救助和“希望小学”建设,有效解决青少年因贫失学、辍学问题。

  那些被希望工程改写的人生

  【从希望工程收获的,“不只是物质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面对困境不屈服、不放弃的精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勇气,和知恩图报、自助助人的公益情怀”】

  1991年,大别山深处7岁小女孩苏明娟饱含“我想读书”渴求的大眼睛,出现在希望工程的宣传海报上,也就此改写她的人生。

  “如果没有希望工程的这张照片,我可能就要面临失学。”童年时的回忆,苏明娟历历在目。当时,《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来到金寨探访,苏明娟正趴在桌子上写字,解海龙将这个画面永恒定格在了镜头里。

  “之后,我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资助,再也不担心交不起学费,并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顺利读完了大学。”苏明娟说。

  苏明娟的老家在金寨县梅山水库库区,离金寨县希望小学20多公里,是所在村民组最远的一户人家,每天上学还要坐船出库区,再徒步一个小时才能抵达她就读的张湾小学。那时,她的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父亲在水库捕鱼虾和母亲养蚕。“我自己也会去山中摘板栗,卖了补贴家用。”她说,板栗扎手,一双手被刺出血。

  如今的苏明娟已是一位干练优雅的职业女性,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她自己的公益生涯,也持续了二十多年。

  1997年,刚上初二的苏明娟,将资助得来的600元钱汇给了宁夏的一位回族小姑娘,帮她圆了求学梦。2006年,她和解海龙拍卖了照片版权,所得30多万元用于援建西藏曲水县的一所希望小学,成百上千藏族孩子自此有学可上。2018年,她成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会,传递爱、传递温暖、传递希望。“大眼睛”成为一扇窥探贫困的窗户,阳光照进来,一粒粒希望的种子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2000年,年仅15岁的邓磊以613分的高考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成为全国希望工程救助的第一个少年大学生。他说,希望工程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命运,更是家庭的际遇。

  父亲早逝,母亲拉扯着四个孩子艰难度日,为了凑学费,兄弟姐妹四人一起,在山上捡干柴到林业站去卖,家里的鸡蛋也都拿来换钱。邓磊说,自己是个幸运儿,1996年,初一在读的他成了希望工程的资助对象。

  “1998年,我初中毕业,恰逢希望工程在全国范围内选拔50位‘希望之星’,我有幸被选中,在浙江平阳的一所学校读高中,学杂生活费用全免。”邓磊说,当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了。

  如今36岁的邓磊已是一家国企的管理者。据他介绍,当年选拔的50位“希望之星”,如今有社科院教授、医院主治医师、知名企业家等等。从希望工程收获的,“不只是物质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面对困境不屈服、不放弃的精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勇气,和知恩图报、自助助人的公益情怀。”邓磊说。

  这亦是周玉梅所拥有的。1984年出生的她,因为贫困,曾多次面临辍学。“11岁那年暑假,因为交不起学费,我就去外面餐厅洗碗挣钱。”她说,“开学后学校给我打来电话让我回去,说有人想要资助我,是广东顺德的一位企业家。我当时很感动,回到学校更珍惜读书的日子。”然而,她依然需要每天放学后去山里捡柴火、拔药草,拿到市场上卖,勉强维持生活。

  上中学后,由于家庭困难,她又一次面临辍学。“当时一家五口人,就挤在茅草屋里,我也不好意思和家人提学费的事。”

  这一次,她又得到了好心人帮助:一位来自江苏无锡的公务员决定资助她,寄来400元。“我不认识他,就给他写信,说我一定会好好读书,将来报答他。他回信说希望我好好学习,将来有能力了也去帮助别人。”周玉梅说。“他对我影响很大,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我自己也开始做起了公益。”

  2002年,周玉梅读完高中后独自一人去上海打工。经历了工地搬砖、仓库看货后,周玉梅最终在一家塑胶制品公司落了脚。从一线的操作工到公司副总,这个过程她只用了八年。

  工作之余,她一有时间就召集大家参加公益活动。利用周末,她还经常把上海的好心人带到金寨帮助当地的孩子,让他们结成帮扶对子。

  2007年,在一个金寨的校友QQ群里,大家发起倡议为家乡的孩子们捐款。23岁的周玉梅也捐出了人生第一笔助学金:200元。

  2015年,她放弃在上海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家乡金寨,加入安徽首家希望公益服务中心,如今她的团队已帮扶数千名家庭困难的孩子,自己还收养了一名女童。“小时候,我常常坐在山头望着远方,想着哪一天能走出去。现在走出去了,我却又回来了。”她说。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官方网站显示,截至2019年9月,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152.29亿元,资助家庭困难学生599.42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95所。

  让希望的巨浪不断增长

  【希望工程更像是一场广泛、持久、深入的公益意识启蒙,格桑花西部助学组织、苏明娟助学基金……更多社会公益力量向教育乃至更多领域聚集】

  “把希望工程作为余生的生命工程”,这是退休教师周火生到访金寨县希望小学后在日记里写下的话,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周火生先后百次来到金寨县希望小学,对这里的学生进行帮扶,还带动了一批爱心人士加入。

  “希望之火”,30年生生不息。

  从捐钱捐物建学校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上学”,到为乡村教师提供培训帮助孩子“上好学”,再到通过素质教育让孩子们“学得好”,伴随传统慈善向现代公益的理念转变,公益也开始从“捐赠”走向“赋能”。

  从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到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再到脱贫攻坚中保障义务教育在内的“三不愁两保障”……中国的教育政策不断完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国家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后,希望工程将资助对象扩大到高中(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将“救助”模式拓展为“救助-发展”模式。党的十九大以来,希望工程聚焦教育扶贫,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开展“希望工程助力脱贫攻坚10万+行动”,将“三区三州”等重点扶贫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作为主要资助对象。

  “希望工程实施之初解决的是家庭非常困难的孩子入学问题,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弥补了政府教育经费不足的困境。现在,随着政府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强以及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受捐助学生的范围早已不断扩大,帮扶政策也越来越普惠。”金寨县希望小学现任校长江淮说。

  在苏明娟、周玉梅等人看来,希望工程更像是一场广泛、持久、深入的公益意识启蒙。格桑花西部助学组织、苏明娟助学基金、昆山市周火生希望工程志愿者协会、星创公益基金会……更多社会公益力量向教育乃至更多领域聚集。

  聚沙成塔,积水成海。2019年,教育部宣布,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这意味着将有一半以上适龄青年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在此背景下,新时代的希望工程如何转型,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助力,是投身教育公益事业的人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不久前,浙江省星创公益基金会执行理事长蒲宏昌再一次来到金寨县希望小学,这个四川人自打一年前接触了公益,便成了大别山的老朋友。他和校长江淮谈了很久,计划再挑选几个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的孩子参加第二批北京夏令营。上一批留守儿童在北京逛了故宫、吃了烤鸭,也看到了山外的世界,“而这一次我们想让陪伴更持久一点。”

  如今,在一所所希望小学里,孩子们已经有了通过学习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而蒲宏昌等公益者也同时期待,孩子们有追求自我、实现梦想的可能,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今年二年级的杨子涵坐在金寨县希望小学明亮的教室里,目不转睛地看着课堂上播放的动画视频。刚刚结束网课复学的他,还在适应重返课堂的感觉,让他高兴的是,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奔跑在操场上。他期待,书法、象棋等各种兴趣课程能尽快恢复。

  “小时候我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县城,但现在学生的活动版图被大大扩展了,山里的孩子也有去过上海、北京的,还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有研学活动。”在金寨县希望小学毕业后又重返这里任教的徐俊峰,看着母校有了美术、音乐、体育、计算机等功能室,还组建了书法、美术、葫芦丝、摄影、足球、篮球等兴趣小组,并随着校园网络全覆盖、“班班通”全覆盖,一步步成长为现代化的智慧校园。

  “随着软硬件跟进,希望小学发展将与城市学校并无二致。”金寨县希望小学校园一隅,有一方希望工程的雕塑,蓝色的心形海浪托起一轮红色太阳。校长江淮相信,太阳照耀之下,希望的巨浪会持续增长。(记者周畅、吴慧珺、陈诺、刘方强)

非营利部门经济规模测量方法与统计体系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近日,非营利部门经济规模测量方法与统计体系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北京万众社会创新研究院、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办,亚洲基金会协办。包括国际非营利部门经济核算研究的开创者莱斯特.萨拉蒙教授,中国非营利部门经济规范测量的拓展者、中央党校马庆钰教授在内的来自美国、德国、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的近5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5个专题发表了12个主旨报告,进行了20余人次点评。会议主题前卫,内容新颖,专家荟萃,层次高端,吸引了众多同行旁听会议。
  
  在非营利部门经济测量理论及实践演进专题中,萨拉蒙团队认为非营利部门经济测量是一个“独特又重要”且对中国有特殊价值的领域,他梳理了这一领域的发展进程并分享了多个国家的成果。国家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廖鸿从行业管理视角,指出目前中国正在完善中的社会组织法人库将为非营利部门核算打下基础。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徐永光认为中国迫切需要为快速发展的非营利部门建立正确的经济计量体系。在中国非营利部门经济规模测算专题中,马庆钰团队报告了中国社会组织经济规模测算研究的概念范畴、方法设计和数据获取与处理,以及对2016年中国社会组织经济规模的测算结果和研究发现。在联合国非营利经济核算手册专题中,霍普金斯大学的沃切克博士等介绍了联合国2008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部门”账户的概念范畴和分析方法。在非营利部门核算体系专题中,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郑学工副司长就中国2016新核算体系中非营利部门经济核算的概念范畴和方法、面临问题以及发展前景做了全面阐释。萨拉蒙团队介绍了联合国最新的非营利部门卫星账户设计与实施要点。在志愿服务的经济测量专题中,萨拉蒙教授和北京博能基金会理事长翟雁先后介绍了将志愿服务纳入非营利卫星帐户的必要性和中国志愿服务测量的研究成果。与会者围绕上述发言展开讨论,场面热烈,观点纷呈。
  
  研讨会成果丰硕。中外专家就非营利部门经济核算概念范畴及路径达成基本共识,同时承认中国在体系建构与方法上存在特殊性,需要中国通过改革推动与国际标准接轨。本次国际会议继2018年7月马庆钰团队发布2016全国社会组织经济贡献测算结果之后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开启了中国非营利部门经济核算方法与体系建构研究的新阶段。(伏虎)


编程热引发思考 专家:推动信息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突如其来的“编程热”
  
  突如其来,一些发达城市的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不断接收到这样的信息,诸如:“不学编程,就被淘汰”、“先人一步学编程,我们让孩子在未来伟大”、“6岁就可学编程,8岁就可写程序,14岁就会用人工智能”。很多家长一边充满困惑,一边仍然心动,有些家长的想法是“时代是真的变了,我虽然不懂,但不能让孩子错过”;也有些家长抱着试一试的心理,送孩子到机构学编程,来到现场,他们竟然发现这些机构的编程课程非常热门,还常常抢不到名额。
  
  一时之间,少儿编程课外班格外火爆。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二、三线城市,编程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激增。有文章测算,2018年,我国少儿编程培训行业市场规模已达40亿元,用户规模约1500万。2019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为何市场如此火热?
  
  这种“编程热”的兴起,无外乎三个原因。首先是人工智能对社会和未来的冲击。全民对身处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时代充满了紧迫感与危机感。信息技术如此迅猛的发展,人工智能正在不断地融入社会生活各种应用场景之中,不少预测报告表明,未来的职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现有的劳动技能、知识方法、思维方式都将过时,甚至已存在多年的职业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种剧烈的冲击同时涤荡着人们对未来的预计和期望,他们担心不及时学习新技能会被淘汰。
  
  其次是中国家长们“不想输在起跑线”的思维模式。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中国家长们的焦虑感不断升温。家长们抱着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落后其他同龄小朋友的心态,给孩子报名了各种编程培训、机器人培训、人工智能培训等各种课外辅导班。据调查,家长们面对新兴的编程培训本身缺乏充分的认知,更多地把编程看作未来不可或缺的技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早点掌握这项技术。这种“早学早有优势”的追赶心态、“别人学了自己孩子不学”的攀比心态、“升学加分特长项”的代办心态,表面上可以理解,实质是非常盲目的。
  
  第三个原因则是资本的推动和相关培训机构的夸大宣传。逐利的资本发现了这是一个大商机,而编程培训机构发动了对家长的洗脑战,他们不惜鼓吹“不学编程将成新文盲”,他们组织各种竞赛,鼓吹毫无根据地编程技能可以与名校报考录取挂钩,抓住家长们的心理痛点,诱导教育消费行为。这个没有根据的加分项从过去的英语热,奥数热,转移到了现在的“编程热”。
  
  学校是信息素养教学的主渠道
  
  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这表明国家在战略层面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提出了面向新时代的新要求。校外编程机构在缺乏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环境下“野蛮”生长,虽然提供了差异化编程培训,但是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指导与监管,编程培训机构良莠不齐,教育目标和品质令人担忧。
  
  教育主管部门要担当起有效指引与监管的责任,要及时拨乱反正,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国家的人才战略是要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人才和合格公民,要推行的是素质教育,教育不能被资金和市场牵着鼻子走。
  
  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不应该缺失信息素养教育。无论编程教育、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主阵地应该在学校。课外编程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必须有规范和被监管。编程培训机构可以作为满足学生们个性化发展和差异化需求的重要补充,但绝不是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阵地。校外培训机构的市场行为显然无法面向全体学生,会给家长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与时间损耗,这种状态如不改善,将进一步拉大数字化时代的教育鸿沟,有碍教育优质公平发展。
  
  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版本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供了高中阶段全面完整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奠定了普通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坚实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科学课程的标准还在紧锣密鼓的讨论中。全球各国也纷纷将少儿编程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早在2012年,一直关注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新加坡就颁布了中小学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标准。2014年英国颁布并实施了小学与初中阶段独立开设的计算课程标准。2016年,澳大利亚制定了小学初中的数字技术课程标准。2016年,美国发布了从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的计算机课程课程标准。世界各国不仅提出了信息时代下的教育政策导向,并且都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上颁布了相关课程标准,使得学校在课程实施层面有据可依,同时也让校外编程培训机构可以严格地依据标准开设辅助课程,教育部门可以依据标准进行监测、评估与督导。
  
  服务国家“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教育部门与学校应积极推进教师培训,拓展教师专业发展,孵化优秀教师团队,改善资源供给,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防止校内优秀教师又进一步外流校外培训机构;尽快建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师资队伍,肩负起培养学生们面向未来提升信息素养的重要使命。
  
  警惕信息素养教育走弯路
  
  编程不是信息素养的全部。虽然现在编程培训倍受热捧,但是必须提高警惕。“编程热”的目标不能停留于代码学习,不能局限于技能训练,对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几年前就兴起了“打字热”,全民学习如何用键盘打字。接着,各式各样的办公软件、媒体处理软件的兴起,又出现了以软件操作为主的“操作热”。一直以来,教育都非常容易陷入技能训练,这些操作练习的教育意义其实非常有限。大量碎片化、机械化、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操作技能,无法形成学生们终身受用的素养,如果这样进行编程培训,“编程热”不仅是老路也是弯路。
  
  如今,不少机构出现大量噱头化课程,鼓吹青少年可以通过学习编程课程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解题能力,提升全学科的分数,这显然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此外,编程培训机构的课程存在系统化的缺陷,甚至存在不少科学性错误。很多课程还停留在组装搭建上,甚至授课老师代办学生大量学习过程,仅留下简单的步骤由学生完成。课程通过堆砌昂贵的硬件,实现简单的操控,完成看上去炫酷的效果,甚至让学生们误解了人工智能的实现路径。这样的编程培训,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学习到科学的本质,养成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更谈不上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
  
  国际上对编程学习有一种理念,称之为“code to learn”,而不是“learn to code”,就是说青少年学习编程不是为了掌握代码,掌握编程技能本身,而是通过编程,来学习、理解、改变这个世界。最新版本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已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素养的界定,既培养学生具备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素养的培养并非简单的代码学习、编程操作,需要将目标上升到意识层面,思维层面,创新层面与责任层面。要进一步地发展学生们应用计算机面对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强调理解计算机科学以及它与数学、工程、科学、人文之间的关系。要通过信息素养的教育,培养学生们一个全新的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将计算思维看做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系统方法,让学生们思考信息技术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们基于数据层面去理解信息,应用信息,把握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与信息社会的层层关系。真正培养学生从一个技术的消费者转变成技术的创新者,从而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综合提升我国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竞争力。

关于法讯参考

©2005-2018 法讯参考版权所有 电脑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681567

媒体合作:010-53398173

广告合作:010-53398607

服务邮箱:fxckzx@163.com

京ICP备17018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