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赵长禄:共建“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

  人民网北京3月10日电 (记者 林露)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习近平表示,中国愿同各国加强创新合作,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和技术转移4项行动。“我们将在未来5年内安排2500人次青年科学家来华从事短期科研工作,培训5000人次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投入运行50家联合实验室。”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近日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 “在‘一带一路’科技行动计划中,高等教育肩负着智力支持、创新之源和智库之责三项重要使命。”为此,赵长禄建议,协同发挥产学研各方优势,建立产学研融合互动机制,强化需求与推动相结合,以“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为抓手,协同推进“一带一路”共建工作。
  
  为此,北京理工大学迈出了探索的步伐,寻求在“一带一路”上筹建国际联合实验室。据了解,2017年,中阿国际联合实验室、中阿无人智能系统自主控制国际联合实验室启动相关筹建工作。中方与阿方签署了相关协议,在实验室框架、研究领域、运行章程等方面达成共识。该联合实验室得到阿联酋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双方制定了重点突破方向以及中长期规划、人才培养、政府教育和科技合作等发展蓝图,旨在共同推动“一带一路”伙伴国家的教育科技产业全方位共赢合作。目前,实验室正在积极筹建中。
  
  赵长禄认为,在共建过程中,实验室应注重经贸合作需求牵引,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为长效支撑,政府引导、企业投入,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人力智力优势,建立共建长效机制,并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同,统筹相关计划,精准发力,充分发挥相关协会、学会、促进会作用,积极推进学术交流、产业合作、科研人员互派互访等系统合作。同时,可依托实验室等平台设立人才培养培训专项计划。
  
  赵长禄建议,国家设立“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围绕“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发展需求及科技需求,凝练科技合作的若干重点任务,以合作项目的方式汇聚相关国家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组建研究团队、开放科研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并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相应保障,在为当地发展提出有效解决方案的同时,激励科研人员扩宽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
  
  同时,他建议以应用研究为主,推进科技合作成果与产业发展的强关联支撑,为适应相关地区本土化科技合作成果的落地提供更加灵活的政策保障,鼓励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建筑规划应增加“科研用房”

 “制度设计上有漏洞,我们得补上它!”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印杰委员口中的这个“漏洞”指的是大学里的科研用房,作为一所年轻的研究型大学的校长,这个问题尤其困扰着他。
  
  “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的创新战略,各地都开始新建研究型大学或使教学型大学转型为研究型大学,但这时会发现,要去建专门的科研用房时,国家对于新大学的建筑标准中却没有这一项。”印杰说。
  
  据他介绍,我国目前实行的高校建筑标准仍是1992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九二标准),当时国内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所以建筑面积指标栏目中只有教学用房、行政用房、宿舍、食堂等,以及数量很少、标准也低的教学实验用房栏目,而没有“科研用房”这一项。“大学在校园设计和建筑立项时,自行加上科研用房这一部分是很难获批的。因为明明没有这一项,就算你加上了,也会被否决。”印杰边走边说,脚步快,语速更快。
  
  名不正言不顺,新建大学就不能直接申请“科研用房”栏目,但印杰再三强调,时移世易,随着新建研究型大学的增加,这一标准应尽快修改。他在相关提案中写道:“大学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特别是基础研究中占据了半壁江山,是实实在在的主力军,从发达国家发展历史看,一个国家从工业化向创新经济转型时,均出现了研究型大学数量大幅增加、大学研究能力大幅提升的现象,这也是我国当前正在出现的情况。”
  
  此外,科研用房的标准规范和教学、行政用房的差异很大,特别是理工学科的实验室,对房屋的层高、承重、上下水、通风等均有具体要求,单位面积建设成本也高,专事专办至关重要。为此他建议“以教育部正在进行的修改大学建筑标准为契机,在未来大学建筑标准中增加科研用房栏目”,“政府主管部门应按照各大学的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合理配置科研用房,不搞一刀切,也不盲目高配,让研究型大学更好地进行科技创新和拔尖人才培养”。

广东打通职业教育升学通道 中职学生也能读本科

 新华社广州3月1日电 记者从广东省教育厅28日举办的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广东已经打通中职学生升读大学本科的通道,且升读人数和意愿正在逐年上升。
  
  据介绍,广东自2018年开始“中职升本试点”工作,由广东4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定专业面向全省中职学校招生,首批200个计划,录取166人。2019年,广东“中职升本试点”继续扩大招生,经教育部批准,计划增至260人。这意味着,被录取的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毕业生一样,可以直接考入本科院校学习。
  
  除了直升本科以外,中职学生还可以通过考试升读高职院校,再从高职院校考入本科院校学习。广东计划到2021年,新增12万个以上高职学位,全省中职学校数量从464所整合到350所左右,中职毕业生升读高职院校从目前16%左右增加到30%以上,本科高校招收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比2018年的1万余人翻一番。
  
  高职院校主要依据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也可以通过自主招生的方式,在符合条件的国家重点中职学校、省级以上示范性中职学校优秀毕业生中,经学校择优推荐、高职院校考核,实施注册入学。
  
  为了更加优化职业教育培养质量,广东省进一步加大投入,要求省属和珠三角地区公办中职学校生均拨款基准定额不低于5000元,粤东西北地区公办中职学校不低于3000元,公办高职院校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标准不低于区域本科高校的80%。
  
  同时,为了提高产教整合,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广东对开展学徒制培养的企业,根据不同职业(工种)的培训成本,给予每生每年4000元至6000元的培训补贴;各地可对规范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按照每生每月200元至4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39名高职生缘何成为国企争抢的“宝贝”

  目前,许多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在校园招聘时都有学历要求,本科及以上几乎是标准配置。在这种背景下,金陵石化2018年年底招聘的39名高职生却成了企业的“宝贝”,这些学生还没正式入职,就被其下属的各家公司盯上了,纷纷申请多要几个。为了防止这39个“宝贝”流失,金陵石化想尽办法,早早把他们“圈禁”起来进行岗前培训,“不给他们更多寻找其他工作的空间”。
  
  堂堂央企内部竟然争抢起高职生,这种现象背后到底有哪些深层次原因?
  
  一线技术岗青黄不接 大学生待不久,职校生进不来
  
  据金陵石化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春节前,这批员工就被企业召集起来培训,而且春节后还在继续培训。这种培训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让他们提前适应工作,另一方面也是防止这批来之不易的人才流失。
  
  金陵石化作为中石化下属的企业,许多本科生甚至硕士、博士生都挤破脑袋要进来,为什么还会这么重视几十名高职生?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工人日报》记者,目前企业急需一批技术工人,招聘这些高职生是为了充实一线操作岗位。
  
  作为传统的石油炼化企业,一线工人是企业的主要力量,在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前两年,企业转型升级,在招聘中设置了一些硬杠杠,比如至少是本科学历,企业已经两三年没招聘高职大专生了。
  
  企业的发展自然少不了高学历的管理和科研人才,但也不能缺少一线技术工人。实际上,作为一家有着几十年历史的传统企业,目前该企业在技术工人岗位上确实出现了新的矛盾,一线技术工人年龄偏大,许多都已经四五十岁,工人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迹象。
  
  据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有些岗位,老工人退休后新人补不上来,最后不得不一人顶两岗。这也只是权宜之计,为了不耽误生产,还有一些岗位的工作不得不外包出去,但是炼油石化工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行业,工作外包也存在不小的风险,企业担负着很大的责任。
  
  另一方面,企业招聘的大学生又在这些一线操作岗位上待不久、留不住,人才流失情况也开始出现。
  
  “所以2018年总部给了这些大专生名额后,我们非常珍惜,赶紧去了几所对口高职院校,经过笔试面试迅速选拔了39人。”该企业一位负责人说,这部分人才将被充实到一线技术岗位上。
  
  据了解,这些人才刚招聘完,虽然还要等半年才能毕业,但已经被企业下属的各家工司盯上了,都想多要几个“宝贝”。
  
  让新员工愿意坚守一线岗位,要让人干得有希望、有奔头
  
  从前些年该企业招聘员工的情况来看,许多高职生都在技术工人的岗位上做出了很好的成绩,有的进入企业两三年就能在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更愿意坚守在一线当一名技术工人。
  
  据专家介绍,在德国等制造业发达的国家,许多岗位的技术工人终身从事这一职业,不会轻易换岗或者转行,这让他们更有条件将工作做得更加精细,这也是为何德国制造能够享誉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为了鼓励一线工人坚守岗位,金陵石化工资待遇向一线倾斜已经形成了制度,在这里当一名技术工人,不仅薪水、补贴普遍超过机关岗位,而且企业还为技术工人设置了完善的晋升通道,让他们干得有希望、有奔头。
  
  比如按照规定,企业的顶级技术工人可以享受相当于副总师的待遇,目前企业就有两名技术工人享受了这样的待遇。另外企业还专门为技术工人设置了高级技师、主任技师等职称,目前企业高级以上职称的技术工人近50名,他们中相当一部分都可以享受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待遇。
  
  不仅如此,企业为了给技术工人提供更好的展示机会和舞台,每年都举办很多项技能大赛,获得技能大赛的选手不仅可以晋升职称,还可以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比如,对在2018年公司举办的技能比赛中获得金奖的职工,公司给予每人8000元的奖励。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这样的人才培养机制也让许多技术工人愿意一直在岗位上干下去,许多机关干部很羡慕一线倒班工人的待遇。
  
  招70名大学生剩下不到10人 人才岗位错配现象亟待破解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人才的错配现象在国有企业中并非个例,甚至在一些国家级重点工程中,大学生也流失严重,这让企业感到很苦恼。
  
  国内某在建大型水电站一家参建的央企负责人对记者讲道,该企业四年前招聘的近70名大学生,如今仅剩下不到10人,人才流失极为严重。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方面固然因为一些大学生缺少吃苦精神、不满待遇,但主要原因还是人才岗位的错配。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许多国有企业,在技术工人的招聘和培养方面往往片面强调学历,要求本科以上、名校毕业,但这些高学历者往往与岗位很难匹配,尤其是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当技术工人。这一方面导致员工的才能无法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又导致一线技术工人断档严重,高学历者留不住,高职、中职生又进不去,企业和人才都很为难。许多企业只能更多使用农民工,然后花费很大功夫去培训,但由于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企业需要不停地做重复工作,致使成本较高、效率低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方面管理者抱怨大学生眼高手低,另一方面大学生感觉学不到东西。实际上,在许多企业,一些一线岗位并不需要员工必须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有的岗位职校生能干得更好、更长久。相比本科生,职校生的适应性更强,他们愿意吃苦,同时流失率也较低。
  
  目前国内比较著名的技术工人、大国工匠,不少人没有本科学历,相当一部分是技校毕业,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技术工人的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作出突出贡献。如金陵石化的孙同根是中石化集团公司的技能大师,他当年入职时的学历也仅为中专生,但几十年来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成为企业顶级技术工人,如今在金陵石化享受着副总师级别的待遇。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企设置学历等门槛,职业院校、技校学生已经很难成为这些企业的正式职工,这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以往技术工人的培养模式,也加剧了一线技术工人的匮乏。如今,一些国企也在想办法解决技工短缺的难题,比如有的企业规定,农民工在技术大赛中获奖,或者获得劳模等荣誉可以破格转成正式员工。但这种路径毕竟过窄,大多数人很难有这样的机会。
  

  业内人士认为,金陵石化“争抢”高职生的现象正凸现出一种转折:一些国企在人才招聘方面开始变得务实,更接地气。(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孙喜保 通讯员 窦豆)


     (转自人民网.教育)

教育部:将提高中小学教师入职门槛 切实保障教师待遇


教育部:将提高中小学教师入职门槛 切实保障教师待遇

人民网北京2月15日电(李依环)今日上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谈到,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试点改革,提高中小学教师入职门槛。


任友群介绍,在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试点改革中,报名笔试人数达到477万,首次将港澳台居民也纳入到了申请教师资格证的范围中。今年,教育部将启动修订考试办法,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加强管理,重申教育行政部门和考试承担机构不得以任何名义开展教师资格考试培训或相关活动,将会同公安部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种舞弊和证件造假违法犯罪行为。


任友群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开展督导,强化核查,切实将国家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落实到位。研制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组织好全国优秀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楷模的推选评选,组织认定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推进教师权益保障,出台制度性文件,明确地方职责,实行目录清单,规范检查考核评比填表及各类社会性事务,清理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无关的各种活动,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去年8月,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该文件明确: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力争用三年时间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待遇问题。


被问及相关进展情况,任友群指出,目前确实有一些地区落实得不够,教育部将进行督查督办,并适时公布典型,对落实不力的地区进行批评甚至追责。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新华社北京2月13日电 近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位置。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方案》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方案》提出了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一是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狠抓教学、教材、教师,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三是促进产教融合。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经验,坚持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四是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做优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
  
  《方案》要求,要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做好职业教育改革组织实施和相关保障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4日 01 版)

小学期末考“时事议论”题也是在考家长

  胡欣红

  1月23日,杭州某城区六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作文要求写“规则”。而此前一天,另一城区五年级期末作文题目,是如何看待“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对小学生来说,这两个题目都挺难。于是,不少家长表现得比孩子还着急,难不成现在小学生就要求写议论文了?

  《最难忘的一天》《我爱××》《我的××》……在很多过来人的印象中,小学生作文大多数是上述款式,真的没想到现在竟然会出现评述“公交车坠江事件”之类的时事议论式作文题。

  令人耳目一新的小学生作文题,获得了如潮好评,但也不乏有人质疑其是否超纲。通常情况下,小学阶段的作文并没有议论文概念,孩子们大抵写写身边的人和事,初中生才要求写议论文。

  据命题的资深老师解释,这次作文题虽然突破了常规,但没有超纲,课文教材里有这样的范例,比如父母的做法,你赞成哪一种;生活当中哪些事情给了你什么启示,都需要学生去辩证地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从命题的专业角度审视,这种话题性质的作文题,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学生可以写现实中的事,也可以写想象的事,并不是一定要求写成议论文。但无论怎样写,思辨能力与关注现实都是关键所系。

  或许有人会担心小学生的思维偏于感性化,缺乏思辨能力。其实不然。周国平先生在《宝贝、宝贝》一书里写道,女儿啾啾三岁半起,就会和父母谈论死亡,开始思考人为什么会老死:“为什么小宝宝长大了,妈妈就会变老?”因为不想长大,啾啾还会思考另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什么是时间?她问妈妈:“为什么时间会过去?假如时间不会过去该多好,我就不会长大了。”

  思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只不过不同阶段思考的方式和内容有所不同而已。3岁半的娃娃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生死问题,五六年级的孩子怎会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很多时候,孩子缺的不是思想,而是没有被发掘和点燃。时事议论式作文题,无疑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尝试。

  现在的孩子写作文容易套题,假话、套话多,甚至出现靠几篇范文“套”遍天下的尴尬情形。天下文章一大“套”固然被诟病已久,但如何破解一直以来却乏善可陈。而习惯了“假大空”套路作文的孩子,遇到时事议论式的作文题就傻眼了。要想写好这样的题目,平时就要多关心时事,善于思考,绝不能闭门造车,一心只读“圣贤书”。

  正因如此,很多一线语文老师认为题目出得不错,既能训练孩子的思辨能力,又减少了套路作文的生存空间,符合语文教改趋势。但家长的反应却明显分成了相互对立的两派:一些常和孩子交流时事的家长觉得占了“便宜”;另一些家长却着急了,甚至有人直接开怼:“平时孩子连看电视、听广播的时间都没有,考试却又偏时事,还让不让人活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时事议论式作文题其实就是在考家长。如果家长平时就注意引导孩子关注家国天下,自然举双手欢迎;反之,一味盯紧升学,要求孩子考什么学什么的家长,面对这样的试题当然会焦虑不已。究竟是放眼长远还是盯住现在?学习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有用”的?看似不起眼的作文试题,值得引发家长们深思。

广西教育厅公布“大尺度试题”调查结果:考题存低俗内容

  人民网北京1月21日电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网站消息,针对网络反映北海艺术设计学院考核试题出现不当内容的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高度重视,组成联合调查组,于1月21日下午进驻该校开展调查核实,现情况已初步查明。

  经调查核实,该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期末考试已于1月12日考试完毕。网络上反映的1月20日的考核试题,不是上述两门课程的期末考核试题,而是该校执行董事郑某(不是学院院长)出的一、二年级“思想思考题”,这些思想思考题也不是规定的课程考试内容。在印制题卷过程中,由于该校有关人员工作极端不负责任,将一、二年级思想思考题分别套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核试题题框下印制,这两套思想思考题题卷与网上传播的图片内容相符。

  调查发现,这两套思想思考题存在低俗和错误的内容,会对学生思想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错误导向。调查还发现,该校在去年的《大学语文》考试试题中,也出现一些包含低俗内容的试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已责成该校作出书面深刻检查,对存在问题立即整改,对该校在此事件中涉嫌违纪的党员,有关纪检监察机关已启动问责程序。该校执行董事郑某引咎辞职,撤销了一名副校长和教务处处长、学工处处长的职务。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将对该校办学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督促该校严格按照民办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完善治理结构,健全规章制度,提升办学水平。

大学生要不要休学创业,要因人而定

  如今,有关大学生是否该休学创业的问题正在被一些年轻人实践。浙江24小时客户端日前报道了几个案例,将这个问题的多元化选择进一步呈现出来。报道中也指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就已明确提出:“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在此之后,有人认为这帮助自己圆了创业梦。还有人认为这是现实无奈的选择。

  一个通常的看法是,是否休学创业,必须得结合自身情况来定。这话不假,但具体如何做,仍不是个简单的问题。笔者并不反对大学生休学创业,但如何安排这些“多出来的时间”,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来判断。

  首先,得搞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创业的关系是什么。很多人都有盲从心理,看到别人创业得到了成果,自己也跃跃欲试。但事实上,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创业,至于创业的结果,更不能天真地想象。创业成功者属于“幸存者偏差”的结果,而很多人都在创业浪潮中变成被拍死在沙滩上的牺牲者,创业的风险理应在入行前就被高度重视。换句话说,自己做出的创业抉择,应该是理性考虑和谨慎分析后的结果。

  更何况,有些人并不志在创业。人生成功的方式有很多,选择自己最合适、最擅长的一条路才是关键。如果你痴迷于学术,愿意在象牙塔内过着皓首穷经的日子,愿意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其实你最需要做的,还是在大学里打好基本功,为以后的学术之路做好铺垫。至于创业之类的事,暂时不必去想。从某种意义上讲,创业和学术研究之路难以兼顾,大多数人能在某个领域做好已经不容易了,不必成为所谓的“通才”,这反而有可能让人一事无成。

  其次,创业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尤其需要一个围绕在身边的具体氛围。这样看来,并不是所有大学、所有专业都有创业的氛围,而且这跟地域环境也有关。在温州谈大学生创业,甚至全民创业,算不上是稀罕事,但如果在创业风气和经济活力较弱的地方,这些想法很可能会变成空中楼阁。而且,有些大学的教育理念十分“老派”,它们希望学生通过较高的考研率来维持学校的名声,或者格外鼓励学生进入体制内工作,这样的学校就没法给人创业的氛围。如果在其中还想着休学创业,最后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总之,休学创业与否,要从实际出发,不要让自己处在被动的状态里。如果选择了这条路,就不妨坚持做下去,用科学的方法和乐观的态度指引自己前行。如果对此还犹豫徘徊,则不妨尽快下定决心,作出判断,毕竟人生最宝贵的是时间,不管选择何种道路,一旦错过了关键时间的积累,都很难有满意的收获。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永远是最必要的。

阅读理解题“打败”原作者对教学的启发

  王亚是一名作家、教育工作者。据报道,最近,江苏苏州高二语文统考阅读理解摘录了其在2016年出版的散文集《声色记——最美汉字的情意与温度》中的一篇文章。有意思的是,这位文章原作者参与答题后,在20分里只拿到了6分。消息一出,立刻引来不少网友热议。

  说起来,这条消息看上去似曾相识。201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上出现了巩高峰所写的一篇文章《一种美味》,而这位原作者同样也答不出相关考题。不仅如此,那道试题所提到的“诡异的光”,还成了社交媒体中的一个“梗”。有网友评论:“阅读理解有标准答案本身就是一件可笑的事情。”那么,这能否说明,当下的语文教育以及考试模式出了问题呢?

  必须承认,网友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对于同一个文本,每个人当然能有不同理解。强行用标准答案规定某种解读方式,排斥其他不同理解,无疑是对阅读者想象力的限制和约束。

  不过,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和语文考试中的阅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对文本的无数种理解当然可以被宽容地接受,但阅卷的老师恐怕不会答应。若任由全体考生自由发挥,考试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所以,一种相对统一、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答案绝非可有可无。

  如此说来,标准答案只是无奈的选择?恐怕,这也是一种误解。“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这是高考语文考纲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核要求。也就是说,中考、高考里的阅读理解考察的不仅是考生有没有读懂文本,更是其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是否扎实、到位。拿“诡异的光”来说,设置此题的目的在于检验考生是否懂得通过联系上下文来解释词语的特殊含义,而不是猜测原作者的本意。因此,标准答案自有其科学性、合理性。

  当然,我们也不必讳言标准答案的弊端。笔者曾经担任过中学语文教师,因此深知,有标准答案,也就有套路式的答题诀窍。即使学生完全不能理解文本的内涵,只要在试卷上写出“本文描写了……表达了……渲染了”等阅卷老师需要找到的得分点,也就有了“蒙混过关”的可能。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防止他们在机械式的答题训练中丧失对阅读的兴趣,仍是广大教育者应该不断探索的课题。

  在目前的语文考试,尤其是重要的中考、高考里,出题者也在标准答案的设置上动足了脑筋。比如,一道主观性的论述题往往拥有多种不同角度的答案,考生任意答出一种都能得分。同时,出题者在文本的选择上愈加慎重,尽可能不挑选晦涩、难懂的文章,防止歧义的出现。总之,标准答案或许并不完美,却成为了迄今为止最接近公平、公正的考核方式。原作者被自己的作品打败,只能说明其对升学考试的考核方式比较陌生,这并不奇怪。

关于法讯参考

©2005-2018 法讯参考版权所有 电脑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681567

媒体合作:010-53398173

广告合作:010-53398607

服务邮箱:fxckzx@163.com

京ICP备17018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