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文严控全国性竞赛活动

  9月2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对全国性竞赛活动进行规范,实行清单管理制度。《办法》要求,不得转嫁活动成本,做到“零收费”,且竞赛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从严控制、严格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原则上不举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竞赛活动。

  各类竞赛过多过滥、山寨社团层出不穷、培训机构掺杂其中,这不仅让家长眼花缭乱,也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依照《办法》,哪些竞赛会被清理?举办全国性竞赛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切实规范各类竞赛活动该从哪里下手?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实行清单管理制度

  《办法》要求,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组织主体(主办方)应为在中央编办、民政部登记注册的正式机构,必须具有法人资格。主办方必须信誉良好,无不良记录,具备较强的专业影响力和学术团队。举办竞赛过程中经查实有违法违规行为,致竞赛活动被教育部终止的,其主办方不得再次申请举办竞赛。申请举办竞赛活动前,应当如实提供主办单位的正式申请函件、活动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或规范性等文件,同时需提交包括管理团队、专家团队、资金来源、保障条件、回避方式、异议处理机制等内容,如涉及命题试卷、专家盲评等秘密事项,还需包括保密措施等。

  目前,教育部已委托中国教育学会,承担面向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活动的具体受理申报和初核工作,并于2018年9月接受首次申报。从2019年起,将按《办法》规定,每年3月集中接受申报。

  事实上,教育部针对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和准入工作,早有先例。1997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就批准了学科类、科技类、思想教育类、艺术类等17项全国中小学生竞赛活动项目;1998年,全国中小学生21项竞赛活动项目获批。

  近年来,全国性竞赛项目越来越多,覆盖面也越来越广。记者梳理发现,全国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竞赛并称为“五大学科竞赛”,是目前影响较大的全国性竞赛活动。此外,全国小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同样被认为“含金量”很高,其中一些竞赛项目的报名人数达10万之多,知名度甚高。

  “过去竞赛活动的乱象,与监管机制不健全有很大关系。《办法》建立、完善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经研究认定,同意举办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将被列入清单,每年动态调整一次,清单之外的均不合规。

  不得转嫁活动成本,做到“零收费”

  中国教育学会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其中,竞赛培训占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题海战术、全民奥赛等模式获得了部分家长的“认可”。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指出,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的竞赛活动,由于缺乏规范管理,有的违反规定擅自组织进行,有的存在严重“应试”倾向,有的与招生入学挂钩,有的甚至名为发展教育,实为谋取利益。这些各种名目的竞赛活动加重了中小学生的课外负担,严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记者随机登录了一些所谓“全国性”竞赛项目官网,发现参加这些活动或多或少要缴纳报名费用,一些培训机构也借此开设专门培训班。

  对此,《办法》明确要求,竞赛应坚持公益性,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主办方、承办方不得向学生、学校收取成本费、工本费、活动费、报名费、食宿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费用,做到“零收费”。不得以任何方式转嫁竞赛活动成本。坚持自愿原则,不得强迫、诱导任何学校、学生或家长参加竞赛活动。举办竞赛过程中,不得面向参赛者开展培训,不得推销或变相推销资料、书籍、商品等。

  此外,《办法》还提出,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校、各类教育机构不得组织承办或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清单之外的冠以“全国”“国家”“大中华”等字样的竞赛活动,不得为违规竞赛提供场地、经费等。

  竞赛结果不作为招生入学依据

  随着高考招生改革,竞赛成绩在高考中不再加分,但却成为自主招生的“敲门砖”。在同等分数条件下,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必然为高校所青睐,而这种现象也在一些地区的优质学校招生中存在。因此,各种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粉墨登场”。据不完全统计,此前仅出现在浙江省的各类竞赛就有50多项之多。

  针对这一问题,《办法》明确指出,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在竞赛产生的文件、证书、奖章显著位置需标注教育部批准文号以及“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等字样。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全国性表彰、挂牌、命名、论坛等活动也存在一些违规举办的问题,影响基础教育生态,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办法》明确要求,这些活动也要参照《办法》进行管理,各地要加大查处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管理基础教育领域的各类活动。

  目前,教育部已经设立专门的举报投诉电话,并将通过调研、巡查等方式,强化对竞赛活动的监督检查,一旦发现违规现象,将严肃处理。

教师究竟该怎样进行惩戒教育
教师究竟该怎样进行惩戒教育

  据媒体报道,9月16日下午1点左右,湖南邵阳市新邵县第二中学高一新生张某宇在被罚“蛙跳”过程中倒地,送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事发后,当地相关部门赶赴现场调查处理,县纪委监委和县教育局已对四名相关责任人立案调查。

  因教师管教、惩罚学生而酿成悲剧,近年来可谓频频发生。每次事件发生后,舆论都会质疑教师的惩罚方式不当,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要求严惩教师,加强师德教育;而教师群体却感慨,今后再也不要管教学生了,谁知道批评、惩罚之后会引出什么麻烦?但是,如果学校老师都不再管违纪违规的学生,学校教学秩序何以得到保障,而校园的欺凌问题、问题少年问题只会更加严重。

  针对这类事件,在严肃调查追究责任的同时,必须反思怎样才能既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又维护学校教学秩序,要给教师批评、惩戒学生以正当权利。只是概念化地强调要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或者概念化地说赋予教师适当的惩戒权,都无法走出当前的困境。

  当务之急是,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要出台学生违规违法处理的细则,要针对十分具体的校园违规违纪(课堂教学违规、宿舍管理违规、校园公共场合违规)行为做出处理规定,即具体违规情节应受到怎样的惩罚?谁来执行惩罚?比如,学生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和其他同学说话,教师在口头批评后无效,教师该怎么处理?

  在发达国家,对这类行为是可以罚站以及请出教室的。但我国现在只有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原则性意见,而对于以罚站方式处理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通常会被质疑为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结果是老师干脆就不管,随便学生怎么做。在制定处罚细则后,学校要把具体处罚规定告知家长和学生,并和学生、家长签订协议,让学生、家长知道,如果学生违反了校规,将受到哪些处罚。不像现在,学生和家长会说不知道这类行为会受到什么处罚,教师也不知道处罚的尺度是什么,随意性比较大。

  另外,要明确具体处罚的程序。对于课堂教学,应给予教师处罚不遵守课堂秩序学生的权利,并明确处罚的方式。而对于学生违反校园公共秩序,则应该组建学生事务中心(由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专业人士代表共同组成),负责调查学生的违规行为,举行听证会,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处理。在新加坡,对于未成年的男生也有鞭刑的处罚,但执行鞭刑不是当事教师拿起鞭子就打,而是要经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以及事先明确的处罚规定,决定打多少下、打哪个部位,并在执行时有其他教师、家长监督。这就是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法制教育——让学生懂得规则、懂得违规之后受什么处罚以及怎样被处罚。

  具体到上述事件,就不应该由当事教师直接处罚,而应该交给学生事务中心进行调查、处罚。比如,在校内多次违规,根据有关规定应该给学生什么处罚,就给学生什么处罚(处罚规定事先告知学生、家长,违规之后严格按规定执行,学生、家长也很难有反对意见)。

  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对,放任不管也不对。怎样适当批评惩戒学生,关系到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秩序,也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此,不能再模糊处理,必须明确体罚、变相体罚与适当批评惩戒的边界,以及适当批评教育的具体细节、程序。(艾萍娇)

北京:禁止学校借课后服务名义集体补课

  (记者 武文娟)昨天下午,市教委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指导意见(试行)》,意见中明确提出,坚决禁止学校借课后服务的名义组织学生集体补课、集体教学;坚决禁止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

  指导意见中提出,本市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回应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充分发挥中小学场地条件和管理服务的优势,统筹家长、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协商共治,努力帮助家长解决放学后接管学生困难。普遍建立弹性离校制度,以学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基础,以提供课后托管服务为基本内容,做好课后服务工作。

  在服务时间上,市教委表示,原则上,学校每天在完成规定课时之后提供课后服务,时间到下午5点30分。具体时间由各区、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在内容与形式的安排上,要求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外活动计划,组织学校劳动实践活动、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学校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文化节等展演活动,组织观影、观演、观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同时,为学生提供课后托管服务。学校开放教育资源,提供场地条件和管理服务,学生自主安排户外活动、校内阅读、自习、做作业等活动。坚决禁止学校借课后服务的名义组织学生集体补课、集体教学;坚决禁止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

  在课后服务供给来源方面,市教委表示,在坚持教师自愿的前提下,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入具有一定资质和良好社会声誉、满足中小学发展需求、服务供给能力强且入校人员具有专业资质或专长的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积极动员家长委员会、校外教育机构、社区、关工委、志愿者团体、公益组织等方面的力量,联合开展课后服务工作。

  市教委还强调,要完善市、区、校三级管理,市教委负责政策制定、宏观指导、监督检查。区教委全面负责区域内课后服务工作,结合区域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并报市教委备案。学校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开展需求调研,协商确定服务方式、时间、安排等,科学合理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并报区教委备案。

  切实吸纳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区教委要建立参与课后服务的社会力量准入条件和提供服务的质量要求,学校、教师要加强对社会力量提供课后服务的管理和指导。

  此外,在安全管理方面,市教委表示,学校要加强课后服务校园安全管理,按照学生自愿、家长申请、班级确认、学校统一实施的原则细化课后服务工作流程,制定并落实严格的考勤、监管、交接班制度。制定完善课后服务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加强硬件设施设备的规划、建设和维护,确保场地设施安全。学校与家长签订协议,约定双方的责任、权利,探索建立课后服务家校合作制度。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本市部分学校获悉,新学期开学后,本市部分学校对学生和在校老师进行了“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确定学生课后托管需求以及教师配备情况。同时根据各校情况,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

  调查

  个性化托管“菜单”学生自选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在“课外服务”推行第二周,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共有36门课程上线供学生自选,包括STEAM课程、定向越野、手球等。除了这些课程外,学校还另外在每周的不同时间开设学业个性化指导、社团活动,保证学生一周5天“全托”不重样。从9月3日开始,每天下午3点30分后,学生们或以年级为单位,或各自走进不同社团,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内托管班”。

  据学校副校长万红介绍,自开学第一周,学校便根据初中不同年级制定了每日各异的课外服务。周一各年级自主安排活动、周二社团活动、周三四综合实践类课程、周五学业个性化指导。即便是初三毕业年级,学校也安排了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因为规定明确提出不能讲授新知识,所以我们的老师就用这段时间对学生分层指导,一对一服务。”万红说。

  课后服务内容每天出新

  除了选课进行“课后服务”之外,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海淀实验二小也从本周开始正式实施课后两小时活动,从周一到周五,都可自愿报名参加,每天课后两小时服务的内容学校均已提前“排期”。

  据家长反馈,每周一、周三、周四,放学后是课后兴趣班;每周二、周五则是校内托管,这些都由学校免费提供。课后兴趣班每天的活动也不一样,周一是传统文化民俗相关内容,周三是科技相关内容,周四是名著欣赏。除了这样一半“兴趣”一半托管的课后安排之外,据了解,学校每周一、三、四这三天还会安排半小时的“体育大课间”,让学生们在操场上自由地跑跳。

  北青报记者还了解到,海淀民族小学国庆后也即将实施“新托管”方案,将把每一天的课后两小时进行“分时段”安排:周一、周三、周四,3点半至4点半为学生的课后选修课和社团活动时间;4点半之后到5点半安排托管;周二、周五安排托管及部分社团活动。每一天的课后选修内容也不尽相同,其中周一前一个小时将安排社团活动、选修课,全员参与,100余门选修课可供学生选择;第二个小时安排托管;周三则是前一个小时全员书法,后一小时可自愿选择托管;周四前一小时为全员阅读,后一小时同为自愿选择托管。

  放学时间适当延迟一小时

  北青报记者从北京十二中附小了解到,从新学期开始,十二中附小除了一、二年级学生周三、周五下午按照减负要求不上课之外,全校周一至周五放学时间均延迟到下午4点半。

  在这段时间内学校为孩子们设置了包括体育、科技艺术等适性课程及社团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学校平台进行开放选择包括体育、艺术以及科技等在内的适性课程,同时每周四学校还组织学生进行体育大课间活动。

  该校副校长赵亚萍告诉记者:“通过家长意见调查了解到,学校有100余名学生需要学校托管到5点半。下午4点半到5点半的这段时间,学校设置专门老师负责学生写作业、进行阅读,低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进行绘画。”

  本组文/本报记者 武文娟 林艳 刘婧 郑颖

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深刻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九个坚持”,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是我们党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来之不易,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考察并同师生们座谈,给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和老师们回信,主持中央重要会议通过一系列涉及教育改革发展的方案,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九个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根本就在于以“九个坚持”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最根本的就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不断增强贯彻落实“九个坚持”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只有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我们才能筑牢建设教育强国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对于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真抓实干,开拓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中,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前景。

我国设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记者施雨岑)记者12日从教育部获悉,中央财政批准从2018年起设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列入教育部部门预算。经财政部同意,教育部制定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我国高校思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原则。

  暂行办法规定,专项资金使用方向包括:面向全国高校开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项活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具有全国影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模范、优秀典型的培育选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的国家级示范培训;凝练推广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积极健康校园文化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研讨交流;鼓励生产、创新、推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作品、成果,建设相关网络育人平台和载体;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等。

  暂行办法明确,教育部负责制定思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研究制定专项资金具体分配方案,建立健全项目绩效考评机制,对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指导。项目依托单位是思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项目资金的日常管理和监督。项目负责人是思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负责。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财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宣传教育、培训指导、监督检查和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的工作,让暂行办法的各项规定得到准确理解和全面落实。

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时间原则上每周不超8小时

  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记者施雨岑)根据当前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新特点及新需要,教育部和财政部对现行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适度提高勤工助学酬金标准,对按小时计酬的,由原来的原则上不低于8元调整为12元;参加勤工助学的时间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

  修订后的管理办法明确,高等学校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

  修订后的管理办法要求,勤工助学岗位既要满足学生需求,又要保证学生不因参加勤工助学而影响学习。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时间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寒暑假勤工助学时间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

  同时,学校应积极开发校内资源,保证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需要。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应以校内教学助理、科研助理、行政管理助理和学校公共服务等为主。

陕西多措并举实现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陕西学前教育基础弱、底子薄、地区差异大,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地区发展的短板。从2011年起,通过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扩资源、提质量、促均衡,陕西多措并举,实现了学前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扩资源,拓展普惠校园

  9月开学季,走进西安市鄠邑区第二幼儿园,宽阔的操场上,孩子们正开心地嬉闹着。不远处五彩斑斓的教学楼,与这些欢快跳跃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如今,农村孩子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鄠邑区教育局局长靳林林说。

  而在7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全区公办幼儿园仅一所,每逢开学季,“入园难”是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

  靳林林介绍,2011年,鄠邑区按照省里部署,启动实施第一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投资1.5亿元新建公办园20所;2014年,第二期“行动计划”投资5800万元,新建4所、改扩建公办园42所。“如今,鄠邑区已实现‘每个乡镇建一所公办镇中心幼儿园和两所公办村级幼儿园’的目标,‘入园难’基本得到解决。”

  鄠邑区的跨越,是陕西学前教育飞速发展的缩影。“一方面,建设公办幼儿园,尤以乡镇空白点、移民搬迁区、留守儿童集中区等为重点。”陕西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参与,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

  何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据介绍,主要是指一些条件达标、资质健全、管理规范、面向大众、收费合理、质量较高的民办幼儿园,他们已经成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陕西共评定此类幼儿园1297所,下拨奖补资金1.08亿元,惠及幼儿35万余人次。

  “经过7年攻坚,陕西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得到极大拓展。”该负责人介绍,截至2017年,全省共有幼儿园7810所,其中普惠性幼儿园达5114所,较2010年增加4403所;在园幼儿145万余名,其中普惠性幼儿园达93万余名,较2010年增加66万余名。在2017—2020第三期“行动计划”中,陕西将继续大力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加大奖补力度,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提质量,培育师资队伍

  幼儿园蓬勃发展,师资队伍能否跟得上?

  “近年来,我们通过公开招录、富余教师转岗以及幼儿园临聘等多种方式,破解师资短缺难题。”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0年以来,陕西新增幼儿园教职工8.8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5.17万人。

  追求“数量”,更求“质量”。来自商洛市商南县幼儿园的青年教师何娟,对此深有感触。

  跟岗实践,活动观摩,玩教具设计……这是何娟在西航天鼎保育院培训课上学习的内容,“提升自己的同时,我还要把所学知识带回去。”返回商南县后,何娟“二次培训”,针对园内教师开展“班级区域创设”“幼儿园环境”等主题讲座,组织“庆三八·爱妈妈”“浓浓端午情”等主题活动,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

  “从2015年起,我们多次承担幼师培训项目。”西航天鼎保育院院长李媛告诉记者,3年里,保育院共培训陕西各地市幼儿教师150余名,“其中许多都已成为当地骨干教师。”

  据介绍,陕西构建省、市、县、园4级培训网络,2010年以来,省级培训幼儿教师达6.9万余人次,幼儿园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质量,均得到明显提升。

  促均衡,发力结对帮扶

  因为地域环境和发展水平等原因,陕西学前教育资源并不均衡。

  “蛋糕做得大,还要切得好。”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陕西启动省级示范幼儿园结对帮扶活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辐射,缩小园际差距,才能促进全省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自从与安康市岚皋县第二幼儿园结成“对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幼儿园园长石朝霞,感到身上的担子“沉”了不少。

  “我们调研发现,当地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中,存在一些误区。”针对短板,石朝霞开展了《幼儿园主题墙的创设》等专题讲座。在其指导下,岚皋二幼因地制宜,利用农村现有的石头、麦秸、玉米秆、草帘等特有资源,探索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游戏教育项目。

  课程建设,园务管理,制度规范……一附院幼儿园的帮扶,全面而立体。经过数年努力,如今的岚皋二幼已成为“省级示范幼儿园”。

  2012年以来,全省被帮扶园的教师中,273人获得县级以上教学能手或骨干教师称号;晋升到市级二类园以上的被帮扶园,占总数的55.35%;更有19所被帮扶园晋升为省级示范园。

  “2017年,陕西启动第二轮帮扶活动,重点帮扶125所县城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们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师节特别关注:今年这些政策与老师们息息相关
教师节特别关注:今年这些政策与老师们息息相关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10日电(冷昊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天,中国迎来了第34个教师节。今年以来,诸如修订《教师法》、解决教师工资待遇问题、让乡村教师住有所居等,诸多涉及老师的政策集中释放。

  ——《教师法》正在修订

  早在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党中央名义专门印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其中,“研究修订教师法”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

  8月31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透露,教育部在推动《教师法》法律修订,尽快完成。

  ——力争用三年时间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待遇问题

  教师的待遇问题一直是社会舆论关切的焦点。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同样对教师的待遇问题作出了规定。

  意见指出,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师倾斜。

  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同样对教师待遇问题作出规定。

  该意见要求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实现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同步调整,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使教师能够安心在岗从教。力争用三年时间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待遇问题。

  ——让乡村教师住有所居

  作为中国教育事业基础而关键的一环,乡村教师的保障也同样值得关注。

  在乡村教师的待遇保障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关心乡村教师生活。认真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补助标准,努力惠及更多乡村教师。

  此外,意见还提出,加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让乡村教师住有所居。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优化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加快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步伐。

  ——“免费师范生”变“公费师范生”

  今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服务期调整为6年。并根据教师教育发展以及财力状况,适时提高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

  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则进一步规定,国家公费师范生享受免缴学费、住宿费和补助生活费政策,通过双向选择等方式切实为每位毕业的公费师范生落实任教学校和岗位。

  记者 瞿宏伦 摄" />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2018年计划招募1800名退休优秀教师到乡村支教

  除了公费师范生,“银龄讲学计划”也值得关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实施银龄讲学计划,鼓励支持乐于奉献、身体健康的退休优秀教师到乡村和基层学校支教讲学。

  那么,将有多少退休老师到乡村和基层学校支教讲学?

  在教育部8月31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计划招募1800名退休优秀教师到乡村支教,到2020年将招募1万名。

  记者 安源 摄" />

  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今夜,各大城市将打出“老师,您好!”

  今年教师节怎么过?其中,在全国各地的地标性建筑上为教师“亮灯”可谓是其中一大亮点。

  今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为教师亮灯”公益活动,号召全国各地于教师节当晚20:00-21:00在地标性建筑上为教师“亮灯”,通过LED大屏幕滚动播放“老师,您好!”字样,以此弘扬优秀尊师文化,引导社会各界感念师恩、礼敬教师,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此外,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教师节主题及主要活动安排有关情况介绍,今年教师节还将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教师题材优秀影视作品展播、当代教师风采公益广告展示、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为老师们过好教师节。(完)

立德树人,抓住教育根本任务不放松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一个国家要培养人才,既要育智,更要育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各地各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将德育落实在各科课堂教学之中、渗透在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延伸到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广大青年学子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不断提高,不断激发为中国梦矢志奋斗的正能量。

  完善德育体系,各学科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要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现在把自己的品德培育得越好,将来人就能做得越好”。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要回答的根本问题。要回答好这一问题,就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就是要逐步完善德育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编印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上海、福建、山东等地科学构建大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和工作体系,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立德树人,就是要系统推进课程教材建设。目前,义务教育三科教材已在全国统一使用,新课程标准要求各学科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发挥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龙头作用。浙江编写了中小学29门学科的德育指导纲要,山西“学科渗透德育精品课程”活动充分发挥课程德育功能。

  ——立德树人,就是要多方丰富育人载体。全国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劳动教育实验区、研学旅行实验区、家庭教育实验区等成为“基地”,让孩子们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在北京、浙江,“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日积月累引导学生;在江苏,“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不断创新育人模式。

  2018年发布的首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九成以上的学生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96.2%的四年级学生和97.9%的八年级学生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引导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激扬青春梦想,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2017年初冬的一天,天刚蒙蒙亮,喀什大学科学会堂就座无虚席,“百人宣讲团”成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来开展宣讲。

  “听了讲座,我更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自豪!我们青年人一定要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三年级学生热孜亚·库尔班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当代中国应坚守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自觉践行以及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教育系统“立德树人”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2016年12月初,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掀开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历史篇章。

  ——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一体化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培育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探索形成具有可持续、可示范、可引领、可辐射、可推广意义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

  ——创新推动网络育人,着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构建校园网络新媒体传播矩阵。目前,“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已覆盖全国570多万高校学生;“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注册师生用户达487万。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通。“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让创新创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脱贫相结合,各地各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一支高擎旗帜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也建设起来。2017年,全国高校新增思政课专职教师岗位近4000个,新增经费近2.7亿元,越来越多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贡献智慧和力量。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当代青年是与新时代同行的一代,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担在肩上,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坚持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2017年,几十所高校校长,集体多了一个“新头衔”:党委副书记。

  高校校长兼任党委副书记,是加强高校党委班子建设、加强党的领导力量的具体举措,意味着高校校长不仅要负责抓好行政、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还要肩负起加强本校党的领导的责任,重视抓好师生的思想政治和高校党建工作,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基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校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认真落实高校党委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责任,强化一把手第一责任,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把加强党建充分体现在大学章程和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

  清华大学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书记切实履行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院系级党组织建设;南开大学细化抓院级党委、抓基层支部、抓师生党员的具体措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北京科技大学修订完善了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加强党委对学校的全面领导……

  目前,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党员校长基本已兼任校党委副书记,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全面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推进,教师、学生党支部的基层党建全面深化,从教育部党组到基层党支部的五级工作责任体系基本确立。截至2017年底,全国学生党员人数为178.8万名,高校党建工作持续向上。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站在新起点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如何着眼新征程谋划新篇章、聚焦新要求落实新任务?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中央关心、学校关注、师生关切的重点问题为突破,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一批工作研究创新基地,从体制机制、育人理念、教育方式、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系统化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长效机制。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立德树人工作,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优先发展,坚持教育战略地位不动摇

  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不仅关乎个体发展,家庭幸福,而且关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优先发展教育,从统一思想认识到积极行动,全国上下一盘棋,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在神州大地澎湃展开。

  加强顶层设计,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些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国的高度共识。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行动的方向更加明确,前进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实际行动倡导、垂范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使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和战略落到实处。对教育的本质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的地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发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央深改组和深改委会议上,涉及教育改革的文件和方案就有十几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进行了务实精准的顶层设计,直指改革的难点,影响深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都在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优先投入,人才优先引进,困难优先解决,典型优先宣传,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中央深改组和深改委会议上多次就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进一步提升了教育的地位,增强了协调的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发展。

  政策保障投入,“4%”具有里程碑意义

  对教育的持续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并日益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事业是否优先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重视教育,投入为基。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首次超过4%,突破2万亿元,并且连续6年保持在4%以上,201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3.42万亿元。

  近年来,党和国家一直在稳定增加教育投入。去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教育发展得怎么样,既要看城市,更要看乡村。党和政府牵挂着乡村学生的健康成长。从2011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591亿元,在29个省份的1631个县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了国家所有扶贫开发重点县,受益学生3700多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目前,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上升到94%,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增加到87%。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个地方努力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真金白银的支持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扬。根据国际经验数据,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到4%左右时,其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一般在30%—40%。我国是在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不到30%的情况下,达到了4%,这有力地说明,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

  紧抓重点任务,把优先发展教育落到实处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

  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而言,教育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有教育兴起,才有科技发展和国力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我国教育机会不断增加,目前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或相当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017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79.6%,比2012年提高15.1个百分点;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6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应该抓住主要矛盾。善于抓重点,不仅反映了对于工作的整体分析与判断力,更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能力的体现。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说,把握好深入落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点任务,教育战线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推进教育公平,补齐民生短板;以新发展理念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

  教育优先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之一,是构建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治理体系,实现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此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带来的总量问题和教育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结构问题。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决策,立足中国大地办大学,着力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高等学校已发展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等领域产出了一批服务国家战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我国高校在世界多项大学排行中位次整体大幅前移,根据英国QS全球教育集团公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我国内地有6所高校进入前100位,部分学科已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目前我国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2360多个。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我们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放眼未来,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3亿多人民将会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中国教育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于法讯参考

©2005-2018 法讯参考版权所有 电脑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681567

媒体合作:010-53398173

广告合作:010-53398607

服务邮箱:fxckzx@163.com

京ICP备17018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