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耕代种”,荒沟又闻稻花香
“代耕代种”,荒沟又闻稻花香

  盛夏时节,沟壑中连片的秧田形成一条绿色长廊。尺多高的水稻开始抽穗,微风拂过,蝉鸣声中传来阵阵稻花香。这是记者日前在川中地区金光村、三河嘴村交界处的所见所闻。而在今年前,这片沟壑中的田块还是杂草丛生,是村民们避而远之的荒沟。

  这种改变源于川中农村探索的集体“代耕代种”,化解了土地撂荒,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在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凉水乡金光村,今年以前700多亩田地就有200多亩撂荒。金光村村委会主任刘维仕说,全村人口779人,常年在家的只有202人,绝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了。“土地撂荒,又没有人来流转,这不是办法。”

  2016年,金光村村委会征得村民同意后,对4亩荒地进行“代耕代种”尝试,村组干部都下地干活,种植蔬菜、花生等。“一年下来,经济效益不是很高,还是解决不了谁来种地的问题。”金光村党支部书记施以安说,由于耕种不便,也没人来流转承包。

  但凉水乡从中得到启示——利用撂荒地发展村集体经济。

  在紧邻金光村的一条沟壑之中,记者日前看见一条巨大的“绿带”,这是凉水乡三河嘴村的连片稻田。三河嘴村党支部书记李元俊说,这些田块足有120亩,之前全部撂荒,“村里有275亩田,以前撂荒达到200多亩”。

  三河嘴村从金光村的“代耕代种”模式中得到启发。征得村民同意后,今年初,三河嘴村请来施工队,用挖掘机对荒田进行整理。“机器进入田里,完全被几米高的茅草淹没,都找不到机器在哪里。”李元俊说,今年插秧季节,村组党员干部撸起袖子、挽起裤管一起插秧,热闹不已。

  田边,三河嘴村的贫困户刘维光在抽水,对缺水的田块进行补水。村民杨云芳在田边察看稻穗。当地村干部介绍,贫困户在村集体“代耕代种”的田块里干活,每天有30元的补助,他们的荒地交给集体,每年能获得每亩300斤黄谷,而非贫困户在3年后能获得每亩每年300斤黄谷。凉水乡村民杨胜清说,她女婿家一亩三分田全部让村集体“代耕代种”。“完全没有意见,并且田块还得到了整治,否则长满杂草”。在三河嘴村,还有很多村民要求村集体把他们的荒田荒地管起来。

  凉水乡乡长蒋合文告诉记者,村集体“代耕代种”不影响土地性质,不仅解决土地撂荒问题,还能发展村集体经济。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田种植水稻的成本在600元左右,而产值能达到1600元。如果发展稻渔等综合立体农业,产值将更加可观。“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对田地进行整理,方便小型机械进场。”蒋合文说,金光村、三河嘴村是贫困村,每个村有5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村里除了用这些资金因地制宜发展水果产业外,也对撂荒的土地进行了探索。

  “我们从最基层探索,解决谁来种地、乡村振兴问题。由于耕作不便,很难有人来流转土地,因此我们想到了‘代耕代种’模式。”蒋合文说,三河嘴村整理120亩田共耗费30万元,但三年后就能回本,并开始走上盈利的路子。

  “退一万步说,即使没有贫困村的产业发展金,村集体只要想干,到银行贷款来做这项工作也是合算的。”蒋合文说,这对西部地区撂荒农村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广德福: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做到全覆盖、无禁区、零容忍、出重拳
广德福: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做到全覆盖、无禁区、零容忍、出重拳

  农业农村部广德福局长做客人民网(人民网 蒋建华/摄)

  人民网北京7月30日电 (记者蒋琪、张桂贵) 今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广德福做客人民网演播室,就农产品质量安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乡村振兴等话题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广德福向广大网友系统介绍了农业农村部贯彻实施农业质量年工作中的一些成果和经验。

  针对今年7月10日,农业农村部在“质量兴农万里行”启动仪式上公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十大典型案例,“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做到全覆盖、无禁区、零容忍、出重拳。通过十大案例的公布,也是向社会昭示一下农业农村部门各级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坚定决心和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安全的责任担当。”广德福这样说。

  农业农村部广德福局长接受人民网视频专访(人民网 蒋建华/摄)

  广德福指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执法监管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在落实监管职责、强化全程监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些案件共同点在于:第一,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危害较大。案件的违法违规事实都是在农产品种植、养殖和屠宰环节发生的,涉及禁限用农非法使用、非法添加其它物质、私屠滥宰、注水肉等问题,属于典型的直接危害人身健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第二,打击力度较大。这些案件的涉案人都被依法定罪、判刑或予以行政处罚,打击比较彻底。第三,这些案件的查处都是在农业部门和公检法部门通力合作下,联合侦办和执法的,是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机衔接的成功典范。公布十大案例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对地方农业部门执法办案进行指导。这些案例涵盖种植、畜牧兽医、渔业等领域,内容包括线索发现、查处过程、引用法律条文等环节,具有一定典型性,指导推动各地牢固树立问题导向、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力度,鼓励大家在工作中敢于较真碰硬,直面问题、主动作为、主动出击、快速解决。二是对不法分子起到警示作用。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稳定向好,但依然存在安全隐患,通过公布案例,让广大生产经营者从中汲取教训,震慑不法分子,严格落实好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把好源头生产关。

  “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好不好,要靠数据说话,靠标准说话。”广德福介绍,我国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达到97.1%,2001年蔬菜和畜产品的合格率是62.5%和66.5%,提高了30个点。“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支持下,组织实施了“十一五”“十二五”两期《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安排投资130亿元,其中中央投资93亿元,建设了部、省、市、县农产品质检机构2770个,机构总数达到3293家,检测人员达到3.2万人。实现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地市全覆盖和县级基本覆盖。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初步形成,设施装备条件明显改善,检测能力迅速提升。为强化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管理,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农产品质检机构考核管理办法,建立监督考核制度,定期开展能力验证、监督评审和飞行检查,确保检测数据公正有效。

  广德福在访谈中强调,客观地看,部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尚未根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别产品农兽药残留超标,主要原因是部分生产经营者缺乏科学用药知识,容易出现超量使用农兽药的情况。二是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主要原因是个别生产经营者缺乏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受利益驱动违规使用一些禁用物质。三是土地环境的污染,主要是环境因素导致农田土壤和水受到污染,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一些风险隐患。第四问题是假劣农资,制假售假这些问题始终存在。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是农产品质量方面的隐忧。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持续开展农药、“瘦肉精”、生鲜乳、兽用抗菌药、水产品、生猪屠宰、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行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上半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49万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企业76万家次,查处问题22877起,责令整改8957起,三聚氰胺连续9年监测零检出,基本打掉“瘦肉精”地下“黑窝点”和生产经营链条,监测合格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高毒农药和禁用兽药得到较好控制。

  广德福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突出问题、薄弱环节、重点领域持续发力,严防、严管、严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在高毒农药、抗生素残留、农兽药隐性添加等方面加大治理力度。强化监督抽检和检打联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推动建立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发挥好乡镇监管服务机构和村级协管员作用,实现监管服务全覆盖。创新问题发现机制,建立健全暗查暗访和投诉举报奖励制度。按照“五不放过”的原则,对问题要做到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加大执法办案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私屠滥宰及违法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等行为,及时公布典型案件,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切实形成查处一件、警示一片的效果。

“农村文化户”的曲靖样本
“农村文化户”的曲靖样本

  近年来,云南省曲靖市涌现出一批“农村文化户”,通过自发组建舞蹈团,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从乡村舞台走向国际市场,在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同时,还获得了相应的经济收入,成为“精神上解闷,经济上解困”的乡村文化带头人。与此同时,曲靖的农村文化活动也面临资金、人才、产品编创和监管问题,要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作用,需进一步加强扶持和管理。

  “精神上解闷,经济上解困”

  年近六十的荆艳英早年是一名舞蹈教师,退休后,经常与一些群众到曲靖市麒麟区白石江街道综合文化服务站跳舞,并组建了“巾帼舞蹈团”。荆艳英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舞蹈团成员大部分是农民,大家定期排练,参加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文艺汇演活动,还曾经出国演出。舞蹈团的很多歌舞节目都取材于乡村生活,通过挖掘传统文化和乡村原生态元素,围绕爱党爱国、孝亲友邻、敬老爱幼等主题进行创作,弘扬正能量。

  像“巾帼舞蹈团”一样,还有很多农村文化户在曲靖市广大社区、乡村逐渐兴起。比如陆良县马街镇“牡丹艺术团”,拥有2部演出车辆、上百种道具和一流音响,演员20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20岁,全团年收入超过40万元。该艺术团被陆良县委县政府授予“文化大户”称号。云南橄榄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是曲靖众多文化大户中规模较大、影响广泛的一支农村文艺演艺力量,该公司有固定演员30名,每年演出260余场,年收入达500多万元,足迹遍及我国多个省以及缅甸等国家。

  曲靖市文体局局长纪爱华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曲靖市师宗县、陆良县的农村地区产生了曲靖最早的农村文化团体,农民们白天忙农活,晚上排练节目,以休闲娱乐为主。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文化团体市场意识增强,农村文艺演出队开始向商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不少农村文化户是优秀曲艺、技艺的传承人,从“单打独斗”到组成联合体,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还有不少农村文化户将党的方针政策写进小品、相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予以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为了鼓励和支持农村文化户发展,曲靖市近年来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倾斜、资金投入、人才引进和培养、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予农村文化户扶持,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自办、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比如,根据《曲靖市农村文化户(文化联合体)奖励暂行办法》规定,曲靖市每年拿出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发展较好的农村文化户(联合体)进行表彰。

  目前,曲靖市共有从事和经营文艺演出、影视制作、影视放映、根雕、奇石、摄影等文化行业的农村文化户近1800户,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年开展活动20余万次,年产生经济效益近1.5亿元,其中年经营收入15万元以上的有172户。一部分农村文化户发展成为独资公司、股份制民营艺术团,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态势。

  “农村的事情还是得农民自己来办,农村的舞台应该属于农民。”纪爱华表示,曲靖迅速发展的农村文化户,在多年实践中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市场基础,填补了政府公益性文化服务空白,满足了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弘扬和传承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繁荣了农村文艺创作表演活动。

  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曲靖市农村文化户发展得益于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宽松的文化经营环境、庞大的文化市场需求等历史性与现实性条件。这些积极性因素为曲靖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提供了广阔空间。

  然而,近几年曲靖市农村文化户演出场次和收入减少,演出受众流失。规模较小的农村文化户呈现解体或半解体状态。据了解,自2012年以来,曲靖市农村文化户的数量也在逐年减少。农村文化户发展过程中,资金、人才、产品编创、监管引导等问题突出。

  首先,在政府管理层面存在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均衡、相关政策措施不完善等问题。

  一些基层文化工作者向本刊记者反映,在曲靖市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中,部分领导干部对于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不强,缺乏对农村文化的专题研究。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在《曲靖市农村文化户(联合体)发展壮大与政府管理机制研究报告》中指出,曲靖市各区县相关政府部门都制定了促进农村文化户发展的政策举措,但整体上缺乏长远战略规划,扶持机制缺乏科学性与灵活性,政策举措在操作性、连续性、有效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纪爱华表示,近年来曲靖市加快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倒逼各级政府部门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但各部门重视程度不一,在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便利化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据了解,融资难是当下曲靖农村文化户生存发展面临的较大困难。农村文化户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基本上都是独资。政府虽然每年通过“以奖代补”等多种措施补助、扶持,但扶持面不广,奖励政策的连续性不强,配套投入机制有待完善。基层管理人才与专业辅导师资匮乏制约了农村文化户朝着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各乡镇文化站难以对当地文化户进行切实的指导与帮助。比如曲靖市经开区社会事业局文体科只有4名工作人员,承担着全区文化局、体育局、广电局、旅游局的所有职能,没有能力开展有创新性创造性的文化建设活动,管理服务质量与人民群众需求有差距。此外,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基础设施薄弱,一些农村文化户缺乏相对固定的排练室和演出场所。

  其次,农村文化户自身发展层面存在“散、小、弱”“节目良莠不齐”、“转型困难”等问题。

  本刊记者调研发现,曲靖农村文化户形成与构建总体上起点低,演职人员大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大多数农村文化户的队伍建设和活动开展容易受季节性农活影响,随时解散随时组建,流动性较大;各县市区发展不均衡。就村级而言,经济较好的村落,文化队伍就多,偏远的乡村则基本没有文艺演出队。规模参差不齐,好的农村文化户一年收入上百万,而差一些的文化户经营困难。

  农村文化户以歌舞、小品、杂技表演为主,具有通俗性和娱乐性,主要在节假日和农闲时节以婚丧嫁娶为契机开展活动,受众普遍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但有的节目为了刻意迎合,陷入媚俗,对观众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审美产生误导。有的节目互相模仿,缺少原创,地域文化特色不鲜明,思想性与艺术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有的文艺演出活动充满着强烈功利化色彩,一味追求场次和收入,忽略了社会效益。

  此外,由于演艺市场竞争激烈、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民文化消费方式改变等因素,农村文化户适应市场能力不足,经营模式单一落后,转型步伐慢。

  亟待加强扶持管理

  受访的业内人士指出,曲靖市农村文化户已发展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随着曲靖农村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曲靖市农村文化户有可能朝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如果不加以扶持和推动,也有可能成为一种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特定文化现象,成为一种历史记忆。

  曲靖师范学院副院长张永刚认为,曲靖市广大农村普遍是欠发达甚至是贫困地区,积极发展农村文化户能填补政府公益性文化服务空白,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也会转移一部分拥有文艺专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继而从文化支点上带给乡村振兴新动力。

  专家表示,曲靖市农村文化户发展和壮大,更应是整体数量的增加、活动的频繁,以及节目精品化、地域化和品牌化,产业链逐渐延伸。面对未来的文化市场竞争,曲靖市农村文化户的转型升级需要政府引导和扶持。当然,农村文化户保持生命力还取决于自身创新能力,既要保持传统特色优势,又需与时俱进。

  第一,要构建政府主导的长效扶持与管理机制。专家建议,曲靖市应该围绕“构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标要求,重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发挥引领、监督、扶持的主导作用。具体而言,曲靖市需要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总体谋划,制定相关扶持与管理政策,建立健全全市农村文化户发展目标管理制度、领导责任制度、文化活动考核奖惩制度与绩效检查评估制度,构建有利于其发展壮大的政策体系。

  第二,要提高服务和保障水平。曲靖市应加大对农村文化户的扶持力度,加快文化广场、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必备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管理与服务,扩大文化政策信息公开,构建文化需求信息表达和反馈机制,通过多种形式收集农民文化需求与市场需求。

  第三,要加强农村文化消费引导。受访专家指出,曲靖市广大农民在物质基础获得保障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旺盛,但农村文化消费市场还不成熟,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可对曲靖农村文化消费项目进行挖掘,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范围,通过“政府购买”或“以奖代补”方式,利用农村文化户打造重大文化活动或文化品牌,丰富农村文化消费供给,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同时,营造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消费环境,引导农村文化消费正确价值取向,涵养农民的文化消费偏好。

  第四,促进农村文化户内涵式发展。专家认为,政府要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变“输血”为“造血”,引导农村文化户改变“等、靠、要”思想,鼓励其自力更生,自我发展,激发农村文艺工作者创造热情和能力。农村文化户自身要积极主动创新,提升品牌意识,通过培训提升业务水平,精心打造与创作文化产品,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断扩大社会效益。(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字强)

农业新思维撬动“老土”变身
农业新思维撬动“老土”变身

  游客在江西万载县白水乡白水村观赏百合花 宋振平 摄

  一提起农业,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没有竞争力的弱势产业”,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愿务农。然而半月谈记者近期在农业大省江西采访发现,人们印象中老土的农业领域正兴起越来越多的融合、跨区、互联网等新思维。它们的出现,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动能,有力助推了乡村产业振兴。

  融合思维:“农业迪士尼”月入百万

  走进位于江西省樟树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爱农湖主题生态乐园,仿佛走进了一个“农业迪士尼”。乐园内,采摘园、植物迷宫、丛林秘境、花花世界、农艺创意园、荷兰风车等项目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游玩。

  “从春节到现在我们这里游客几乎就没断过,高峰期月收入达到近百万元。”过去从事蔬菜配送的生态乐园负责人王剑辉深深尝到了一二三产融合的甜头。

  面朝黄土背朝天,种田一年不如打工几天……这些曾是传统农业和农民留给人们的最深印象。由于挣不到钱,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打工,让今后“谁来种田”成为隐忧,农村也因此日益凋敝。

  通过一二三产融合,推动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人们找到了一条稳农富农的新路子,并重新思考未来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在位于江西省高安市的巴夫洛田园综合体里,农业不再是繁重的农活,而是被注入艺术、时尚、旅游等元素,融入了“闲、养、乐、学”等多种功能。

  “在国外,农业本身就有旅游功能、休闲功能和教育功能,这些市场开发出来就可以挣钱!”巴夫洛田园综合体负责人肖文是武汉大学系统工程学博士,当过公务员、上市公司老总,特殊的经历让他对农业有着特殊的认识。

  肖文说,他的巴夫洛田园综合体包括了“一谷、一园、一镇”,即巴夫洛生态谷、巴夫洛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和巴夫洛风情小镇,涵盖了循环农业示范区、农耕文化体验区、生态牧场游憩区等多个板块,不仅可以生产绿色生态的农产品,还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观光旅游产品。

  在业内人士看来,单一的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在未来的乡村振兴中,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是一个重要方向。

  江西省农业厅副厅长万国根告诉半月谈记者,截至目前,江西共有各类休闲农业规模经营企业4810家,农家乐经营户2.31万户,全省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超过110万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产值达810亿元。

  跨区思维:“外地佬”种地不稀奇

  “山东、甘肃、海南、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粗算下,我们已在11个省区市有投资,投资额达70多亿元。”

  在江西省樟树市张家山街道一个新建的蔬菜产业示范园内,来自“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的鲁寿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凤堂掰着手指和记者细数起了自己的蔬菜产业版图。更令人惊讶的是,前几年,他还在美国洛杉矶和荷兰阿姆斯特丹收购了两个基地。

  受农村的乡土性、农业的低利润和农民的保守观念影响,过去,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范围较小,大多局限在一村、一县、一省。然而,随着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如今,农业也开始兴起跨区经营思维。

  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泽泉乡观音桥村种粮大户袁松松说,10年前,农村的土地流转主要局限在本村或熟人间,他刚开始返乡种田时,在自己村里流转了100多亩地。随后的10年里,袁松松从最初的跨村、跨乡到跨县,再到今年和朋友一起去福建考察农业项目。“现在和以前大不一样啦,外地佬来包田或者我们去外地包田很常见,大家都是哪里有好田就去哪儿。”

  在业内人士看来,跨区思维的背后是农业开始着眼全国乃至全球配置资本、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

  在江西省高安市祥符镇南山村,刚刚在这里流转了700亩地种植台湾、日本等地果蔬的浙江客商陈惠民说,借力跨区思维,沿海的资金、人才、技术、管理模式和江西的土地、生态、劳动力等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了跨区的分工合作和利益共享。

  如今,行走在江西许多田间地头,经常能碰到从外省到这里来投资农业的客商。统计表明,近5年来,江西共引进省外境外农业投资项目1194个,引资总额1700多亿元。在一些专家看来,农业正进入跨区经营的新招商时代。

  互联网思维:农民“网红”为农民

  除融合思维和跨区思维外,农业生产中还兴起了一种新的互联网思维,农业从田间管理到市场销售都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有力助推了乡村产业振兴。

  走进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万亩富硒绿色蔬菜产业园,只见一排排现代化高标准温室蔬菜大棚鳞次栉比,隔壁的控制室内,一块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大棚内的环境数据:“空气温度:29.1℃;土壤温度:17.6℃;二氧化碳浓度:420PPM;光照度:19700LUX……”

  产业园技术总监王希华告诉半月谈记者,这种温室大棚利用物联网技术可自动调节温、湿、光、水肥、二氧化碳,给蔬菜创造一个最适宜生长的环境。

  在江西省高安市巴夫洛智慧农业展示中心,一块巨大的显示屏上,农作物长势、每日农事安排、人工和生产资料投入及未来产量和收益等数据尽收眼底。

  巴夫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于晗说,过去浇水、施肥、打药主要凭经验和感觉,如今农业生产通过大数据正向生产管理定量化和精确化转变。

  在业内人士看来,农业互联网思维的兴起,不仅让农业生产过程变得更加科学可控,种得更好,而且大大拓宽了销售渠道,让农产品卖得更好。

  从2015年起,地处井冈山南麓的黄坳乡成立了电商服务站,让过去许多藏在深山里的山货卖出大山,并且卖出了好价钱。黄坳乡电商服务站负责人黄小华说:“刚开始,我们卖的主要是井冈竹荪,现在已经扩展到井冈红米、井冈香菇、井冈小竹笋等10多种,下一步我们还将扩大投资,让产品更加多元,规模进一步扩大。”

  不仅如此,一些地方甚至借助新潮的“网红”力量推销自己的产品。在江西寻乌,当地已连续两年开展“我是新农人网红”“最美网红脐橙姐/脐橙哥”活动。活动发起人、寻乌县西河堂农业创始人林瑞平说,“网红”经济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新经济力量,通过它,能大大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半月谈记者 刘健 郭强 陈毓珊)

永久基本农田,怎样“特殊保护”?
永久基本农田,怎样“特殊保护”?

  前不久在深圳召开的全国“土地日”座谈会上,自然资源部副部长王广华介绍了我国长期坚持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王广华指出,我国2017年底耕地面积20.23亿亩,已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5.5亿亩实行特殊保护。何谓永久基本农田?为何要在基本农田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高压线”下有哪些“特殊”的保护政策?

  保护体系如何建成

  2016年8月,原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的通知》,标志着全国范围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拉开帷幕。

  “把最优质、最精华、生产能力最好的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资源、集聚力量实行特殊保护。”原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负责人如是说。

  实行特殊保护强调从严管控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除法律规定的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选址无法避让的外,其他任何建设都不得占用,坚决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

  此外,不得多预留一定比例的永久基本农田为建设占用留下空间,不得随意改变永久基本农田规划区边界特别是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边界特别是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自此成为不能随意改变的红线,系牢的“红飘带”变成了带电的“高压线”。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印发,重申“两个绝不能”,即“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还指出可以进一步发挥永久基本农田优化景观、保护自然生态、传承文化、优化空间布局等多种功能。

  到2017年11月,全国共划定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超过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15.46亿亩保护目标,并全部实现上图入库、落地到户。城市周边划定保护比例由45%上升到60%,与森林、河流、湖泊、山体等共同形成城市生态屏障,成为城市开发刚性约束的实体边界。

  2018年2月,原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的通知》,要求加快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新格局,建立健全永久基本农田“划、建、管、补、护”长效机制,全面落实特殊保护制度,实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系统保护相统筹。

  这一通知的下发,标志着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全面转入巩固划定成果、高标准建设与从严管理相结合的保护新阶段。同时,这一通知还对量质并重做好永久基本农田补划做出了明确规定,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在动态调整中“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布局稳定”。

  保护施策重点何在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尽管近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但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仍是我们必须直面的严峻现实。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就是要以系统而严格的保护手段,保护好我们的耕地资源。

  目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仍面临多重压力,部分地区违法占地冲动仍然强烈,农民弃耕抛荒现象常见,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也未得到有效遏制。

  对此,相关专家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对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对国情地情的宣传力度,增强群众耕地保护意识,形成全民保护耕地的氛围。

  二是依法严控耕地占用,对确需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项目从严控制,对划补的永久基本农田严格把关,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等现象。

  三是加强执法监察,实施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并聘请社会监督员,及时发现和纠正乱占耕地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互联互通的“智慧耕地”管理平台,实现耕地保护工作信息化、智能化,织密“耕地保护网”。

  四是完善政策制度,建立健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建设、管控、保护、补划”的长效机制,既要压实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责任,又要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和利益调节机制,让保护耕地的地方“不吃亏”,让保护耕地的集体和农民“得实惠”。(半月谈记者 范钟秀)

安徽省泾县后山村:后来居上,绿水青山
安徽省泾县后山村:后来居上,绿水青山

  在安徽省泾县丁家桥镇,有一个名叫后山的小村庄,昔日的后山村破烂不堪,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8年以来,泾县全力实施 “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吸引了大批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各类发展项目陆续落地。后山村依托青弋江滨河、四顾山等自然资源,以传统历史建筑和宣纸文化为依托,积极探索,后者居上,已建设成为集旅游、餐饮、美食、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美丽乡村。

  让匠心精神在后山传承

  游客和张师傅展示刚打制出来的后山剪刀

  吴师傅向游客展示用麦草编制的草鞋

  在后山村游乐园的一角,传来叮当叮当的打锤声,原来这是一位姓张的师傅正在用传统手工打造剪刀。张师傅告诉我们,他烧火所使用的风箱已有百年历史,现继承着父亲和爷爷传下来的精湛技艺,每制作一把后山剪,需要经过烧火、锻打、打坯、加钢等20多道工序的千锤百炼,他做出来的剪刀具有易打磨、好维修、锋利耐用等特点。

  手工剪刀市场曾一度被工业化电镀剪刀冲击,这门祖辈相传的技艺曾一时变成了副业。后山村游乐园建成后,村里免费提供场地,为他开起了这家剪刀铺,剪刀生意又好了起来,剪刀定价30-45元,一天能打10把左右,张师傅利用这门手艺在家门口致富增收有了希望。为了增加年老匠人及部分贫困户的收入,后山村先后扶持了铁匠铺、铜匠铺、竹器社、豆腐坊等传统手工艺特色店铺重新开张,铁锤的敲打声又响起来了,竹蓑衣和绿斗笠又编起来了,豆花的香味又飘起来了。前来观看的游客络绎不绝,不少游客把这种场景拍照发到朋友圈,录下手工打造的过程发到抖音等网络视频平台,这些特色店铺一下子名声远播。

  让游客近距离感触宣纸文化

  后山村中国宣纸文化墙

  宣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软坚韧,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防腐防蛀,故有“纸寿千年”、“纸中之王”的美称。进入后山村,可看到中国宣纸工艺流程手绘图,展示了中国宣纸的生产过程和复杂工序,使游客能体会到宣纸的手工制作和纸质特点和传统技艺的长处,明白为何这一技艺不能用机制代替。

  近年来,丁家桥镇党委、政府以“生态立镇、工业强镇、农业稳镇、文化兴镇”为目标,着力加大宣纸原产地的宣传和保护力度,加快宣纸书画纸等传统产业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挖掘宣纸发展历程、技艺传承、宣纸品牌发展等历史文化。今年在后山村新建的宣纸文化博物馆,让游客近距离感触到宣纸的文化和魅力。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后山村被作为样本迎接周边村镇考察学习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是进入后山村可看到的醒目标语。泾县县委、县政府通过推进“三乡工程”实施,全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下功夫,鼓励引导城镇居民、泾县在外人士、企业家等到农村投资兴业,培育成为农业企业、农民经纪人、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等优质资源向农业农村汇聚,不断激发农村活力、聚集农村人气,促进城乡深度融合、乡村产业兴旺。

  泾县县委书记耿鹏指出:泾县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大力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把实施“三乡工程”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改革相结合,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让后山村的未来更梦幻

  后山村文化广场一角

  丁家桥镇党委政府积极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架桥铺路,吸引了张必清等在外企业家回乡,投资打造“梦幻后山”美丽乡村。以青弋江滨河、万亩油菜花、四顾山等自然资源为旅游资源,以后山传统历史建筑和丁家桥镇宣纸文化为人文资源,凭借322省道、京福高铁、芜黄高速等便利交通,以历史、文化为线索挖掘历史文脉,建设成为集旅游餐饮、美食、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民俗风景区。

  按照规划,后山村将着手开发四顾山,通过建观光索道、搞漂流、引进各地美食,让附近村民掌握技能,在家门口创业,不再外出打工,同时带动家乡的宣纸书画纸等产业加快发展。目前,正在流转村前屋后40亩左右的土地,准备种植格桑花、郁金香等各种花卉,并分三期投资,把后山村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让后山村满足吃住玩购的需求

  后山村群众在家门口参与文化活动

  每晚7点,村口停放的车辆绵延几公里,后山村灯火辉煌,游人如织,每天来后山村的游客达8000人以上。十余辆独具特色的售货车整齐排列,生意红火,有卖地方特色小吃的,有卖本地特色农产品的,售货车有集体统一免费提供,而且不用交租金,一切受益都归农户所有。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游玩旋转木马,托马斯小火车等十余种娱乐设施而且一律免费,一个月增加一台新设备,均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操作管理,而且对所有娱乐设施购买了保险。

  丁家桥镇党委书记李叶盛介绍说,如今,后山村的水泥路拓宽了,建设了1座大牌坊、3个景观亭、4口景观塘、1个大型游乐中心、1个电子大屏以及停车场、健身广场、礼堂、长廊、假山、歌厅等设施,实施了绿化和亮化工程。古法宣纸体验馆、贫困户张小炎豆腐作坊、后山剪刀铺、美食街商铺群、玻璃栈道等都是后山的特色亮点项目。

  让游客在后山放慢脚步

  第一家后山村民俗宾馆正式挂牌

  6月14日,后山民俗宾馆引来了第一批来自北京的客人,客人居住体验很好,对居住条件和周围环境高度评价,住客王先生说:在这里的夜晚推开窗户可观星斗,而且不用设置闹钟,早晨在百鸟争鸣中被叫醒。

  后山的游客不仅来自邻村和邻镇,还有泾县县城及合肥、南京等地的游客,如何让游客感到游有所值,细心体会后山的一山一水所带来的那份宁静?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后山村成立了农民理事会,理事会将村内老宅和空闲农房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在不改变房屋所有权的前提下,或以房屋的使用权入股,实行股份分红;或以理事会协商收购房屋的经营权和管理权,向农户支付租金。村集体对房屋统一办证、统一装修、统一管理。虽然是民俗,但和城市宾馆一样高标准装修,干净整齐且环境优雅,拥有乡村独有的宁静,拥有田野湿润的新鲜空气,让游客远离城市喧嚣,缓解精神压力,放慢脚步体验后山慢生活。

  让朋友圈和抖音为后山打广告

  游客拍摄分享后山村的美景

  前往后山村的路途中,看不到一块关于后山的广告牌,在本地的报纸和电视上,也看不到后山村的任何广告,是什么秘诀让后山每天引来8000多游客呢?后山游乐园投资人张必清告诉我们,秘诀竟然是抖音和朋友圈。

  后山村把广告费用于提升游客体验。游客来到后山村,看到大伯大叔在打剪刀、打铁、编斗笠,看到老水牛在耕田,看到豆浆是用石磨慢慢磨出来,这些都是小时候的记忆,让游客一下子找到了童年的感觉,就会忍不住拿出手机,拍下照片作为纪念,同时也会发个朋友圈,或拍个小视频发到抖音等网络平台,让身边的朋友一起分享这份快乐的记忆。在这里的小吃摊位,如果感觉味道还行,拍下来发到朋友圈就可以免单,而且所有游乐设施一律免费。游客众口相传,人人都能为后山代言,人人都是后山的宣传员。(王明瑞)

乡村“账本”里的小康“密码”
乡村“账本”里的小康“密码”

  1983年,为了解决小吴家码头村的浇地问题,村民集体修建了电灌站,从河里抽水浇地。图为6月19日拍摄的电灌站。新华社记者邵琨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渤海湾西南方向的山东省无棣县,有一座碣石山。山不高却陡峭,方圆二百里孑然而立,数十万年前火山喷发烧结而成的火山石铺满山坡。

  山坡下卧着一个小吴家码头村,自改革开放至今,村中财务记录得一清二楚,40年账目分文不乱。

  改革开放以来,这个位于鲁北的普通乡村始终坚持不折不扣地落实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做到问题不上交、矛盾不出村、账目清晰、干部清白、村风清朗,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密码”。

  小村账里有“大政治”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见到小吴家码头村党支部书记吴文奎时,他刚刚和村会计吴元山整理完2017年度光伏发电项目收益分配方案。

  “最后一户贫困户去年也脱贫了。”吴文奎说,在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之际,村里安装了3套光伏发电设备,14个脱贫户都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

  小吴家码头村位于渤海革命老区,有176户、586人,曾有吴姓子弟与邻村大吴家码头村组成“吴家连”参加解放战争,2人牺牲在淮海战役中。

  现年72岁的吴文奎曾是一名民办教师,自1977年以来担任小吴家码头村村支书至今。改革开放40年来,在吴文奎带领下,全村顺利完成土地承包到户、农田水利建设、提留征收、殡葬改革、土地流转等一项项“说来容易其实难”的工作。

  村里有一个传统,每一笔村集体开支都记在账上。这些账目装满了两个大木柜,有些纸张早已泛黄,字迹开始模糊。

  6月20日拍摄的小吴家码头村保存的部分村账。新华社记者邵琨摄

  翻开这些账目,能清晰地看到这个村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折不扣地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痕迹:改革开放前,全村吃大锅饭,集体劳动坚决完成国家建设任务;分田到户后,按时保质保量交爱国粮,完成三提五统任务;国家鼓励发展村集体经济,村里办起了货栈建起了苹果园;村里还办起了“人口理论学校”,组织“大嫂子队长”严控超生……

  小吴家码头村也曾遇到艰难时期,因为遭受自然灾害,几乎难以完成上缴任务。1998年,因天旱缺水,小吴家码头村小麦减产40%,但当年人均提留从170元增至280元,村民还人均分摊了45元清淤工程资金。

  那一年,吴文奎家的小麦全部交了公粮还不够,他又找人借了粮食上交。即便是在这种困难下,他依然带领全村完成了公粮征缴任务,同时紧急采取补救措施,号召村民种上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的玉米品种,避免出现饥荒。

  在不同历史时期,小吴家码头村始终能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中心工作,关键在于村党支部和党员的凝心聚力和模范带头作用。小吴家码头村现有19名党员,每一名党员均经过严格的组织考验和群众认可。在集体劳动、上交提留、计划生育、土地承包这样的大事前,党员们毫不含糊卷起袖子冲在前头干在实处;即使在清扫大街、清除积雪这样的小事上,党员们也能自觉做到先扫干净集体的再扫自家的。

  宅基地划分、殡葬改革、红白事大操大办是农村工作的“三大难”,但在小吴家码头村党支部和党员带头下,全村宅基地划分清清爽爽,村民没有任何异议;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过世村民没有一个用棺材下葬;红白事操办一律从简,铺张浪费现象基本杜绝。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小吴家码头村党支部始终坚持及时学习领会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并依此推进村中工作。在吴文奎的笔记本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召开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后,小吴家码头村均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了专题学习。

  在吴文奎最新的笔记本上,他仔细地记录了学习乡村振兴战略的心得,并结合本村情况写下工作打算:“土地流转200亩,村西公路垫土,搞好绿化工程……”

  吴文奎说:“咱是一名普通的村支书,看不到多么远,但是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和国家的决策都是正确的。所以,只要坚定下来,大伙儿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小村账里有“大和谐”

  行走在小吴家码头村,三横三纵的街道干净利索,房屋整齐划一,村民间笑脸相迎和睦相处。始终依靠群众、团结群众、相信群众,加上班子团结、齐心办事,40年来,小吴家码头村没有向上级上交过一个问题,村民朴实,村风清朗。

  近年来,小吴家码头村和其他村庄一样,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村里留守老人和儿童较多。村党支部为低收入群众办理低保,帮危房村民盖起新房,不定期慰问军烈属,牵线搭桥流转土地增加村民收入,利用村集体收入完成了村庄新的规划建设。

  村民吴国秀患有精神病的弟弟一直与83岁的老母亲生活在一起,每逢下雨房屋就漏水,墙壁裂开几条大缝,小吴家码头村为其争取上级资金,在大伙儿的帮助下盖起3间安心房;去年村里投资70余万元建起幸福院,7名孤寡老人和五保户住进去接受专人照顾。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小吴家码头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社会事务处理委员会、治保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等20多个群团组织,几乎承担了全村事务的各个方面。每年年初小吴家码头村都要对其进行人员调整,能者上庸者下,确保履职到位。

  吴文奎说,虽然村不大,但关系到老百姓的事不少,及时发现和解决群众的需求和矛盾,光靠村两委成员显然无法做到。成立20多个群团组织,让更多的村民加入进来,增强这些人的主人翁意识,不管是发动群众还是解决矛盾,都能发挥显而易见的作用。

  今年53岁的村民吴宝卫长期义务为村民维修水电,在村民中具有较好的人缘,被村两委任命为红白理事会主任和水电小组及调解委员会的成员。他说,村里很多人都在群团组织任职,有事冲在前面,有矛盾自我化解,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没啥解决不了的问题。

  每月5日是小吴家码头村的民主议事日,村庄规划、集体经济、税费缴纳、浇地安排、土地流转、低保户贫困户认定、困难补助发放等大小事务均在这个会议上提出,由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集体商议民主决策,村集体收支情况同时向村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群众支持的事情坚决办,群众反对的事情坚决不办,确实要办但是有群众不理解的缓办,做通工作后才能办”。这是小吴家码头村民主议事的原则。征缴三提五统,村民们从民主议事会上了解政策部署计划;发展货栈、建商品房出租、承包机动地等,民主议事会上作出决策;铺设自来水管道、修幸福院、村两委班子工资等集体开支,在民主议事会上审议。

  小吴家码头村曾有一条“挑水回不过扁担”的窄巷,群众出行十分不便。拓宽这条街道,从动议到完工——用了9年时间,有的群众不愿拆掉房子异地建房,导致工程一缓再缓,村两委坚持不懈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直到做通为止,并帮助拆迁居民选址建房,最终1米窄巷变成8米宽街,村民们对此交口称赞。

  小村账里有“大自信”

  小吴家码头村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党领导下的我国农村建设和治理成就。其发展路径是“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充分体现,为破解我国农村治理难题带来重要启示。

  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村两委、村民“平时两不找,有事钉碰钉”,但是小吴家码头村里战斗堡垒一直不倒,作用发挥很好,在不同历史时期均能不折不扣地完成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其关键在于有一个政治觉悟高、一心为民的好班长和一个责任心强、团结出力量的好班子。

  在担任村支书的41年间,吴文奎一心扑在村里大小事务上,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在两委班子中带头干,承担责任最多却不拿最高工资,他甚至将个人奖金分给其他班子成员,赢得其他班子成员的尊重和支持。

  除了务农和做点小生意外,小吴家码头村两委班子成员没有一人外出打工或兼职,确保了将主要精力用于村级事务,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认可。

  碣石山镇镇长丁宝冬说:“小吴家码头村两委班子充分体现出党性好、思想坚定、能力强的干部作风”。村民吴国秀说:“村里必须有一个有力度的干部,政策才能推下去。一个村成百上千的村民,没有一个专职的村干部,就像把一个孩子扔在一边,你想这个孩子能长好了吗?”

  在小吴家码头村,村两委坚持依规行事,制度框架下无例外之人、例外之事。截至目前,小吴家码头村已自发形成村民议事、红白事操办、集体收支公开、宅基地划分、两委班子轮岗制等系列制度,每一项制度均经过考验且行之有效。

  有了红白事制度,每逢红白事,没有搭灵棚大吹大唱的场面;有了宅基地划分制度,没有村民因宅基地发生纠纷;有了“管权的不管账,管账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管权”的财务制度,群众得了明白,干部得了清白。

  吴文奎说,在制度面前衡量任何人任何事都是一把尺子,不偏不倚,始终做到公平公正,才能让大伙儿服气,才能减少矛盾促成和谐局面。

  在不同时期,坚持完成党和政府安排的中心工作,是小吴家码头村的又一个“密码”。分田到户时,小吴家码头村完成家庭联产承包,但水利等基础设施由村级负责;鼓励发展集体经济时,建起货栈和商品房出租;鼓励私营经济时,将村集体苹果园承包出去;孤寡老人增多时,建起幸福院为他们养老;村里早年栽下的枣树影响土地流转时,毫不犹豫挖掉……

  碣石山镇党委书记董斌说,小吴家码头村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完成党中央部署的各项中心工作,并结合本村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关键在于村党支部始终加强党的理论制度学习,思想上与党保持一致,行动上才保持一致。

  小吴家码头村的村账故事仍在继续。

  “40年的账目都在这里,这些账目记录着我们这个村班子的一言一行,经受了阳光的晾晒和历史的考验,欢迎检查!”吴文奎说。(瞭望新闻周刊 记者 邓卫华 席敏 邵琨)

闲置的宅基地不能买卖,那该怎么办?
闲置的宅基地不能买卖,那该怎么办?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农村土地改革受到各方关注。特别是涉及到的宅基地改革,农民和想去农村投资的人,都有各种期待,也有各种疑问。

  对此,思客君推出“农村宅基地改革”系列问答,请来中国农业领域最权威的决策者、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等,为大家解答关于农村宅基地改革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为“宅基地改革”系列问答第五问。

  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很多农村家庭都选择了外出务工,随后在城里安了家,这样一来,乡村宅基地便空置出来,这样的宅基地该何去何从呢?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给农民朋友们支了几招。

  我看到过几种情况。第一种就是复垦为耕地。

  第二种就是进行土地整治,把废弃的房屋、村庄道路,依法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数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第三种比较特殊,用于贫困人口移民搬迁。比如宁夏的平罗县,离城市比较近,许多农民进城打工了,房子不要了,地也不种了。与此同时,宁夏西海固地区因为生态破坏严重,有一批农民要移民。政府牵线搭桥,就到平罗县和农民商量,是不是愿意把自己的宅基地和住房让出来,补偿几万块钱,让西海固的农民移民过来。

  不过这种方法有两个问题需要仔细考虑,第一,西海固的农民到了平罗县,要加入这个集体,集体必须承认他们是成员;第二,从平罗农村走了的农民,地和房都不要了,那现在户口落在哪里?如果说落在了县城,那政府是不是应该把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都给他们?这类问题需要想办法解决,没有那么简单。

  第四种办法比较普及,农民外出打工,家里的房子长期闲置,村里可以统一租回来,进行装修改造,搞农家乐、养老院。这个在北京、浙江、贵州都有实施。大家可以去住、去玩儿,农民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收入。

拔穷根,永续脱贫!
拔穷根,永续脱贫!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首要考量指标,是实现永续脱贫的根本之策。过去一年多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海南省临高县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成功探索了适应当地发展的产业扶贫模式,增强了从源头“摘穷帽”“拔穷根”的能力。

  政府邀请企业一起开展产业扶贫

  临高县经济底子薄、产业基础差、农村基础建设欠账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到2016年底,全县尚有贫困人口6726户30147人,贫困发生率为8.42%。

  临高县扶贫办副主任吕蒜女告诉半月谈记者,县里干部群众在持续多年的扶贫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给钱给物变相补贴的扶贫方式,脱贫快返贫也快。临高2017年人均产业扶贫资金6000元,如果将这笔钱发给贫困户自行买苗买种搞生产,农业产业风险大,单家独户难成规模。

  2017年初,临高县决定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号召全县干部出面找企业、找项目、做调查、谈合作,坚持市场化思维,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和优势产业拉动,引导贫困群众成立一批合作社,培育创建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成功落地了一批产业扶贫项目。

  “县里认识到,搞产业扶贫,公职人员大多都是门外汉,而企业是对市场反应最灵敏的社会主体。”临高县委书记李江华说,请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就是要请专业人士与政府一道呵护指导贫困户发展生产。

  本着风险可控、回报稳定、收益可持续原则,合作社将政府划拨给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资金,以资金委托运营的形式参与项目运作。企业负责生产销售,每年给贫困户按投入资金的一定比例分红,参与劳作的贫困群众还可得到一份工资收入,合同到期后,产业扶贫资金全额返还贫困户。

  合作过程中,政府从始至终帮贫困户谋算、撑腰。吕蒜女说,考虑到贫困户谈判能力弱,与企业合作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所有项目从前期洽谈到合同签订、项目运营,政府及扶贫干部始终密切跟进。

  “这种合作模式,从根本上破解了贫困户单家独户经营分散、管理粗放、收益不稳、资金利用绩效不高的问题。”吕蒜女说。

  截至目前,全县形成规模的重点产业和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有28个,产业组织化程度达84%,位居全省前列,辐射带动贫困户4223户18483人。

  金融保险护航扶贫产业健康发展

  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临高注重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以金融资金撬动脱贫攻坚杠杆;充分运用保险杠杆,帮助企业规避产业风险,扶贫产业发展呈现“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特点。

  吕蒜女说,扶贫项目既要“见效快”,又要收益高,企业和产业项目的选择对于贫困县来说难度很大。经过反复比对,县里最终筛选出一批符合实际、市场前景好、科技领先型、能在本地生根发芽的企业和项目。

  作为全省渔业大县,临高将渔业作为全县产业扶贫主战场,2017年5月,县政府与临高最大的深水网箱养殖公司——海丰养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启动“深水网箱养殖”产业扶贫项目,在北部湾牧场上为贫困户建起了“海上银行”,成为全省带动贫困人口数量最多的产业扶贫项目。

  海丰公司负责人黄达灵说,临高9个镇、1906户贫困户将扶贫资金共4636.8万元注入公司,2017年深水网箱养殖喜获丰收,每个贫困人口可获得900元的收益分红,共分红695.5万元。公司还向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在养殖场工作的贫困户王列雄、陈志东等人告诉半月谈记者,他们每月能拿到三四千元工资,“工作稳定,对生活也越来越有信心”。

  “表面上看,贫困户‘旱涝保收’,政府将产业发展风险都甩给企业,实际并非如此,政府主要通过金融手段帮助企业规避发展风险。”黄达灵说。

  临高创新扶贫保险模式,建立健全扶贫项目风险防范机制,经营风险由政府、企业、银行、保险机构共同分担,有力保障贫困群众和企业权益。

  临高县还主动对接金融部门,共同推动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抵押、免担保、补贴息”优惠信贷政策的落地。同时投入2000万元建立风险补偿金制度,为扶贫小额贷款提供风险补偿。

  去年临高共发放扶贫小额贷款5180户1.22亿元,引导贫困户把小额信贷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还鼓励把资金变股金,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获取分红收益,实现稳定收入。2017年,临高被推选为全省唯一的金融扶贫示范县参加全国金融扶贫现场观摩会。

  产业扶贫推动农民脱贫、农业发展

  临高创新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扶贫模式,不仅助推临高顺利完成年度扶贫任务,还实现农业产业快速发展。

  去年临高完成5515户25199人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由8.42%降至1.38%。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实现了几个全省第一:全省最大香蕉种植县、最大蜜柚种植县、最大凤梨种植县,以及亚洲最大深海网箱养殖基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道灶村马袅海鸭养殖、布佛村果子狸养殖、罗忱村竹狸养殖、凤雅村百香果种植、多郎村高山香菊种植……一批立足各镇村资源禀赋精准甄选培育的特色产业,成为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一支支“劲旅”。

  从5月中旬开始,临高县多文镇凤雅村34户贫困户就忙碌起来,每天忙着采摘、销售百香果。“我们种的百香果由村里的合作社统一收购,每斤5元,销路不用愁。”村民王志强说。

  去年他们在村党支部和驻村第一书记的指导下,成立临高雅香园种养专业合作社,在三亚桂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帮助下种植百香果,公司提供种苗,实行保底价收购,并提供技术跟踪服务。王志强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和小额贷款近8万元种了20多亩百香果,全村34户贫困户共种植130亩百香果。

  凤雅村党支部书记王峻嵘说:“死守传统产业已行不通,必须引导百姓发展市场前景好的新产业,做好‘一村一品’文章。要让贫困群众永续脱贫,就得靠产业支撑。去年参与百香果种植的3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全村有60户贫困户脱贫。”(半月谈记者 柳昌林 赵叶苹 赵颖全)

完善农村电商生态 国家政策助力农村电商发展
完善农村电商生态 国家政策助力农村电商发展

  央广网北京6月27日消息(记者季盈盈)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财政部日前下发《关于开展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称,将通过鼓励各地优先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资金支持方式,以中央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有政策和资本的双重助力,农村电商,必将获得更快发展。

  一、政府扶持力度加大

  财政部近日下发的《关于开展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央财政将通过多种资金支持方式支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2018年将在全国先行培育一批能够发挥典型带动作用的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

  按照《通知》提出的发展目标,2018年,示范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村和整体行政村电商服务覆盖率达到50%左右,农村网络零售额、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等增速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由此可以看出,未来,国家在农村电商方面的扶持力度将会逐步加大,农村电商的生长环境也会更加优越。

  二、龙头电商开始抢夺农村市场

  电商企业不断向生产端延伸,争夺农村市场。农村电商在政策推动下在物流、供应链等方面获得一定发展。

  同时,龙头电商进行新零售布局,一直通过投资延伸产业链和零售布局的阿里,不只高调入股高鑫零售、易果生鲜,还在农村市场低调以45亿元投资了五星控股集团旗下的汇通达,双方会在供应链、渠道、仓储、物流、技术系统等维度展开深度合作。自此,龙头电商抢夺农村市场的大战拉开序幕。

  三、农村电商生态系统也逐步完善

  未来,随着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政府、平台、电商服务商和当地企业将进一步清晰自己的定位,相互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政府主要做好制订政策、改善公共服务、规范市场等,积极有为,不缺位、不越位;企业做好自己服务,二者共同为农村电商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基础。

  四、农村电商也凸显出了新的机遇

  随着消费升级趋势的加强,农村电商即将迎来新机遇。农旅结合、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消费扶贫、预售众筹等开始兴起,农村的青山绿水因为互联网而变成金山银山,原来只在区域销售的土特产也纷纷成为网上的俏销货。

  五、农村电商的模式创新力度加强

  目前的农村电商整体上还是城市电商和工业品电商的模仿与复制,与农村的实际结合还不够紧密,特别是农产品上行缺乏大的突破,未来各方力量会加大探索力度,让“农味”更足。

关于法讯参考

©2005-2018 法讯参考版权所有 电脑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681567

媒体合作:010-53398173

广告合作:010-53398607

服务邮箱:fxckzx@163.com

京ICP备17018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