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题材电影《汤米贵的大事业》举行新闻发布会
农村改革题材电影《汤米贵的大事业》举行新闻发布会

  太行梯田层林尽染,绿柳成排碧波荡漾。10月10日上午,以反映农村改革主旋律的电影《汤米贵的大事业》在革命老区河北涉县井店镇刘家村举行。广电总局、司法部、河北省司法厅,邯郸市司法局,涉县有关领导,新闻媒体等各界人士出席发布会。

  据悉,该剧由中青新影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出品,张维新、蒋希希担任制片人,刘德强执导,李明、李大强、姜永波、沈丹萍、张国生等12位国家级著名艺术家们联袂主演。

  影片已于今年9月30日在涉县刘家、后何、连泉等地取景拍摄,预计年底完成后期制作。影片制作完成后,将由国家司法部、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联合向全国农村推介公映,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制片人张维新介绍,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涉及9亿农民的农村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那么农村改革谁是主体?立足点是什么?为谁的利益改革?朝什么方向前进?从解决温饱第一次飞跃后,如何实现第二次飞跃,把农民组织起来,夯实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达到现代农民、农业、农村的目标,这又是一个新课题。眼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因地制宣,发展特色,保持青山绿水?还是大拆除、大开发、追求现代城市风格。影片将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回答这些问题。

  同时,该剧编剧陈燕书,张维新深入农村三年之久,走访了数百位农村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深入割析,揭示本质,剧本既反映了红红火火的农村改革生活,又为涉及国家稳定的中国农村这块基石的生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影片有原型,接地气,整部影片深入浅出,充满了浓浓的喜剧色彩。同时,这部电影是我国第一部反映人民调解员工作和生活的影片。

  涉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地处冀晋豫三省交界处,自古就有“秦晋之要冲、燕赵之名邑”的美称。是神话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地方,是“中国女娲文化之乡”,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有全国最著名的5A级景区娲皇宫。涉县是革命老区、红色圣地。抗战时期,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八路军129师将士在涉县战斗生活长达六年之久,谱写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辉煌篇章。

  改革开放以来,涉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是著名的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示范县、中国绿色名县。

  特别是近年来,涉县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尤其是去年以来,全县通过三个一百天,成功举办了邯郸市第一届旅游发大会,修建设了千里旅游通道,打响了项目建设攻坚战,全县宣传文化战线围绕中心工作,创作出一大批文艺精品,宣传文化工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海伦富硒稻作文化惊艳首届国际大米节
海伦富硒稻作文化惊艳首届国际大米节

  依托文化彰显成熟度,耕耘品质收获竞争力。10月9日、10日,有着中国黑土硒都之称的海伦市,凭借营养与口感兼具的富硒大米和黑土、富硒、剪纸等系列文化元素,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举办的2018年中国首届国际大米节上大放异彩,吸引了众多中外客商的广泛关注。

  在海伦展区前的空地上,21米长的《穿越硒都农耕史》巨幅剪纸长卷格外显眼,大红的剪纸作品呈现了海伦农业从牛拉犁耕地到现代大型农业机具的发展过程,成片的稻田、丰收的场景刻画得惟妙惟肖,为参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了参加好这一盛会,有力展示海伦的黑土富硒资源和别具特色的黑土文化,提升海伦绿色、富硒、有机农副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海伦市对特装展区精心设计,分硒土资源展示区、稻作文化展示区、富硒产品展示区、富硒食品品鉴区四个部分进行布局。


  硒土资源展区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70公分厚的黑土层厚度样品和一瓶瓶土壤样品,让人通过直观视觉就能感受到海伦寒地黑土的肥沃,侧面的土壤微量元素检测报告和硒含量检测报告,则是海伦土壤天然富硒最好的佐证。海伦市还别出心裁,将30株即将成熟的水稻连同土壤和根系“请进”展会让参观者零距离“亲密接触”。

  海伦市于2016年8月,被中国营养学会授予“中国黑土硒都”称号,兼具“松嫩平原寒地黑土核心区”、“松嫩平原富硒带核心区”、“中国特色农产品海伦大豆优势区”、“国家全域黑土地保护项目示范区”四区优势。黑土耕地465万亩,黑土层平均厚度70㎝以上,有机质高达3--5%。富含钙、铁、锌、镁等多种微量元素,均为足硒土壤,其中富硒土壤面积155万亩,占比30%。

  “海伦市,多传奇。山青青,水绿绿;黑土壤,蕴含硒。非金属,硒元素。抗癌症,增免疫;助长寿,除垃圾;保心脏,防百疾。”每隔一段时间,现场都会有几个儿童诵读以题为《富硒大米香天下》的“三字经”,稚嫩的童音,朴实贴切的语句,通俗易懂地作以富硒知识“科普”和来自黑土硒都的诚挚问候。

  海伦水稻有近百年的种植历史。特别是1982年-1984年,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市志愿在海伦传授水稻早育稀植栽培技术,为海伦的水稻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水稻已成为海伦三大种植支柱产业之ー,今年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总产40余万吨。

  稻作文化展区主要是以剪纸的形式展示海伦的水稻耕作历史,赋予了海伦富硒大米厚重的文化内涵。海伦剪纸历史悠久,享誉中外。展区内悬挂的剪纸作品带有“海伦富硒大米”的醒目字样,融合了稻穗、富硒标识等元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来自两位海伦当地的剪纸名家现场创作剪纸作品,并赠送中外来宾,增强了互动效果。

  富硒产品展示区内不仅集中展示了海伦六家富硒稻米加工企业的优质富硒大米,也同时展示了豆浆粉、蒲公英茶、笨谷矿泉水、仁东山泉水等海伦特色富硒农副产品。在富硒食品品鉴区,用海伦富锶的山泉水来现场焖制米饭、冲泡豆浆粉、蒲公英茶,供中外客商品鉴,亲身体验“好山好水好海伦”“食在健康海伦”的名不虚传。

  浓郁的稻作文化氛围,香浓的米香豆香,使海伦展区成为了整个展馆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有力呈现了海伦市作为“中国黑土硒都”筑守国家粮食安全“北回归线”的坚定信念。

海伦富硒稻米亮相国际大米节 剪纸《穿越硒都》展示水稻农耕史


   9日至10日,有着中国黑土硒都之称的海伦市将在2018中国·黑龙江首届国际大米节上展示富硒大米、黑土、剪纸等系列文化元素。

  海伦市将特装展区分为硒土资源展示区、稻作文化展示区、富硒产品展示区、富硒食品品鉴区四个部分。

 稻作文化展区的剪纸深受市民欢迎。东北网记者 王亮 摄

  硒土资源展区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70公分厚的黑土层厚度样品和一瓶瓶土壤样品,30株即将成熟的水稻连同土壤和根系“请进”展会让参观者零距离“亲密接触”。

  在稻作文化展区,剪纸作品融合稻穗、富硒标识等元素,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巨幅长卷剪纸《穿越硒都农耕史》格外显眼,呈现从牛耕到现代农机具的发展过程,21米长的剪纸作品展示海伦水稻耕作历史。

  富硒产品展示区展示六家企业优质富硒大米和豆浆粉、蒲公英茶等特色富硒农副产品。

  在富硒食品品鉴区,用海伦的山泉水来现场焖制米饭、冲泡豆浆粉、蒲公英茶,供中外客商品鉴,让中外客商体验“好山好水好海伦”“食在健康海伦”。

  据了解,海伦市黑土耕地465万亩,其中富硒土壤面积155万亩,占比30%。目前,水稻成为海伦三大种植支柱产业之ー,今年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总产40余万吨。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谈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情况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谈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情况

  又到一年秋收时。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压舱石”,我国农业发展态势如何?今年是乡村振兴开局之年,各地农村有哪些新变化?

  日前,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接受记者采访,介绍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农业对外开放等情况。

  农业基础稳固,支撑国家发展大局

  “现在我可以有把握地说,今年粮食丰收了。”

  韩长赋说,今年秋粮面积增加,长势正常,粮食产量有望继续保持在12000亿斤以上。特别是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产量基本稳定,库存充裕,粮食供给是有保障的,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韩长赋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6年达到和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这说明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已经达到这个水平。如今,我国的粮食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全国13.9亿多人,人均占有量445公斤以上。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韩长赋表示,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治国理政最大的事。国家新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近年来各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水平、装备水平、信息化水平不断进步。

  同时,通过地方政府特别是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调动亿万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

  韩长赋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农业基础的稳固给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像一艘船,农业是压舱石。有了农业的稳定发展,保证了粮食安全,我们就能应对经济上、国际上的各种风险。我们有这个信心。”他说。

  韩长赋表示,农业农村部将毫不放松抓好“三秋”生产,打好全年粮食和农业生产的收官之战,抓好秋粮后期田管、秋粮收获和秋冬种生产,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粮食收储政策,促进产销对接,稳定市场价格,防止出现“卖粮难”。

  补短板强弱项,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韩长赋说,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并写入党章,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

  “党中央已高屋建瓴地描绘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我们的责任就是实施和落实好。”韩长赋说,“农业和农村要坚持优先发展,补上这个短板,强化这个薄弱环节,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支撑更有力、更全面,会行稳致远。”

  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地正在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韩长赋梳理了今年以来我国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方面的进展和亮点: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把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发展带有地方特色的乡土产业,农村创业创新如火如荼,农业高质量发展有了新开端。

  ——一方面培育乡土人才,在全国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外来人才,如大学生、复员军人、企业家、科技人员、农民工等返乡下乡创业,全国已有700多万人投身农村新产业、发展新业态。

  ——抵制陈规陋习,如天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因为这些还是农民的烦心事。

  ——推广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农村改厕、治污水、治理垃圾三大革命全面展开,村容村貌水平得到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发挥基层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结合作用,让农民管好自己的事情,同时强化组织建设,包括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共同把农村的事情办好。

  中国将不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韩长赋说,伴随改革进程,农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中国切实履行入世承诺开放农产品市场。

  他提供了一组数据:2001年至2017年,农产品贸易总额从279亿美元增至2013.9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年增长13.4%。2017年中国农产品出口755.3亿美元,进口1258.6亿美元,贸易逆差503.3亿美元。

  “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之一。进口农产品,一方面更好地满足了中国人的餐桌消费,一方面也给其他国家的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和收入机会。”他说。

  在外商投资农业方面,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取消了多项限制性措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接下来,将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努力实现高水平开放。

  在农业对外投资合作方面,中国和所有合作伙伴本着平等、互利、共赢原则共同发展,在人才、技术、装备等方面都在合作,并帮助一些欠发达国家援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派遣农业专家、培训当地农民。

  针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这一问题,韩长赋说,中方不愿意打贸易战,但也不怕打。有挑战就有机遇,中国有改革开放40年的厚实基础,有创造力强的农民,有正确的农村政策和对路的农村工作,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一定能够从容应对。

  “只有合作才能双赢,这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结论。”他强调。

  韩长赋最后表示,农产品生产大国都想向中国出口农产品,农业落后国家、粮食安全没有解决的国家都希望得到中国在农业方面的支持,中国会积极回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是农业合作的重点,只要大家真诚、平等合作,就会互利共赢,“一带一路”也会成为农业合作之路、丰收之路。(新华社记者 董峻)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

  北京9月25日电 (记者蒋建科)记者日前从2018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上获悉: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取得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禽流感疫苗等一批突破性成果。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5%,畜禽水产供种能力不断提升。

  此次论坛由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农学会等举办,论坛发布了《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2017全球农业研究前沿分析解读》等5个专项研究报告和智库报告。

  《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12—2017)》显示:2017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带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与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报告强调,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工作要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不断提升农业农村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力争到2035年,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部分关键领域居世界领先水平,若干领域引领全球农业科技发展,全面支撑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科技现代化发展。

  《2017中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显示:2014—2016年间,我国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一,且近5年技术发展增速保持第一;同时在园艺、种植和播种技术、饲料和肥料几个领域相对技术优势排名第一。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6年间,我国农业领域基础研究受到重视,论文产量不断提高,总发文量全球排名第二;我国农业科技论文的国际影响力较高,论文总被引频次排名全球第二,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指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农业科技论文产出质量受到研究同行和高级别期刊的高度认可,高被引论文发表量和Q1期刊论文发表量均在全球排名第二;在分析化学与应用化学、农业工程以及食品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表现突出。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有16家机构进入全球前五十重要专利权人排名,其中中国科学院排名第二;中国农业科学院排名第四。

丰收节 庆丰收
丰收节 庆丰收

  9月21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舞阳街道城山村文化礼堂,300多名农民群众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喜迎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当天,村里还邀请了40多位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外国友人,与村民一起看演出、尝月饼,体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了
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了

  今年9月23日,农历秋分时节,我国将迎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一个属于亿万农民的节日,也是全国人民一同欢聚丰收,享受丰收果实的节日。

  其实,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有45名人大代表就提出设立丰收节的有关建议。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具体工作由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这个节日的设立,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由国务院批复同意的。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而贝店“一县一品”计划,也将在农民丰收节期间,走进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六大分会场之一——黑龙江绥化!通过在当地举办“开镰节”等多重活动,让贝店消费者真切体会到“黑土地”上农产品的优良品质,进而促进当地农产品在贝店平台上的销售,切实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同时,贝店作为社交电商个中代表,也将与各大电商平台一道,参与到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会场活动之中。

  这并非贝店“一县一品”计划的起点。自去年上线以来,贝店已经打造百余款地域特色农产品,售出近亿斤农产品,帮助万余户农民实现增收。

  除了在两小时销售八万斤,成果登上央视的贵州三穗金秋梨外,在不久前的湖北恩施州,贝店再次创造了农产品销售奇迹——上线三小时突破十万斤,首日售出超三十万斤,登上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人民网、央广网、中新网等各大主流媒体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7年,贝店便与此次“中国农民丰收节”另一分会场——国家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政府及当地代表农企、农产品产业研究机构正式达成了多方战略合作。这便意味着,贝店不仅要助力当地完成产品的销售任务,更从产品研发阶段便开始介入指导,根据市场需求,对农产品进行再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据悉,在农民节当日,贝店还将举办农产品爆款日活动,届时,将会有山东沾化红枣、福建平和蜜柚、陕西猕猴桃等超过150个来自全国的地域性特色农产品上架销售。贝店致力于将“农民丰收节”打造成农特产品的销售盛会,让消费者得实惠,农民增收益。

山东滨州“讨饭村”做大了扶贫“蛋糕”
山东滨州“讨饭村”做大了扶贫“蛋糕”

  初秋的一场细雨过后,晴空万里。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利国乡吴庙村养殖小区内,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面板在艳阳下熠熠闪光,棚内一头头渤海黑牛、鲁西黄牛皮毛锃亮、膘肥体壮,刚出生不久的小牛犊追逐嬉戏,向生人卖萌……

  “每跳1个数,就是一元钱!”老支书韩玉忠眼瞅着上变化的光伏发电量,眼睛笑成了一条缝,扳指一算:今年繁殖的15头小牛犊,按照现在每头8000元的市场价能收入12万元,每个入股户就能收入1万元,再加上光伏的收益分成,每户收入在15000元以上,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吴庙村位于黄河尾闾之地,土地贫瘠,丰水则涝、枯水则旱,群众看天吃饭,是出了名的“讨饭村”和“光棍村”。脱贫之路怎么走?是吴庙村的难题,也是利国乡面临的难题。利国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83户、贫困人口859人,贫困发生率8.24%,因病因残致贫和“三无户”(无资金、无技术、无劳动能力)各占“半壁江山”。

  缺资金不能干、没技术不会干、有风险不敢干。上级拨付的扶贫政策资金,如果分摊到每个贫困户和发展扶贫产业项目,只能是杯水车薪。“脱贫攻坚必须告别"撒芝麻盐""大水漫灌"等方式,摆脱以往"救济式扶贫""福利式扶贫"越扶越贫的怪圈。”利国乡党委书记郭昕坦言,“要想让这"一杯羹"变成"大蛋糕"。”

  利国乡地处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腹地,年平均日照时数2630小时,无霜期为205天,太阳能资源丰富;同时,盐碱滩涂多,适合发展畜牧养殖业。最后,利国乡瞄准了光伏发电,探索走出了一条“阳养结合、光畜互补”的脱贫攻坚之路。

  利国乡统筹产业扶贫资金,激活社会企业资本,盘活村集体资产方式,变“撒芝麻盐”为“三资握拳”,整合资金2020万元,利用吴庙村养殖小区53个养殖棚顶空间,用光伏板做棚顶,建成了2.5兆瓦光伏扶贫项目。

  说起“阳养结合”,吴庙村养羊户张现公来了劲头:“以前,守着盐碱滩涂,过着一说花钱就发愁的穷日子;现在,每年养殖三批羊,一批平均400只,育肥后每只收入100元,一年下来就有十二三万的收入。”张现公脸上挂满甜蜜:“多亏了党的扶贫好政策!”

  “现在,养殖小区的光伏功率达到2.5兆瓦,全年发电量达到350万度,平均每天发电1万多度。”韩玉忠介绍,“为提升运维质量和效率,我们安装了35台光伏板智能清扫机器人,节省了人工清洗费用,提高发电量10%左右。”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破解村集体“空壳”难题,是精准扶贫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抓党建促脱贫的题中之意。吴庙村的“上光下养”扶贫项目,不仅确保了全乡483户贫困户年均收益3000余元,而且28个村集体收入全部达5万元以上。(李向中、李秉桦)

让农民参与,让农民满意
让农民参与,让农民满意

  宋晓东

  9月23日,农历秋分,我国亿万农民将迎来第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不仅是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好日子,也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最生动的体现。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蜕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发展更是取得历史性成就:连年丰收,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连续5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农民富裕,脱贫攻坚甩穷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3000元;古老农村换新装,美丽乡村、绿色发展、“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建设,一项项农村改革带动美丽蜕变……

  “丰收”对亿万农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粮满仓,更是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稳定的新时代新农村幸福生活的象征。

  办好 “中国农民丰收节”,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要生动表现农民的幸福生活,要让全社会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农民的节日。丰收节是中国农民的节日,农民广泛参与是关键。要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支持鼓励农民自发开展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关的庆祝活动,实现农民的节日农民乐。

  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少农民离开农村走向城镇,更有不少年轻一代从未接触过农业,少了对农业的感情。借着“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东风,要让农民真切地感受到劳作和创造的自豪,感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瞩目,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农业,了解农民,培育“三农”情感,尊重农业生产,唤醒深藏在人们心底对田园故土的那份向往和乡愁。

  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要充分体现“三农”改革发展的成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对丰收的礼赞。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中国农民丰收节”提供了一个平台,是向全世界展现我国“三农”改革发展成果最好的窗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通过持续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这是我国农业的基本面,是我国粮食生产的能力水平,是对农民丰收的自信来源。即便个别年份,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自然灾害、粮食歉收,但通过“中国农民丰收节”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也能提振农民丰收信心,为农民增收搭建平台。

  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更要描绘好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农民丰收是乡村振兴的希望,乡村振兴又为农民丰收厚植沃土。“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用最喜庆的方式勾勒出中国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描摹出乡村振兴最美好的愿景。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在今年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有助于凝聚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丰收的喜悦最能激荡对农业的热情。“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不仅表明了国家对“农”的关怀、尊重和敬意,更能唤醒人们对被城市化进程遮蔽的农业发展和农村生活的热情,唤醒每个人对农民和生活本源的关心;能够吸引更多社会群体投身农业,成为新农人,激发出全社会兴农、助农、爱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乡村振兴集聚人才、集聚力量,同时增强亿万农民振兴乡村的热情和信心。

  作为农民的节日,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一定要体现农民的愿望,尊重农村的实际。办好节日,必须要抛去浮华的外衣,回归农之本色。“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全国的节日,也要有地方的色彩,各地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农时农事,弘扬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天南地北、百花绽放。

  值得提醒的是,“中国农民丰收节”一定要节俭朴素办节。“粒粒皆辛苦”是千百年来农事沧桑对中国人的教育。在这个喜庆丰收的日子里,我们的节日更要避免形式主义、警惕铺张浪费,用最接地气、农民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庆祝丰收,绝不能把节日办成花架子,增加基层和农民的负担。

  古老又年轻的中国,丰收依然有赖于农民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在这个属于农民的崭新节日里,我们期待看到他们绽放灿烂的笑容。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亿万农民的期许,更凝聚着全社会的期待。只有把“中国农民丰收节”办成最有特色、最有人气、最有味道、最有影响的农民节日,才能更好地彰显“三农”工作地位,提升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光荣感,让全社会都共享丰收的喜悦。

“保险+期货”开创“三农”风控时代
“保险+期货”开创“三农”风控时代

  近年来,我国传统农业补贴渐近“天花板”,实施了棉花、大豆、玉米等重要农产品“价补分离”市场化改革。《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黑龙江、辽宁、河南等地调研发现,为规避市场化改革后日益凸显的市场风险,保障农民种植收入,“第三方专业金融服务”正积极介入上述三个市场化改革品种,运用市场手段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收入保险、场外期权、订单农业等“三农”服务。

  “保险+期货”不但为我国农业支持政策从“黄箱”向“绿箱”转变提供了新路径,而且发挥了保障农民种植收益“稳定器”作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2017年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在新疆、广西、黑龙江等11个省份,开展了56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累计理赔额度超过4700万元。

  受访专家建议,在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作为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农业发展的有益尝试,可稳步扩大和推广“保险+期货”试点。

  传统补贴渐近“天花板”

  2014年,我国取消棉花、大豆的临时收储政策,实施“价补分离”目标价格补贴改革;2016年,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2017年起,大豆目标价格补贴又调整为大豆生产者补贴。在我国黄箱政策临近“天花板”的背景下,这一系列改革旨在减少政府干预,推动由市场形成价格。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高级经济师张秀青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WTO《农业协定》把各国对农业生产者的支持政策,分为黄箱政策、绿箱政策和蓝箱政策。价格支持以及与生产挂钩的直接支付都属黄箱政策。我国承诺的黄箱补贴上限为8.5%,即对特定农产品,黄箱补贴不能超过该农产品产值的8.5%。目前,我国部分农产品补贴已经接近黄箱政策上限。

  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及衍生品研究所鲍丹等认为,国外农业补贴政策正在向农业保险、农产品期权等更加市场化的方向转变,突出表现为金融市场在农业补贴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张秀青说,农业保险属于绿箱政策。目前,美国、欧盟国家、巴西等的国内农业支持政策注重发挥农业保险和期货市场的作用。以美国棉花为例,美国在2014年新的农业法案中取消了对棉花的全部商品补贴,设立棉花叠加收入保险计划,将棉花生产保障覆盖水平提高到90%,政府提供80%保费补贴。在郑州商品交易所高级分析师张闻民看来,农产品价格保险是先进农业的代表。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黄箱”补贴增长较快,引发了较多问题。比如,随着国内主要粮食品种收储量增加,价格支持补贴给国家财政带来较大压力。而且,由于粮食顺价销售难,存在粮食陈化等问题。

  开启“绿箱”支农新思路

  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绿箱政策,如大力推进“保险+期货”试点。试点包括棉花、大豆、玉米、白糖等品种的价格保险、收入保险,为我国探索农业收入保险提供了新思路。“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已连续三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所谓“保险+期货”,是农民通过从保险公司购买以期货价格为标的的农产品价格保险或者收入保险产品,将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再购买期货公司风险子公司的场外期权,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再在期货市场进行对冲,将风险转移给期货市场,期货市场相当于为保险公司提供了“再保险”。“通过保险和期货的合作,期货市场的价格风险管理服务功能下沉到了农业生产一线”,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北京分公司客户营业部王振说。

  “没有这个保险我们不敢种大豆。”辽宁省庄河市仙人洞镇仙人洞村村民于龙德不断重复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大豆种植程序繁琐,种植一年如果价格跌了,就全白忙活了。

  庄河市人均纯收入不足1万元的55个低收入村,2017年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支持下,都参加了建信期货、鲁证期货与人保财险联合开展的大豆价格保险和玉米收入保险两个创新试点项目。

  “你种地,我托底。”人保财险庄河支公司副总经理孔庆林说,这两个项目到期理赔金额超521万元,惠及农户超3.35万户。

  这种模式也被市场人士称为服务“三农”的新形式。专家指出,无论价格保险、收入保险,还是场内、场外期权,均不影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对保费、权利金进行补贴将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业补贴的效率,且属于“绿箱”政策。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2017年,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开展的56个“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共涉及玉米现货量67.83万吨,大豆现货量11.40万吨,棉花现货量1.22万吨,白糖现货量4.5万吨,服务百余个合作社和近10万农户。

  华信期货大连营业部副总经理陈杨说,“保险+期货”项目开办以来,有效发挥了转移价格风险、稳定生产者基本收益的作用。除此之外,农户的参保意识逐步提高,期货公司与保险公司的业务模式和产品创新也得到提升。

  价格风控保收益

  随着国家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实施,粮价从“政策市”迈向“市场市”,农民对市场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对普通农户收入水平和种粮积极性影响较大。

  如何在现有成熟的农业种植补贴、政策性农业灾害保险等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对农民面临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卖粮难等风险进行保险,全面保障农民种植收入,是新形势下需要面对的新挑战。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为此,大商所结合近年来服务“三农”的创新与实践经验,为农民升级金融服务推出“农民收入保障计划”试点。

  大商所总经理王凤海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农民收入保障计划”试点涵盖“保险+期货”、场外期权、基差贸易等多种形式,由期货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多类型金融机构共同参与。试点品种包括玉米、大豆和鸡蛋三个品种。

  其中,试点包括三种主试点模式:一是大豆、玉米品种的“保险+期货”价格险;二是大豆、玉米品种的“保险+期货”收入险;三是大豆、玉米和鸡蛋品种开展场外期权。

  此外,鼓励在大豆、玉米品种涉及的主试点模式中附加基差收购。“基差贸易本质是把期货套期保值的功能融入产业链中。”专家指出,这有助于提高农户经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了解到,从目前试点推进情况看,多个试点项目预计获得地方政府支持;多个项目将引入大型龙头企业,附加基差贸易模式,开展“订单农业”;部分项目将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为农户提供信贷支持,一些地区还计划引入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探索“政策性担保+保险+期货”模式。

  稳步扩大试点

  近年来,“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得到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种粮农民、相关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受访专家建议,在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作为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农业发展的有益尝试,应稳步扩大和推广“保险+期货”试点。

  首先,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具有规模大的特点,交易所对试点项目的补贴不具备可持续性。目前,“保险+期货”试点中已有部分地方政府率先尝试财政补贴。

  “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过十年发展,中央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理念和模式已经日趋成熟。”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周军说,可沿用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路径,中央财政补贴保险公司,确定保险产品标的价格以期货市场价格为参考标准后,推动保险公司与金融机构之间通过期货市场分散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

  南华期货副总经理唐启军建议,可以考虑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比较高的东北粮食主产区,对玉米、大豆等市场化程度较好的品种率先开展支持。

  其次,进一步推广基差贸易。一方面,基差贸易帮助农民提前确定售粮渠道,赋予农民更加主动的价格选择权,有效地保护农民利益;另一方面,基差贸易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融入现货贸易体系,为监管和调控部门及时掌握市场动态、调控市场走向提供有力工具和抓手。

  专家认为,基差贸易的推广和普及有个过程,需要率先推动拥有完整农业产业链条,在粮食生产、购销、存储以及农产品期货等方面均具备较强实力的大型企业参与试点,发挥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

  再次,丰富期货交易工具,加快推出农产品场内期权。一方面,场内期权的推出可有效降低“保险+期货”的保费成本,尽快上市玉米、大豆等农产品期权,将有助于试点向更大范围推广;另一方面,应尽快推出生猪等农产品期货新品种,完善产业链品种体系,为农业价格保险提供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和渠道,提高服务“三农”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加强农民风险管理教育。国信期货郑州营业部副总经理刘俊杰说,由于期货市场专业性较强,可考虑依托地方政府、交易所、期货公司、保险公司与农业龙头企业等基层网点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普及性宣传,发挥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提高农民运用现代金融工具进行农业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同时,“进一步加大‘保险+期货’模式的宣导工作,增加农民风险管理的意识以及金融保险知识。”(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孙清清 白涌泉 刘开雄)

关于法讯参考

©2005-2018 法讯参考版权所有 电脑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681567

媒体合作:010-53398173

广告合作:010-53398607

服务邮箱:fxckzx@163.com

京ICP备17018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