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化非遗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推动乡村振兴

  近日,省文化厅、省扶贫办共同出台了《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以下简称“工程”),以山东省“4个2”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动力,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积极推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致富渠道、乡村亮点,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工程将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尊重非遗所在地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依靠自身努力,结合非遗资源特色和优势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方案》明确,要加强对贫困地区非遗调查,摸清资源底数。在调查的基础上,对项目及传承人进行文字、图片、影像记录,征集并妥善保管相关珍贵实物和资料,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并结合每个项目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制定保护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基础,建立山东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鼓励和引导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高校,以面广量大、从业人员较多、有助于带动就业增收、培育品牌的传统工艺项目为重点,面向山东省贫困地区开展定向培训,将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非遗传承人群作为重点推荐研培学员,为贫困地区有意愿、有一定基础的非遗传承人群提供免费研修研习培训。

  《方案》指出,将贫困地区的传统工艺产品与当代设计相结合,形成更好满足社会需求、具有更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鼓励在贫困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工艺大赛、技能大赛,发现、扶持一批传统工艺创意人才,推出一批能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美观实用的传统工艺精品。在贫困地区培育形成一批带动强、辐射面广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并引进有阵地、渠道和平台的知名电商企业和相关文化企业,形成产品聚合。

  同时,对在贫困地区设立的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大支持和倾斜力度,支持开展相关调查研究、规划编制、传习设施修缮、普及教育、宣传展示、推广交流等。对非遗项目集中的贫困地区乡镇、街道和村落(社区)实施整体性保护,保护非遗相关的文化空间和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传统工艺原材料保护,推动稀缺性原材料的替代原料开发。

  此外,山东省将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培育和命名一批木雕、木版年画、剪纸、草柳编、刺绣等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示范乡镇(街道)。2018年至2020年,以山东省“4个2”深度贫困地区涉及到的200个重点扶持乡镇(街道)为重点,兼顾其他乡镇(街道),每年评选20个“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示范乡镇(街道)。

新农业助力扶贫攻坚战 践行乡村振兴方略
新农业助力扶贫攻坚战 践行乡村振兴方略

  “新农业助力扶贫攻坚战”重庆论坛于 2018年6月16日在重庆圆满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投资协会民营投资专业委员会主办,东经北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商普惠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中国投资协会民营投资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斌,全国生态建设委员会高级顾问牧歌,新华社半月谈总编助理王宇飞,根源链联合创始人徐立春以及重庆市江津区农业部门等相关领导、专家出席了论坛;慧赐农业、中商普惠等多家农业企业负责人参加了论坛;中国投资协会民营投资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陈红亮致开幕词。

  此次论坛的目的在于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创新、农业金融创新、做大做强的同时,更好地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为我国的扶贫工作贡献更多的力量。

  论坛上相关专家与当地企业代表就如何让重庆江津地区的富硒农产品做出品牌、提升价值、走向全国、造福当地农户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领导、专家均认为受规模化限制,精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科教农业、养生农业是大多贫困地区农业创新的必由之路;农业多元化发展、单体农业重复创造价值,才能够真正实现贫困地区的就地扶贫、持续扶贫。

  东经北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代表表示,农业的根本在于满足消费者食用的基本需求,从这个角度讲,最大限度的提升农业产值,最根本的途径在于充分挖掘其独有的地理位置所赋予的口感、功能,其原生态产地面积的局限所带来的稀缺性,并强化且保护好其独特性和稀缺性所形成的品牌。

  根源链联合创始人徐立春则从追根溯源的角度分享了如何利用区块链记录信息不可篡改的属性,解决农产品的消费信任问题,可以轻松识别优质农产品,从而实现其价值的提升。

  会议最后阶段,在主办方中国投资协会民营投资专业委员会的倡导下,由东经北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慧赐农业等六家当地农业企业共同发起了“东经北纬·农业扶贫联盟”,并发表宣言称:共同致力于农业产业的同时,引导、开发、联合当地农民,与其一起携手创造价值,服务社会,脱贫致富,改变未来。(新华社半月谈记者 王宇飞)

企业赚,农民亏 土地流转咋定农民收益“价”?
企业赚,农民亏 土地流转咋定农民收益“价”?

  随着高附加值农业成为广大乡村谋求振兴的重要选择,部分地区农村耕地等资源的利润收益水平显著提高。但无论流转的土地种上了什么高价作物,土地流转价格依然参照普通水稻种植定价,导致部分农民因感觉未能获得合理收入而与流转方产生纠纷,影响土地流转稳定性和农业产业规模化健康发展。

  种的是高价蔬菜,定的是稻谷租金。农地流转定价“倒挂”难题如何破解,如何兼顾资源效益优化与农民收益最大化?

  流转纠纷何来?

  “去年村民嫌流转费低而公司利润高,就把路给挖坏了。后来公司承诺租金每年涨50元,事情才得以解决,但他们还是担心土地流转不稳定。”江西西部山区县一家生态种养公司负责人向半月谈记者抱怨,近两年,公司流转土地利润上来了,但是土地流转纠纷也出现了。

  原来,这家公司在当地经营着近1.2万亩农田。其中,有机水稻和绿色优质再生稻各4000亩左右,其余为常规稻和蔬菜,稻田中还饲养了6万羽生态土鸭和3000多只土鸡。去年土地亩均利润达2000多元,是一般种粮大户的6倍多。但公司给予农民的土地流转费却与普通种粮大户相差无几,每亩仅有400元左右,纠纷由此产生。

  这家生态公司种养遇到的困扰,在其他地区和其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也不同程度存在。“目前,土地流转年限能达到5年就很好了,有的甚至只能一年一签。”江西金溪县农村产权综合交易中心负责人詹亮明告诉半月谈记者,以往村民流转土地不大关注流转后用途,随着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提速,村民对土地收益和流转价格的敏感性明显提升,许多人因怕“吃亏”而不愿长期流转。

  在江西宜丰县稻香南垣生态种植合作社,约1200亩生态水稻加上延伸产业链开发的有机食品,年综合产值达到四五百万元,每亩地的产值达到4000元左右。合作社负责人姚慧峰说,为了稳定经营,今年推出了社员可以入股公司经营的措施,让他们在土地流转费以外,还能从经营收益中获利。

  三大困局待解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造成农村资源流转难以合理定价,以及农民难以在资源增值中获得利益最大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农村资源定价机制仍不完善,没有细分的定价服务;资源流转“卖方”和“买方”间存在信息差。“供需市场信息不匹配,地区间的价格存在差异;定价参照的标杆范围小,多数仍以传统的粮食生产经营进行定价,对土地进行不同经营的未来增值情况也缺乏评估服务。”詹亮明解释说。同时,多数土地流转仍是私下进行,协议合同不规范,农户对流转方未来的经营方向并不了解,缺乏资源流转价格动态调整协议。

  二是大部分农村资源流转仍处于“买方市场”状态;农民对土地价值缺乏认识,无法掌握定价权。“农村在外面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年轻人基本不愿种田,土地不少是按整个村小组的规模流转的,而且公司专挑好田流转。”宜丰县九源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燕飞说。

  与此同时,目前农民对土地、山林等自然资源发展新型农业的价值潜力认识不足,加上自身往往无力开发,也使得资源流转定价受制于公司。

  三是部分地区资源本身经营基础条件差,农民缺乏根据市场经营需求提升资源价值的意识和议价能力。“以耕地为例,土地的集中连片程度和基础设施水平,都直接影响价格的制定。”金溪县陆坊乡青田村村主任戴仕增说。

  新模式在路上

  基层农业部门干部及相关专家表示,实现农村农民生产资源合理定价和合理收益,需要进一步完善资源定价服务,引导农民面向市场抱团发展,同时鼓励经营者创新带动农民共同获益的发展模式。

  完善定价服务,提升农村资源合理定价水平。江西南昌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等统一纳入交易范围,通过供需信息发布、组织竞拍活动、规范流转行为,农村资源使用和定价进一步透明,保障了资源流转双方利益。

  当前,江西建立了11个市级、100个县级和1453个村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一些基层农业部门工作人员认为,目前仍需继续细分和完善土地流转价格和增值收益分配咨询服务,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建立对土地流转后的具体用途的动态监控机制。

  面向市场需求,引导村民整合资源抱团发展。2016年,青田村通过成立股份制的土地经济合作社,集中改造1000多亩农田的生产条件,统一经营或向外招商,发展有机蔬菜、有机水稻、烟叶等产业,议价能力显著提升。

  江西铜鼓县排埠镇永丰村一方面整合村集体建设用地、耕地、林地等资源及政府帮扶农业农村的发展资金,另一方面广泛吸收村民和社会资本参与开发,既提升了乡村资源对资本的吸引力,也让村民定价议价有了“底气”。

  打造利益共同体,鼓励探索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多位专家建议,在目前乡村资源定价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还可鼓励企业在直接支付流转费用以外探索更多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方式,规避资源定价问题对经营的影响。

  “比如‘公司+合作社+基地+股份农户’,农户可以将流转费作为股金入股公司经营、参与分红,到期后本金返还;还享有优先返包合作社土地经营管理,获取工资收入和奖励性收入的权利。”江西万载县恒晖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高集云表示,多元收入构成有助于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半月谈记者 秦宏)

致富不忘学法用法 脱贫由衷歌颂党恩

  本网讯(通讯员  吴天华  骆效朋)6月7日晚,仲夏之夜,湖北省红安县高桥镇高楼村村民委员会百姓大舞台广场上彩旗烈烈,音乐声声,处处充满着欢乐祥和的气氛。19时40分,高桥镇党委政府和高楼村村民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红安县高桥镇高楼村精准扶贫暨七五普法宣传工作”文艺演出晚会举行。
  高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红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春芳,党委委员吴茂新,党委委员张志刚,党委委员副镇长胡征发等一行领导与来自该村各小组及从四邻八乡闻讯而来看“热闹”的乡亲们一起观看了整台晚会。
  近年来,高楼村村“两委”一班人,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奋力拼搏,克难攻坚,全面推进精准扶贫领域的各项工作,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指标位居全镇之首。村民安居乐业,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不忘学法用法,人人遵纪守法,全村无一刑事案件,无一民转刑案件,无一越级上访事件。
  观看晚会的群众多,又集中,高桥司法所工作人员“见缝插针”,现场发放普法宣传资料100余份,受到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晚会上,担任原高楼村党支部书记20余年的吴茂斋同志深有感触,他见证了高楼村发展的兴衰,共产党才是咱百姓的贴心人。贫困户余继权现身说法,通过几年的帮扶,现在他家五口人年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已欣然申请脱贫……“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高楼村党支部书记吴胜祥表示,今后要再鼓干劲,在树雄心,带领好一般人,为建设平安,法治,富裕,文明的新高楼而努力奋斗。
  整台晚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舞,戏曲,湖北大鼓,表演唱……老百姓喜闻乐见,寓教于乐,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把党的方针,政策,法律带到了山水间,村庄里……

奇葩村规民约!“小规矩”须防踩上法律红线
奇葩村规民约!“小规矩”须防踩上法律红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

  村规民约是乡村治理的治村宝典,是介于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软法”。这种土生土长的道德规范,凝聚着村民的共同价值观,更容易规范村民行为。但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村规民约在制定和实施中尚存在诸多问题。

  一些村规民约的内容明显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与上级政策规定相违背。部分村居通常根据“常理”和多年来约定俗成的传统做法,制定了“私法家规”。如有的村规民约规定,“姑娘招婿上门需经村委会集体讨论决定”,户口仍未迁出的外嫁女、退伍安置士兵等群体,不再享受村内任何待遇;有些村规民约规定“牲畜吃庄稼打死不赔”,“发生盗窃等案件不能私自报公安机关”。

  村规民约还普遍存在有奖无惩、有惩无奖、无奖无惩现象:健康查体无故不到的,一次罚款50元;不参加义务打更,每晚罚款20元;与人争吵罚款50元……笔者调查发现,这些村规民约只经过村两委会议讨论通过,很多村民还不知道本村有村规民约或者是不清楚具体内容。

  在执行上,则存在操作性不强、发挥作用不够明显的问题。部分村规民约制定时,简单套用乡镇或者街道制定的统一格式范本,或者从别的村抄袭而来,而且语言陈述空洞,缺乏具体的举措。部分村的村规民约虽然张贴上墙,对村民的约束力较弱,且对村民有利的规定易于执行,选择性执行让村规民约走向了摆设。

  健全乡村治理体制,需要规范村规民约。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村规民约特色。要有针对性地制订(修订)村规民约,做到一村一规,让村规民约接地气、有生机、易落实。村规民约不要求内容有多全、文字有多美,而在于切合本村实际,切忌照搬照抄,避免贪大求全。要做到内容具体、措施量化、文字简洁、便于遵守执行。

  严把制订(修订)程序,抓好清理规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村规民约的制定必须让村民参与全过程,根据多数村民的意见拟出村规民约的初稿。乡镇街道从法律和政策角度对村规民约草案做好审核把关。经合法程序表决通过后,村委会要正式向乡镇街道送交备案文书,向村民公布村规民约。

  德法并济,增强村规民约执行力。采取召开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宣讲、发放明白纸、公示栏公示等简便易行的方式,让群众把遵守村规民约当成一种行动自觉。对违反村规民约的村民,可采取口头教育、公示栏通报等形式予以批评教育或适当处罚。同时,要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和村监委会监督执行的作用,村干部和党员要发挥遵守村规民约的模范带头作用。(张英俊 王辉 作者单位系中共东营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

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担当现代农业主力,一年培训百万新型农民

  西瓜熟了,河南省夏邑县北岭镇朱厂村的瓜农又迎来一个丰收年。走进村里,一座座大棚鳞次栉比,远远望去,像一层层翻滚的白色海浪。在大棚里拨开绿油油的西瓜藤,就能看到圆滚滚的西瓜。

  夏邑是西瓜之乡,今年全县西瓜种植面积14多万亩。村民武凯承包了30亩地,管理60个西瓜大棚,都是新品种。武凯说,作为种瓜“新把式”,刚开始种的时候,浇几茬水,施多少肥,容易得哪种病虫害,都不太懂,积蓄投进去了,担心赔,心里没有底。

  改种新品种并非易事。夏邑县委书记梁万涛说,现在居民对“米袋子”“菜篮子”要求更高了,县里要紧紧跟上市场变化,鼓励农民发展优质农产品。除了大田作物外,夏邑重点发展西瓜、食用菌、反季蔬菜等产业。老传统遇到新产业,不少农民出现“不敢种”“不愿种”的心理。

  梁万涛说,农民的顾虑源自缺乏技术和管理知识。县里发挥农广校的作用,组织60多名老师送技术下乡,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让农民学中干、干中学。只要有意愿、有产业的农民都可登记报名。截至目前,已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以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以上,涌现出了不少“种粮大户”“西瓜能手”。

  经过培训,武凯的担忧消失了,他的手机会定期收到县农广校的培训短信通知。夏邑县为瓜农量身打造培训课程,农广校老师把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当授课内容,瓜农上课积极性很高。“幸好老师讲过蔓枯病的初期症状,我及时发现,避免了损失。”武凯说,他种的“早佳84—24”西瓜品质好,行情一直不错,一亩地能赚1万多元,实现增产又增收。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种植结构调整,种植技术更新换代,对农民的要求更高。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介绍,由于城市对乡村的人才虹吸效应,乡村振兴“缺人”现象尚未根本扭转,务农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基本现状还未根本改善,农民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1.8%。农村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还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要求。

  张桃林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破解乡村人才缺失难题的重要举措。通过学员遴选、资格认定、教育培训和政策扶持,逐渐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和会经营的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规模超过1500万人。

  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涌现在广袤田野中。2018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补助资金20亿元,根据乡村振兴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分层分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

  缺什么教什么,在产业链上培养实用人才

  新型职业农民重在培育。作为主阵地,各级农广校针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为他们全方位培训,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

  正是大热天,朱厂村的瓜农们准时到村委会二楼的教室里听课,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农民听得津津有味。夏邑县农广校老师司冬梅说:“利用下午1点到4点半这段空闲时间,组织瓜农集中培训。”

  司冬梅说,农民们都是带着问题来学。批发商对西瓜品质要求很高,传统种植方式难以适应,县农广校开设了质量安全课程,专门教授如何节肥节药,大家热情特别高。

  新型职业农民从事的产业不同,需求各异,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培训?“把课堂和产业紧密结合,农民种什么,老师教什么。县农广校进专业村、开专业班、培养专业农民,精准对接农民需求。”梁万涛说,夏邑县把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相结合,随着农民素质提升,进一步促进县里农业产业壮大。全县3万多人从事食用菌产业,产值达12亿多元,发展反季节蔬菜、西瓜、大白菜等经济作物30多万亩。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党委书记杭大鹏说,农广校坚持送教下乡,把教学班开在田间地头,在农业产业链上开展人才培育,实现教育培训与农业生产周期同步,实践实训与农业生产环节融合。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河北省平泉市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当地培育食用菌、设施农业和林果三大特色产业。平泉市农牧局局长秦凤彬说,发展新产业,需要推广新品种,采用新技术,农民会面临不少新问题,培训不应该还是“老一套”,应该与时俱进。

  秦凤彬说,提高师资质量,一方面要增强内力,提升农广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广借外力,对接科研院校、龙头企业等。平泉市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以农广校为主体,以农、林、菌技术推广中心为骨干的师资队伍。

  湖南省充分利用互联网,推广湘农科教云平台,将农业专家、基层农技人员汇集到线上,农民可随时随地在线咨询。省农委科教处处长蔡小汉介绍,系统可根据农民需求,精准挑选靠近当地、与产业相匹配的专家,及时指导,省时省力,深受农民欢迎。

  目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入库教师6.4万人,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占95%以上。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冯志勇说,农广校要多方争取支持和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大体系、大格局。

  扶持政策倾斜,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据农业农村部统计,超过80%的新农人的创业项目集中在特色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和乡村旅游等农村产业融合类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在新领域大显身手的同时,也遇到了新挑战。

  陕西省凤翔县槐北村的张凌云是省里评定的高级职业农民,2011年她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开办仔猪繁育场,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技术。张凌云说,因为养殖技术不到位,创业之初大量仔猪死亡,第一年就损失了20多万元。

  接着张凌云又遇到了经营管理上的难题——规模化养殖带来了畜禽粪便污染。她本意是带领乡亲们致富,却因环境问题引发大家不满,她心里很着急。“在一筹莫展之时,我参加了县里开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把烦恼反映给了老师,经过培训,我了解到生态循环是现代养殖的必然趋势。”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张凌云的养殖合作社升级为农业公司,她按照生态养殖的理念,建设了良种母猪繁育场、设施蔬菜基地、生物有机肥加工厂等,变粪为宝,让公司有了新的盈利点。“农广校不仅提供培训,更提供全程指导和服务,我可以实时通过微信群向老师请教问题,结识了一批专家和同行。”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常务副校长向朝阳说,应分层分类开展教育培训,不仅仅是办培训班、请专家办讲座,还应建立长期跟踪机制,并针对用地、资金、技术等难题,为他们提供更多帮衬,真正解决农民实际问题。

  河南省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套餐”。河南省农业厅厅长宋虎振介绍,针对资金难,河南设立100亿元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资金、60亿元创业担保贷款,支持保险机构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优质保险服务,降低农民经营风险。

  不少地方探索增强农民的职业属性。上海市金山区对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实施社保缴费补贴激励,个人缴费部分的80%由财政补贴,每月人均补贴1000元左右。苏州市与农业院校联合办学,选择符合条件的农民,开展学历化、职业化的“订单式”培养。

  张桃林说,引导土地流转、产业扶持、金融保险、人才激励、社会保障等扶持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扶上马再送一程,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农业农村部:今年夏粮有望获得丰收

  北京6月6日电 (王子侯)记者从农业农村部网站获悉,截至6月6日,夏粮收获近五成。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情况和专家实地调查分析,今年夏粮仍是一个丰收年。夏粮的主体是小麦,夏粮丰收为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奠定了基础。

  今年夏粮获得好收成,得益于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也得益于各地各级农业部门坚决贯彻中央部署,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努力稳定和优化粮食生产。一方面,政策引导作用明显。尽管今年国家调低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0.03元,但托底作用明显,小麦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农民种麦收入预期稳定。另一方面,科技支撑作用加强。小麦是三大粮食中技术集成度最高、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作物,特别是黄淮海地区形成了一套以机械作业为载体的农机农艺融合、绿色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提高了小麦生产科技水平。此外,主产区反映,今年小麦生育期内光温水匹配总体较好,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今年夏粮生产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生态种植加快。华北和新疆塔里木河地下水超采区调减小麦面积200多万亩。西南西北调减条锈病菌源区小麦70多万亩。二是优质比例提升。市场紧缺的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占30%,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三是节本增效显著。集成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绿色技术模式,促进节本增效。节水小麦品种面积达到20%,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其中,河北节水小麦品种占比超过50%。

  当前,已进入“三夏”大忙时节。农业农村部将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定稳定优化粮食生产目标不动摇,加强指导服务,落实关键技术,努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精心组织跨区机收,搞好机具调度,提高机收效率,实现颗粒归仓。二是切实抓好夏种夏管,加快播种进度,扩大适播面积,提高播种质量。特别是指导黄淮海地区调减部分低产夏玉米,扩种夏大豆。三是全力抓好防灾减灾,发布预警信息,推进科学抗灾,确保安全度汛和农业生产安全。当前突出抓好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抗旱工作。

绘制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绘制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初夏时节,金麦浪涌,果蔬飘香,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号角在齐鲁大地吹响。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山东立足本省优势,在更高标准、更高层次上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农业大省再领乡村振兴新答卷

  在山东寿光市,一群把大棚蔬菜种植称作“玩棚”的年轻人,引用第7代大棚技术,光照、温湿度、水肥浇灌等指标监控和操作全在手机上完成。

  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说,近年来,既时尚又高效的技术已被“棚二代”玩得得心应手。“不仅成本节省了20%左右,产量还增加了15%。”

  寿光是蔬菜之乡,20世纪90年代这里以冬暖式大棚种植技术,一举扭转北方城市冬季缺少新鲜蔬菜的局面,现在又以不断革新的技术继续引领蔬菜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创造了农村改革发展的诸多经验,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山东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出口总额等8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如今,山东省以占全国6%的耕地和1%的淡水资源,贡献了8%的粮食产量、9%的肉类产量、12%的水果产量、13%的蔬菜产量,农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4%。

  40年辛勤耕耘,山东具备了乡村振兴的丰厚底蕴。山东省提出,咬定“走在前列”目标定位不动摇不放松,以实际行动打造齐鲁样板,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山东篇章。

  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梁文跃说,山东以只争朝夕和“功成不必在我”的使命担当,确保干出成效、创出经验,为全国乡村振兴作出山东贡献。

  “齐鲁风情画”映衬全国“富春山居图”

  山东有海,且海域、陆域面积相当。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山东坚持海陆统筹,针对沿海、平原、山丘区、滩区、湖区的不同面貌,探索乡村振兴的适宜性路径。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山东打通制约乡村振兴资源要素瓶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人”“地”“钱”等要素保障,为乡村发展汇聚新动能。

  行走在齐鲁大地,成片耕地被流转发展现代化农业,物联网技术、智能化控制等技术深刻改变着传统种植模式;随着全潜式大型网箱“深蓝1号”等高端装备运用,海上粮仓也不断向深远海延伸。

  新泰市石莱镇岭地多土层薄,当地农民说“一锄头下去能砸出火星子”。通过引入工商资本,这里2万多亩地流转种植茶叶。昔日留守老人不仅能获得租金,还成为茶园工人,以前一亩地年毛收入只有800元左右,现在一个人工资收入就上万元。

  荣成市人和镇朱口村曾是山东一个普通渔村,如今这里正从“向海要饭”转向海产品深加工,裙带菜养殖及精制加工份额名列全省前茅。朱口集团党委书记陈义说,裙带菜加工创造了上千个就业岗位,全村人享受到“新六产”带来的增值收益。

  既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也有能人带动和高端技术引进,一批特色产业村和专业村在齐鲁大地不断涌现。

  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能实现叫卖全国。在博兴县锦秋街道办事处湾头村,心灵手巧的农民将草柳编织成样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收纳筐等,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各地。全村1700多农户中超过一半开了网店,草柳编一年收入超过3亿元。

  从泰山之巅到黄渤海之滨,从田间劳作到耕海牧渔,从单一的种养业到一二三产融合,齐鲁乡村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正在描绘一幅全国“富春山居图”中的“齐鲁风情画”。

  “三生三美”初显乡村新图景

  山东日前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打造生产、生态、生活统筹一体布局,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三生三美”的山东乡村新图景。

  垃圾成堆、蚊蝇乱飞、缺暖少气……农村的“老大难”在山东正日渐消失。山东今年在全省实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垃圾污水治理、改厕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着力补齐短板,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山东村庄正改换新颜。

  在潍坊市坊子区玉泉洼村,村民生产和生活功能分区,规划建设有果蔬种植区、观景垂钓区、农耕文化园和游客餐饮中心等。村党支部书记刘向东说,过去村庄建设比较杂乱,现在有了产业规划和建设规划,村民增收变得更加容易,生活也更加舒适。

  狮子刘村过去是滨州一个普通乡村,如今这里鲁西北特色民居风格明显,环境干净整洁,农家乐宾客盈门。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乡村风情融汇,既丰富了城市群众休闲生活,也鼓了本村农民口袋。

  乡村振兴需要塑形,更要铸魂。在山东各地,一批田间小调、乡村曲艺和现代文艺节目被请上乡村大戏台,农家书屋摆放科技、历史等书籍,群众不出村就能享受“精神大餐”。

  根据规划,到2022年山东全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将取得重要突破,到2030年山东特色美丽乡村整体塑形,到2035年全省乡村“齐鲁风情画”全面展现,全部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记者余孝忠、邵琨、席敏)

农业农村部紧急部署第4号台风防御工作

  北京6月3日电 (王子侯 实习生任卓)记者从农业农村部网站获悉,据中央气象台预报,南海南部有热带扰动发展,强度逐渐增强,将于6月3日白天到夜间加强为今年第4号台风(热带风暴级),并于5日夜间在海南东南沿海登陆,登陆时强度为热带风暴级。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第4号台风防御工作,要求广东、广西、海南等省(自治区)农业部门切实做好台风防御和灾后生产恢复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强化责任落实。当前正值南方早稻抽穗关键期,也是海洋伏季休渔的重要时期,第4号台风带来的大风、大浪和强降雨可能给农(牧、渔)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要坚定稳粮优化粮食生产目标不动摇,立足抗灾夺丰收,自觉把防范第4号台风作为当前的紧迫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广泛动员发动,加强指导服务,确保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切实减轻台风影响和损失。

  加强监测预警。密切关注第4号台风发展动态和移动路径,加强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会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网络等媒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强灾情调度,提早落实防御措施。渔业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将灾害预警信息通知到相关海域的渔船和人员,及时报告渔船进港、渔民撤离上岸、渔政船待命等防御措施准备情况,确保信息畅通。

  落实防御措施。组织农民抓紧对果树、大棚设施和畜禽圈舍等进行全面检查加固。及时清理疏通田间沟渠和畜禽场排水系统,防止发生大面积内涝。立即动员相关海域作业渔船和养殖人员尽快回港或就近避风、避浪,及时加固维护渔港设施和堤坝,做好养殖设施防护等各项工作,确保人员生命安全。指导农垦企业、学校、医院等单位做好相关防范工作。

  抓好生产恢复。组织专家因地制宜制定生产恢复技术方案,加强分类指导,落实生产恢复措施。组织农机加快排涝除渍,修复水毁农田和损毁港口、堤坝、渔船、鱼塘等养殖设施。对严重受灾地块,结合农时季节和地区特点,因地制宜搞好补种改种。指导受灾养殖场户做好畜禽补栏、鱼塘补苗。做好救灾种子、种苗、疫苗等救灾物资调剂调运,满足灾后生产恢复需要。加强灾区动物疫病防控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治,做好灾后消毒和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防止灾后重大动物疫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农作物病虫害暴发流行。督促配合有关保险机构尽快定损、理赔。

让农民远离“资金难”烦恼

  避免让资金问题成为脱贫致富的拦路虎,为“三农”提供覆盖面更广、品质更高的普惠金融服务


  有的农民合作社申请贷款,“手续都全,但贷款迟迟下不来”;有的扶贫项目,因贷不到款,不能扩大生产规模,有订单不敢接;有的农户,“连跑几十家融资公司,没融到一分钱”……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的农民在干事创业过程中面临着融资难题。

  “金融服务,尤其是面向贫困人群的金融服务,就好像氧气一样。”经济学家这样形容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性。避免让资金问题成为脱贫致富的拦路虎,为“三农”提供覆盖面更广、品质更高的普惠金融服务,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贷款难、贷款贵、贷款繁,可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老大难”问题。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民对贷款需求非常强烈,但农村家庭正常信贷获批率只有27.6%,远低于40.5%的全国平均水平。现实中,一些金融机构“货币池子”水源充沛,但就是不愿流向农民群体。究其原因,农民质押物少、农业风险大、金融机构放贷成本高、农民征信记录少等等,都让金融机构有所顾虑。也正因此,市场上面向“三农”的金融产品十分匮乏。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强化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增加贷款供给,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2015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指出,“发展普惠金融,目的就是要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是要让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近年来,从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到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具体落实,我国多措并举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致力于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成效显著。下一步,关键还是要聚焦“三农”、更好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以改革创新优化流程和服务,及时满足农民的融资需求。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主体超过300万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面向农民的金融创新,其实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针对农民缺少抵押物,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的“两权”抵押贷款试点逐步扩大。针对农业风险大,相关保险机构可以适时推出相应险种,为农民兜底。在征信记录方面,也可一步步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对信用好的农民简化手续、降低贷款门槛。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行动就会有力量。

  一名返乡创业的农民感慨:如果资金充足,能扩大生产规模,我可以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更好发挥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面向“三农”提供更多实惠、便利的资金支持,让普惠金融的阳光照亮更多农家,我们就能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绘就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

关于法讯参考

©2005-2018 法讯参考版权所有 电脑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681567

媒体合作:010-53398173

广告合作:010-53398607

服务邮箱:fxckzx@163.com

京ICP备17018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