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组合拳”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 2个月前,吉林省洮南市一个家庭农场收到了中国太保产险支付的玉米收入保险赔款80万元,这笔“救急钱”稳定了农户收入水平,增强了农业恢复再生产能力。这是无数保险理赔案例中的一个,也是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生动写照。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是支持“三农”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方面,就金融服务好“三农”发展等作出具体安排,体现了金融服务“三农”的重要性和完善金融服务的紧迫性。
  
  长期以来,由于“成本高、风险高、效益低”,农村金融服务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也是中央有关文件聚焦的领域之一。
  
  近年来,监管部门相继出台金融支农政策,鼓励保险机构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支农信贷和金融服务力度,金融支农资源不断增加,涉农金融服务持续改善。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3万亿元,同比增长6.6%。2018年,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3.5万亿元,同比增长24.2%。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这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扩大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和“保险+期货”试点。
  
  “农业保险有助于稳定农业收入并促进农业投资,从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都在致力于提升农业保险在其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中的地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说,要扩面增品提标,就要优化保费补贴机制,构建多元化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尤其要构建起多层次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近年来,一些保险机构抓住政策机遇,在丰富农业保险产品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去年中国太保产险共开发农险产品400多款,包括281款种植业产品,114款养殖业产品,16款林木业产品。”中国太保产险副总经理宋建国说,还为河北、山东等10个粮食主产省定向开发了大灾保险产品并实现出单,有效保障了农业生产。
  
  服务“三农”健康发展,金融机构要各施所长并形成合力。保险机构擅长提供风险保障,银行业金融机构则在提供资金活水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通金融服务“三农”各个环节,建立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普惠性涉农贷款增速总体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逐步回归本源,为本地“三农”服务。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监管部门将通过监测指标的定量评价和监管措施的硬性约束,对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定位进行纠偏,确保其落实好中小银行的定位要求,全面提高“三农”服务效率和水平。
  
  这位负责人说,农村商业银行等作为主要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扎根当地、潜心服务,可以更好地帮助经营主体纾难解困,推动实现金融与“三农”良性互动、共生共荣。
  
  专家建议,打好金融服务“三农”的组合拳,还需要监管部门用好差别化准备金率和差异化监管等政策,切实降低“三农”信贷担保服务门槛,银行业金融机构则应提高金融服务精准匹配能力,加大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记者 谭谟晓)

新农民,打开致富新视野

  编者按: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任务,全国各地发力乡村振兴,走出特色发展之路。为实地了解农村发展的具体情况,记者赴重庆梁平区、长寿区调研,了解农民群体和农村产业的新变化,探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和下一步发展思路,以期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案例。
  
  怎么种田,谁来种田?近年来,重庆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梁平区交出了新的答卷。
  
  随着重庆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越来越多的人才从城到乡加速回流,来到这片希望的土地上。
  
  蒋丽英的无人机,飞起来了。
  
  梁平区,是重庆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本就小有名气的碧山镇龙桥村新农民蒋丽英,用无人机洒农药的小视频,又在当地微信圈里引发了一阵轰动。许多老农民咋舌:乖乖,田还能这样种呢?
  
  怎么种田?谁来种田?与前几年相比,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已经不太一样了。在重庆的田间地头,年轻的面孔越来越多,智能的设备越来越全。“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的情况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人才从城到乡加速回流的趋势更明显了。
  
  新农民都从哪里来
  
  “我们的罗小红,可是大学生呢,今年才33岁。”
  
  “大学生”“33岁”,当地干部嘴里的这两个词,很难与面前这名皮肤黝黑、手指粗糙的农家妇女联系在一起。
  
  可能是见多了质疑的眼神,罗小红不但不恼,脸上还带着笑,“看不出来吧。刚毕业的时候,我也是个白皮肤的学生妹呢。那个时候,我在实验室做研究员。”
  
  那为啥回来务农,受这辛苦?
  
  “经济账,不难算。”罗小红说,“当时在外面,一个月工资不到2000元。回来养鱼,一年利润30万元。”
  
  拖着沉重的鱼饲料,走过窄窄的鱼塘边,风里雨里,一天都不能间断。对120多亩鱼塘,罗小红倾尽了心血。曾经白皙的学生妹,渐渐淬炼成今天的模样。
  
  “日子好着呢。”罗小红老是笑,她说自己走对了路。
  
  “这一片叫川西渔村,是重庆难得的平地,我们建成了1万多亩的休闲渔业示范园区。一年能产鱼1.5万吨,产值超过6亿元。现在,我们在渔产业、渔文化展示、养鱼技术培训、餐饮住宿等休闲观光旅游方面下功夫,延伸产业链,能让农民挣更多钱。”梁平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陈泽田介绍说。
  
  罗小红所在的川西渔村,类似平地占重庆农村地形的2%。而蒋丽英的老家在梁平的大山里,这样的山地,在重庆占到了76%。
  
  “你们车开得够慢,有些害怕吧?”刚一见面,蒋丽英笑着问。
  
  刚刚够一辆车通过的村道,九曲十八弯的路况,路的一侧是笔直的坡,另一侧是好几米落差的水田。别说记者,当地乡镇干部开车都开出了一身冷汗。这是通往蒋丽英老家的路,她在外打工10多年后,回到了重重大山深处的龙桥村。
  
  “2009年,我觉得黑花生销路好,就拿着打工挣的30万元积蓄,回来流转了70亩土地,自己种。”蒋丽英讲起自己的创业经,滔滔不绝,“很多农户想跟着种,没技术,也缺劳力,我就成立了合作社,提供种地的全程社会化服务。”
  
  “从收割机到无人机,我都会用。”蒋丽英不无自豪。
  
  干农业,会很辛苦吗?
  
  “打工最苦的时候,我只有10块钱,要撑一个礼拜。3块钱买块大头菜,每天拿1块钱买四个馒头,我也过过。现在再苦,能有那个时候苦?”蒋丽英笑着说。
  
  虽然嘴上说自己没挣到钱,但蒋丽英的摊子确实越铺越大,从农业的种养,到合作社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她还收购各类农产品卖到城里去。
  
  “农业挣的是‘分分钱’。2017年,我的银行流水有8000多万元,纯利润也就20万元。”蒋丽英说,她和几个伙伴合伙商量,打算给当地的梁平柚打造质量体系,分级售卖。“这事要干成了,农户和合作社,收入都能翻一番。”
  
  像罗小红和蒋丽英这样的新农民,重庆已有16万人。他们的年平均收入比当地农民平均水平高出17%,高的超过50万元,最少的也有6万元。
  
  有的是高素质青年农民成了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也有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纷纷来到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戴眼镜”的农民多起来了。
  
  罗小红就毕业于一所农业大学,“我们班上,刚毕业大家都想留城市,现在,一半以上都回家做农业了。”罗小红说,“时代不一样了,农业也有奔头了。”{ruguo:pager}
  新农民优势在哪里
  
  新农民和老农民,有啥不一样?
  
  “以前,是种地问老农;现在,老农可不如新农呢。”陈泽田说。
  
  罗小红的父辈,就曾抱着“肥水养鱼”的老皇历不肯放。“现在肥水鱼卖不出去了,这种养殖方式也不对。”罗小红说,自己反复劝,没劝住。父亲把肥料、鸡粪往鱼塘一抛,心想,鱼能长得更快更肥了吧。
  
  “死了1000多斤鱼,我都来不及心疼,还得赶紧洗鱼塘去。”罗小红说。
  
  现在,罗小红养鱼,自己说了算,用上了一系列自动化设备。投食、增氧都能机器控制。她和丈夫还打算自己设计一套实时监控设备,以后足不出户,也能养鱼。
  
  在川西渔村,村第一书记唐仁军是农业农村委定向派来的干部。他推广的硬化槽养鱼新模式,受到了新农民们的追捧。
  
  和水面平静的传统鱼塘不同,这里22米长、5米宽的硬化槽里集中养殖1万多条鱼。“省地方,就能养更多鱼啊;集中养殖,饲料能省20%;淤泥废物过滤再排入大水塘,排污也少多了。打鱼也更方便。”唐仁军介绍说,“现在我们还开发出能实时监测鱼塘数据、自动按需投喂的物联网系统,打开手机APP,养鱼跟玩游戏似的。”
  
  回到农村以后,蒋丽英购买机械设备的脚步就没停过。
  
  “我们成立了合作社,水稻‘耕、插、防、收’全过程,大家都能去做。但我也得会,所以这些设备我都买了。今年要对梁平柚标准化筛选,我又花了140万买机器。”蒋丽英说,“我刚把手头30万元买了无人机,要换手机都没钱了。”
  
  “人工背药箱防治病虫害,一天最多做30亩地。无人机能做好几百亩。”蒋丽英说。
  
  无人机这么好,为啥别人不用?
  
  “智能化设备的使用有一定门槛,尤其对年纪偏大的传统农民来说更是如此。此外,智能设备的成本还比较高,需要下决心投入。”陈泽田介绍说,以目前较新的一款农业植保机为例,标准荷载10公斤,每小时作业面积达40—60亩,但单机售价超过5万元。不说会不会用,单考虑价格,绝大部分农民都无法接受。
  
  “我们也买了无人机,还专门去深圳培训了。但确实用不来,花了10万块钱,只能放这儿积灰。”在梁平区,一名50多岁的合作社理事长不无尴尬地说。
  
  新农民未来在何方
  
  走访不难发现,空心化在农村仍比较严重。白天大门紧闭,晚上灯光寥寥。走遍全村,只见几个老头老太。据介绍,重庆目前有大约2/3的劳动力转移,基本上都是青壮年。
  
  “以前说农村是‘386199’部队,现在妇女儿童也少了,只剩下‘99’部队留守。尤其在一些交通比较便利的农村地区,常住村里的人口就更少了,绝大多数都搬到场镇居住。”一名当地干部介绍说。
  
  “从发展趋势来看,我们还是乐观的。‘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的情况正在发生积极变化。”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主任路伟介绍说,从城乡收入来看,差距正在逐步缩小,重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3年的2.71∶1降低到目前的2.55∶1。重庆农村人才也呈现出加速回流的趋势,近一年内有53万人返乡创业,带动172万人就业。
  
  与北方不同,重庆山高谷深,沟壑纵横,15°以上的耕地面积占51%。地理条件决定,重庆无法复制北方的大规模农业、大机械作业。必须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重庆确定的路径是:乡村振兴,农民回流,不是让所有人都回来,而是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通过加强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让新农民的收入相当于或高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
  
  一些乡镇干部也反映,现在不仅农村人口少、村干部也少;还肯留在乡里担任村干部的人普遍年龄很大,缺乏先进思路。收入较低、生活单调是农村留不住年轻人的最主要原因。
  
  农村人才问题是一个现实问题。采访发现,前些年的大学生村官,很多就根本留不到村里,都被乡镇借走了。再干几年,又纷纷想办法回了城市。面对这一问题,很多地方用行政手段来“堵”,比如规定服务年限,但效果并不好。
  
  “现在,我们要打破传统观念。用市场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我们要把基层党员、农业专家、致富带头人、返乡创新创业及下乡人才这五支队伍建设起来、整合起来。这么一看,农村的人才不减反增。”路伟说,“通过市场主体、龙头企业的带动,能有效吸引人才回流。政府部门也会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

农村改革开放40年成就辉煌—— 改革铺展乡村振兴之路

  农,天下之大业也。

  农村改革是党领导下的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强大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推进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和“三权分置”改革,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农业强——

  农民与土地关系调整,解放了生产力

  “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标志。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农民的“闯一闯”和中央的“试一试”中喷薄而出。这一点,是小岗村严俊昌等18位按下红手印的农民所始料未及的。

  农业农村部农村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感慨,家庭承包经营,让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夯实了制度性基础。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亿万农民在焕发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时候,这样形容方兴未艾的农村改革。

  政策性供给,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1980年的中央75号文件,1982年到1986年连续5个“中央一号文件”,在确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推动农村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并不断释放出改革的活力。

  农村改革一开始,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由此释放了农业生产的巨大生产力。随着这种经营权的推进,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得以解放,土地适度流转由农业生产的需要变成现实的可能。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说:“作为一个种地的农民,做梦也想不到,通过土地流转,自己有一天能种260亩地,靠种地就实现年收入20万元。”

  从40年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和土地的新型关系,这种关系使13亿多中国人彻底告别了长期的农产品“短缺经济”状态,农业的主要矛盾由产品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粮食总产量接连跨上新台阶,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吃不饱饭的问题彻底成为历史。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仅有6000多亿斤,到1984年达到8000多亿斤,6年间登上两个千亿斤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总产量从2012年起到2018年连续7个年头稳稳地站在1.2万亿斤的台阶上,表明我国粮食产能稳定,粮食生产基础牢固。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农民和土地关系的调整,带来了农业农村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6%,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过去农业以人力畜力为主、农民几千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正在成为历史,现代农业建设实现了由量变积累到质变提升的转变。

  农村美——

  城市农村关系调整,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使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这个变化首先来自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加工业和城市的转移,“农村向美”开了头,起了步。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司司长曾衍德表示,这个过程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力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1/4,到1987年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宋洪远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伟业的推进,这些乡镇企业有很多成为A股、港股上市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这个变化还来自于城乡要素的流动和融合,“农村向美”变成了“农村真美”。

  统筹城乡发展,从制度供给上推动城市要素向农村流动。甘肃省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说,要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在甘肃省康县长坝镇花桥村,天然氧吧、美丽山川、舒适的农家乐,吸引国内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农家客栈“花桥人家”负责人杨明霞说,借助手机APP平台推广,去年她的农家乐收入20多万元。

  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市要素迅速向农村流动。正是因为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村越来越美了。宋洪远说,国家积极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农村脏乱差状况明显好转,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得到有效保护。目前,已有4153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实现村村建立档案、编制保护规划。越来越多融自然、休闲、文化、旅游、养老于一体的美丽村镇正在建设中。

  “农村美,是农村制度性改革的成果,是城乡要素互通有无的结果,城乡要素平等流动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表示,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还有大量的任务需要一步一步完成。

  农民富——

  腰包鼓了,农村民生实现新改善

  土地关系、城乡关系的调整,带来了什么?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季焜表示,农村改革在推动农业生产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提高了农民收入。

  对农村改革的回望,是一种幸福。江苏省张家港市金港镇长江村党支部老书记郁全和操着一口乡音:“现在的长江村是有名的富裕村,可是在农村改革之前,我们特别穷,逢荒年,还要靠吃树叶度日。”贵州省湄潭县县长李勰说,农村改革带来的成果增强了湄潭人民的幸福感,逐渐富裕起来的湄潭农民创作了《十谢共产党》花灯民谣。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元,到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3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倍多,年均增长7.4%。

  黄季焜表示,农民收入的提高,对农村减贫起到重要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除绝对贫困。

  从1978年到201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亿人,年均减贫人口规模接近19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4个百分点。

  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但改革任务依然艰巨。按照深化农村改革扩面、提速、集成的总体要求,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农村改革正在扎实稳步推进。韩长赋表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必须打赢脱贫攻坚战,稳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发展,让广大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研讨交流实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好经验、好做法,由人民网与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人民网安徽频道承办的“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乡村振兴高层论坛”于近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与会嘉宾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分别发言,分享经验做法和工作成果,探寻新时代乡村振兴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提档升级建言献策、贡献智慧。现将发言摘编,以飨读者。


  乡村振兴关键是让农民得实惠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 谢国明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发展事业全局、关乎国计民生根本问题的战略部署,深刻把握了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提几条建议: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遵循发展规律,而不是扭曲发展规律甚至颠覆发展规律。乡村振兴,有其自身规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认识乡村振兴规律,顺应乡村振兴规律。顺势而为,事半功倍。逆势而行,不仅劳民伤财,事倍功半,甚至可能事与愿违。

  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而不是大规模拆旧建新让农民背负债务。乡村旧房子多,窄径小道多,既有文化积淀,也有自然肌理,然而难免破败之相。振兴乡村,拆旧建新,在所难免。但是,如果规模过大,就可能毁坏自然肌理,掏空文化积淀,甚至令那些没有财力物力建造新房的农民,背负巨额债务。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村文明,而不是搞强迫命令逼迫农民文明。我们有些干部,总认为农村封闭,农民落后,小农意识强,文明层次低。所以,有些同志做“三农”工作,总是高高在上,常常强迫命令。尤其需要注意。

  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公共服务下乡进村,而不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下乡进村。振兴乡村,要让公共服务下乡进村,而不是把墙壁粉刷粉刷,把标语书写上墙,甚至在破旧处建一堵墙遮挡一下视线,在领导看得见的地方搞“可视工程”。

  五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兼顾公平和效率,而不是只顾公平不讲效率或者反过来只讲效率不顾公平。乡村振兴,发展是第一要务,应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然而,乡村问题,凡积重难返者,都是不讲公平所致。公平与效率,虽有矛盾,却不可偏颇,只顾一头,忘了另一头。

  六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切合中国实际、各地实际,而不是照搬外国模式照抄外地经验。凡是先进经验,成功做法,无论是外国的,还是外地的,都应当虚心学习,认真借鉴。但是,无论多么成功的经验做法,都有其特定的条件特定的要求,简单照抄照搬,难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领会精神实质,把握基本规律,根据当地实际,鼓实劲办实事,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实惠。


  弘扬大包干精神 奋力推动乡村振兴

  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张曙光

  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之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任组长的全省推进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强化顶层设计,细化目标任务,实化工作举措,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进展,在乡村振兴征程上迈出新步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弘扬大包干精神,远近结合、重点突破,以改革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实现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

  坚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产品结构,调精经营结构,调顺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提质导向、效益优先和利益共享,扎实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将农产品加工业和为农服务业作为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的突破口,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坚持以生态宜居为关键。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切实做好“保护”“治理”“建设”三篇文章。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加强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生态更优美、农业生产更清洁、农民生活更舒适,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构筑幸福美丽新天地。

  坚持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坚持塑形、铸魂两手抓,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巩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阵地。引导农民传承良好家训家风,与时俱进修订乡规民约,弘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加快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培育向上向善新风尚。

  坚持以治理有效为基础。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实施“一抓两促”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着力创新基层管理,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汲取传统乡村社会的德治基因,持续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构建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坚持以生活富裕为根本。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平稳增长,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人民群众更加美好新生活。


  政策、资金给农村更多倾斜

  经济学家、原国务院参事 任玉岭

  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前景广阔,敢为人先的安徽有条件走在全国前列。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农业农村必须现代化。乡村振兴要真刀真枪解决中国城乡差距,真正推进全面小康,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农民拥有的人均土地少。要解决农村问题,就必须站在更高层次看待问题,乡村振兴要同城市化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城市化带动周边发展,给予农村更多的支持。

  同时,要改变政策制定、资金投入“重城市轻农村”的惯性思维,给予农村更多的倾斜,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必须做出改变,担负起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对于“公司+农户”的发展方式,建议成立农民入股的公司制合作社组织,既可以解决银行贷款问题,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让农民在农村有收益,进了城也有收益,实现增收致富。


  选择适合自身的实现路径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 尹成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把握好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路径方向,要针对各地实际,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来看,说不平衡不充分,一定不要忽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发展不充分,不要忽视农业农村两个现代化建设的滞后。所以说,乡村振兴就是基于当前国情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产业振兴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当中具有重要地位,那么如何来实现乡村的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兴旺?

  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乡村产业的绿色化发展,促进乡村产业的新型化发展、促进乡村产业的特色化发展、促进乡村产业的高效化发展。同时,还要依托市场来配置资源和要素,促进乡村产业的市场发展,从而加快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提升。


  重在产业发展制度创新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原司长 张红宇

  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发展,要推动产业振兴,要以中国资源解决中国问题,以中国供给解决中国需求,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农业发展质量,释放新产业新业态,并坚持“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绿色发展。

  产业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地方用心去做。

  乡村振兴需要制度创新。安徽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包产到户、大包干打破大锅饭,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如今,土地改革的方向是确权登记、土地流转,将激发起农村发展的极大活力。在土地制度创新的基础上,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经济主体,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乡村振兴对人才培养制度也提出了新要求,要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队伍。只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乡村振兴不等同于城市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党国英

  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应当重视城乡规划、人口布局、公共服务、产业选择等问题。这些关乎乡村振兴的成败。

  首先是城乡规划问题。从发展方式来看,有的名村走的是城市化路径。但如果所有的乡村都模仿名村,乡村振兴就变成了城市化。这显然有悖于初衷。

  其次是人口布局问题。乡村振兴意味着人口布局的大调整,但怎么调整、如何布局,至今仍然没有定论和共识。

  再次是公共服务问题。当下农村基础设施尚显不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民分散居住,但基础设施的建设又要求一定的人口规模,这两者之间是一组矛盾。如何破解仍然值得探讨。

  最后是产业选择问题。当前,乡村旅游是很多地方政府发力乡村振兴的抓手,但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它的收入占比不能高于区域内农业产值的10%。在破题提升农民收入方面,过去大多看重规模经营,但现在来看并非如此,而是要让农民在农业产业链条上的其他环节去挖掘有价值的东西。


  强化系统思维,下好一盘大棋

  中国农村杂志社总编辑 雷刘功

  从战略思维上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国家站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层面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战略性安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二是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优先任务。

  从辩证思维上看,我们要抓住乡村振兴中面临的两个主要矛盾:一个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另一个是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前者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三农”工作,重塑工农、城乡关系。后者要求我们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从系统思维上看,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需要顶层设计、统筹推进,需要把握好规划引领、分类推进、把握阶段发展任务和从容建设四个方面的原则。

  从法治思维上看,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把自治、法治、德治结合起来,把那些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件地找出来并解决好,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积极培育新时代的新农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杨宜勇

  破解“三农”问题,要重事,更要重人,要重视农民自身的发展。这是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的着力点所在。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和加强组织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要下大力气发展村里的党员,培养强有力的村支部书记、副书记,甚至可以培养好当地第二书记梯队。

  在此基础上,要发展好乡村的经济组织。村干部可以探索职业化,比方说,村委会主任可不可以尝试外聘?

  乡村振兴呼唤新时代的新农民,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农民要振兴。乡村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农民的现代化,只有农民的现代化才会有乡村的振兴。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农民现代化?要积极培育新时代的新农民,提高他们自身的组织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新时代的担当精神,继而提高农民专业能力,要让农民朋友能够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循环。


  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总要求

  安徽省政府原副秘书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刘 奇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总要求。

  第一是产业兴旺。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并不是单一地指农业兴旺,而是说三产要协同发展、同时兴旺。第一产业要提升农产品的质量;第二产业主攻方向应是生产安全、营养、美味的食品;第三产业的发力点是发展农产品贸易。

  第二是生态宜居。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生产、生态、生活、生意”四生契合。

  第三是乡风文明。实现乡风文明一是要做好村容环境治理;二是要制定乡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三是要提倡制定家训,传承家风。

  第四是治理有效。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治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注重培养“两支队伍”的建设。

  第五是生活富裕。生活富裕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有钱即富”,它包括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两个层面,两者缺一不可。


  着力打造安徽城乡统筹新典范

  中共肥西县委书记 金成俊

  安徽省肥西县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努力打造全省城乡统筹新典范,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引擎,大力弘扬“包产到户”改革精神,不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内在动力。

  二是坚持以特色融合为方向,坚持特色化、品牌化方向,着力构建具有肥西地域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是坚持以统筹发展为路径,逐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速公共服务全覆盖,全面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

  四是坚持以绿色宜居为目标,持续推进乡村产业绿色化,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乡村环境面貌。

  五是坚持以共治共享为核心,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努力开拓乡村善治之路,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谋求全面的振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 厉新建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政府不仅需要大力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经济的振兴,也需要重视乡村的社会振兴,需要推动乡村文化的振兴,需要助力乡村居民的振兴,需要实现内生造血机能的振兴。所以,乡村振兴并非是抽象的,而是具象化的振兴。

  同时,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每一个乡村可以拥有不同的努力方向。在乡村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乡村自身一定要有“进化”和发展。

  当下,乡村旅游是各地政府推进乡村振兴的抓手。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挖掘、整理乡村固有的文化和历史,让传统的元素在现代消费中复活,为时尚的消费输入古老文化的“血液”,也要保证乡村文化的真实性;既要消费乡村的传统文化,也要力争给乡村带来文化上的增量,培育乡村新的文化;既要看到城市人群消费力给乡村带来了繁荣,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城市不是乡村的‘救世主’”,乡村与城市是在相互促进中均衡发展的。


  拓展农业农村的功能层次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郑风田

  乡村振兴要攀爬两个金字塔:第一个是质量兴农的金字塔,第二个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金字塔。

  在认知方面,我们传统上认为农业、农村只有两个层次的功能,第一个层次是农产品生产的地方,第二个层次是农民居住的地方。在发达国家,农村还有第三个层次的功能,便是城市的“后花园”,成为城市旅游观光、度假的地方。目前,我们国家很多城市周边的郊区农村正在发展这方面的产业。第四层次便是承担城市老人的养老功能,为他们在市区周边提供非常宽阔的养老空间。我想,这对城市老人是一个非常好的养老选择,这也是对农业农村非常大的功能开拓。第五个层次则是一些国家的乡村还吸引了大量的大学和公司总部。

  总之,乡村振兴就是要避免过去片面的城市化发展之路。乡村振兴不是否定城市化,而是要把乡村发展起来,把农村经济盘活,以此实现城乡融合。


  聚焦产业兴旺,打造现代农业

  中共肥西县委副书记、县长 李 煜

  肥西是农村改革重要的发源地之一,40年前的山南区小井庄农民敢为天下先,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近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肥西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产业兴旺是核心。肥西县大力推动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的培育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已连续举办16届中国苗木花卉交易大会。

  生态宜居是基础。在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肥西县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环境治理,让农村成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美好家园。

  乡风文明是灵魂。大力培育文明新风,营造了崇德向善的文化氛围。

  治理有效是保障。加快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着力构建乡村治理长效机制。

  生活富裕是目的。毕竟,发展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稳妥引导资本与农业的结合

  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张德元

  乡村振兴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多重要素形成合力。这其中,资本下乡是回避不了的问题。

  都市农业的内涵就是“资本农业”。想要发展都市农业,需要现代的装备、现代的管理、现代的技术,只有资本到位了,这些才可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理解,都市农业就可以理解为“资本农业”。

  当然,资本与农业的结合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当从积极引导、关口前移、过程管理、构建平台等四个方面进行布局。

  首先,政府要引导工商资本谨慎地看待涉农项目的风险,要引导下乡资本着重发力都市农业,而不是简单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其次,要将把关、审核工作做在前面,要有准入政策,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再次,要加强过程管理;最后,要积极构建平台,打造诸如土地资产运营公司、土地交易所等平台。

关注乡村治理:江苏溧水3举措提升居住环境

  核心阅读

  乡村环境保护和治理,是乡村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江苏南京溧水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方法有三:污水进管网,干净又便民,发展农家乐和休闲观光旅游也有了好环境;垃圾分类动真格,走“村收集—街道转运—区处理”的处理路子,搞评比、促行动;借助独特历史资源,提升整体环境,带动了特色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每到节假日,到江苏南京溧水休闲游玩的人不少。通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里的乡村环境得到大幅提升,成为周边居民理想的康养之地。

  污水接进污水井

  坑塘之水真干净

  汽车在溧水无想山环山公路上穿行,苍翠的竹海随风摇曳,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北宋词人周邦彦在此地做县令时曾作《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别有一番风味。

  无想山下都是村落,张塘角便是其中一个。江苏水系发达,张塘角也能看出几分,刚到村头,便是坑塘,绕着路边的房子,通到无想寺水库。

  几个老人正在坑塘里洗洗涮涮,那是他们世代而来的习惯。虽然家里通了自来水,日常的洗菜,他们还是愿意在坑塘里。“现在水干净着呢。”正在洗菜的老人甩了甩青菜上的水。

  住在塘口的一位老人正在门口跟邻居说话,见到记者来,便请到屋里看看污水如何进了管道,她老伴用镐将门口的污水井盖打开,屋里的自来水管一开,污水管道里就见有水流出,顺着便进入旁侧的主管网,流到村里的小型污水处理站。记者了解到,一般是厨房和厕所各有一个截污井。

  沿着坑塘往水库方向走,紧挨着的是几家农家乐,记者看到白色粗壮的管道从厨房里伸出来,接进了污水井。

  王世冬家的水香农家乐,这几年借着草莓园、海棠园、粉黛乱子草等休闲观光旅游发展迅速,“还不是多亏了环境变好了,以前一下雨,粪便都淤到坑塘里,臭气熏天,门都没法出。后来政府修通了路,又搞了观光旅游,我们家的农家乐也做起来了。”王世冬带着记者看他们家的小花园,“今年国庆,连这些户外的餐位都得等位,其中一天的营业额超过两万元呢。家里正在提升改造,以后不但能吃饭,还能住宿。”

  村里就100多户人家,农家乐也不多,污水产生量小,污水处理通过一个小型的污水处理站就能解决,坑塘的对面便是处理站,采用“微动力厌氧好氧+人工湿地”的处理工艺,运行成本低,管理方便。目前,污水处理站的管理和测评全部委托给第三方,村里有协管员,参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管网进场巡查。同时,污水接管作为农房审批的前置条件。

  张塘角的污水处理设施接入了区里的农村生活污水智能监管平台。该平台采用了物联网和无线通信远程监控技术,构建了档案管理、污水运行数据查询和分析、设备故障报警等功能的农村生活污水远程监管平台,目前由第三方进行运营和维护。

  垃圾分类有评比

  评分高的有奖励

  早上9点多,葫芦坝村的垃圾清运车到了村口,车上的高音喇叭循环播放着垃圾分类的宣传口号。村里有个垃圾集中点,收运员张师傅将垃圾倒进车里,又赶去下个村子。一进村里,就看到墙面全被刷上了垃圾分类的卡通宣传画和宣传语,比如“乱扔是垃圾,分类是资源”。

  每户门口都放着两个垃圾桶,一只绿色,一只灰色,按照村民家的门牌号对应给垃圾桶也编了号。按照农村的生活习惯,垃圾被分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为了方便村民理解,还将分类通俗解释为可烂垃圾和不可烂垃圾。

  记者随机翻看了一下村民张香弟家的垃圾桶,早上的垃圾刚被保洁员收走,桶里干干净净的。她请记者去家里坐坐,院子里打扫得整齐,几棵树苍翠茂盛,零星摆了些花。“今年5月,村里给发了垃圾桶,还发了垃圾分类的指导手册,有专人上门给讲怎么分类,现在家里的老人和8岁的儿子也能把果皮、牛奶盒准确分好了。”张香弟家的厨房正在煮饭,灶上热气腾腾,“以前村口就一个水泥垃圾池,随手一扔,夏天臭得不行,几百米外都得捏鼻子,苍蝇特别多,你看现在多干净。”

  老张是村里的保洁员,村民按照两个垃圾桶对应分好后,由他每天上门收到对应的垃圾分类集中点,由垃圾清运员转至街道分拣中心进行分类处理。大件的、有毒有害的,比如废旧家电、家具、油漆桶等,由村民在家中单独存放、保洁公司每周上门收运一次。到了分拣中心后,垃圾分拣员进行二次分拣,之后根据垃圾的属性进行资源化利用或者焚烧处理,走的是“村收集—街道转运—区处理”的路子。

  村里的网格员每天对垃圾分类进行打分,综合美丽庭院的建设,每个月有红黑榜在村务栏里公示。记者注意到,张香弟家门口有个门牌,上面分列着5条,做得好的前面就有一颗星,他们家因为五项都做得不错,有了五颗星。记者了解到,村妇委会还自发成立了妇女微家,利用女性在家庭事务中的中坚作用,组织培训,请志愿者上门讲解,来调动她们的积极性。最初,村里做了一户美丽庭院的样板,组织其他村民去参观,不少村民都觉得这样干干净净的挺好,回去就主动收拾起来。评分高的,村里还发一些盆栽、毛巾之类的奖励,村里的一些“后进分子”眼见别人家又上红榜又被奖励的,脸上逐渐挂不住,便也积极起来。

  现在的葫芦坝,干净清爽,家家争着搞绿化,处处比干净,村里还挖掘三国时期的故事,打造了几处文化休闲广场。

  提升环境修整路

  开发资源共致富

  李巷因为环境整治好了,发展红色旅游,火起来了。

  石头寨的李巷原是溧水出了名的老大难,在山沟里,穷。嫁闺女的,一听说是李巷的,直摇头。前些年,石头寨发展蓝莓产业,日子渐渐红火起来,但李巷的发展却很慢,村容村貌也较差,老房子年久失修,房顶塌了的也不少。

  2016年,李巷作为省里精准扶贫的帮扶对象,进行了细致调研,梳理下来,李巷劣势多,但有个周边村镇无可比拟的优势——红色资源。抗战时期,这里是中共苏皖区委、苏南行政公署、新四军第六师十六旅的驻地,作为苏南抗战指挥中心,有“苏南小延安”之称。多位新四军高级将领都在这里战斗生活过,十六旅的旅部、医院、兵工厂等旧址也在。2017年,李巷开始了整体的环境提升和红色文化的打造,疏浚河道,治理坑塘,修整石板路,通过引入第三方商旅集团的方式进行整体开发。

  “愿意搬迁的,第三方公司就收过去做整体规划,不愿意搬迁的就继续留在村里,政府出钱帮他们修缮房屋。”石头寨村党总支书记周建明带着记者来到张大姐家。她家紧挨着交通站遗址,游客到交通站参观,出了屋门就是她家的院子,院子没有门,没有墙。有时候见到游客,她会主动拿些吃的出来招呼,游客们也听她讲讲父辈们抗战的故事。“这个顶棚就是政府给修的,没要一分钱。”张大姐指了指连着厨房和房屋的顶棚,厨房里堆着一捆捆刚摘来的青菜,“吃不了的也会在门口卖一些,以前老公卖鱼还得去镇上赶集,现在,有时候家门口卖卖就好了。”

  现在的李巷作为党性教育基地,还可以承接培训,建了多媒体教室,设置了课程。主干道上开设了一些商店,除了红色主题的展览室、餐厅外,还有亲子教育、文创等业态。每天,村里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里的原住民种菜、做工,相生相融。

  现在的李巷不再是那个大家都想往外搬的山窝窝,在外头,一说家在李巷,每每惹来一片艳羡。

第一份农村土地承包合同 拉开农村改革序幕

  1978年11月24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这一天,是中国农村改革开始的日子,是新中国农耕史上的大日子。因为,这一天,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形式,冒着巨大的风险按下红手印,将村集体土地“分田到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小岗村这个举动,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小岗村这个“生死契约”事实上就是中国农村第一份土地承包合同。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由下而上,改革浪潮席卷全国,到1983年,我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在全国普及开来,90%以上的农户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90%以上的耕地实现了家庭承包。在小岗村大包干等农业生产责任制基础上形成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要抓紧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尊重农民意愿,是40年农村改革的基本遵循。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农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要把握好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为顺应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2009年开始,我国开始在试点地区开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为承包农户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农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政策的基础,是推进“三权分置”、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自2014年开展整省试点以来,经过各地各部门的不懈努力,全国承包地确权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当前,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进入收尾阶段。按照中央要求,农业农村部以实地督导解决疑难问题为手段,以成果推广应用为重点,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到年底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实现全国农村承包地“一张图”。

胡春华:扎实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

  北京12月10日电 庆祝农村改革40周年座谈会10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以乡村振兴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新时代,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注入新动力。

  胡春华指出,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要求更加迫切、任务更为艰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扎实有序向前推进。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加快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全面优化乡村振兴制度环境。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推进农村改革要因地制宜,加强示范引导,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确保改革蹄疾步稳。

返乡“新村民”,用文化创意激活“空心村”
返乡“新村民”,用文化创意激活“空心村”

  新华社成都12月5日电(记者惠小勇、吴晓颖)上个月,在四川广汉松林镇沙田村举办的“松林国际地摊节”上,不惑之年的李银蛇成功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推销了出去,他把闯荡世界、在全球七大洲的探险故事以有偿方式,讲给了20多个陌生人听。

  和李银蛇的故事一同被买走的,还有非洲小伙的歌声,儿童闲置书籍玩具,手艺人制作的各种布艺、工艺品等。

  这是仅有643户、2068人的沙田村连续第三年举办地摊节。这个距成都市区80多公里的小村庄,正在从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村向生态旅游村转型。

  走进沙田村,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一幢幢川北新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曾经撂荒的浅丘坡地上果树成荫。正是柑橘成熟的季节,坡坎上果园里,橘子满枝,柚子垂肩。

  从微信朋友圈中看到地摊节活动宣传,董小刚专程从湖南赶来。他说,在橘林下摆地摊,还是人生中第一次;闻着果香听着鸟鸣、唠着嗑,认识了朋友,还能赚钱,这种体验太赞了。

  46岁的喻昌波是地摊节发起人,他是名规划设计师,也是沙田村的新村民。4年前,老喻受邀回到家乡广汉参与乡村旅游规划项目,被眼前一个个老幼相守的“空心”村庄触动:新房建好了、生活环境变美了,年轻人却走了,农村缺少有想法、有能力、能做事的人。

  思索再三,在外打拼了20多年的老喻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接受松林镇政府的聘请,担任乡村建设顾问,带头返乡,为乡村发展振兴尽力。2014年,他卖掉在云南丽江经营多年的客栈,带着妻子来到沙田村安了家。

  夫妻俩就地取材,在村里淘来些旧物件,把租赁的农舍一点点布置成梦想中田园生活的样子。步入这所名为“净庐”的乡村小院,红砖青瓦的川西民居古朴而雅致,盛开的三角梅在院中摇曳。原木的桌椅书架散发着自然的清香,屋内外摆设的黑白电视、留声机等老物件与吧台、壁炉等现代家居摆设相映成趣,怀旧与浪漫融为一体。

  在村子扎根后,老喻总想着如何回馈家乡,为乡村带来生机。举办地摊节、有传统年味儿的“九大碗”坝坝宴、建猪圈书吧、成立松林乡村建设研究院……一个个创意付诸实施。在喻昌波看来,文化创意进乡村,是实现乡村旅游升级的一条路径。

  “今年地摊节有上百个摊位,来了上万人,还有外国游客,村里好久没这么热闹了。”沙田村村民杨永坤说,那两天大家都忙着做生意、接待游客,自己家种的红薯、柑橘、柚子卖了1600多元。

  村口那间废弃的猪圈,被老喻亲手改造成书吧,如今成了村里人气最高的地方。平时村民来书吧免费读书,周末老喻和妻子在这里开办“沙田艺术课堂”,义务教村里20多名孩子画画、做陶艺,陪伴这些孩子成长。

  入村4年来,老喻见证了一个个美好的改变:村里那些腼腆害羞的孩子们,感受到艺术带来的自信与快乐,变得乐观开朗了;村民们养成了读书看报、健身的习惯,农闲时不再无所事事、成天打麻将了,邻里关系也更和谐融洽了。村口新建了3000多平方米的广场,原本这片地都种着果树,村里提出建广场的设想后,40多户村民全部同意免费让出土地。

  老喻的“净庐”成了建筑、文史、环境等各路专家定期聚会,为美丽乡村“把脉”乃至开展创业路演的地方。更为欣喜的是,受到感召,村里不少“80”后、“90”后年轻人返乡创业了,汇聚成激活村庄的内生力量。

80%以上合作社沦为空壳?乡村振兴莫让形式主义带歪
80%以上合作社沦为空壳?乡村振兴莫让形式主义带歪

  合作社是零散村民以抱团形式发展规模现代农业、连接市场的有效载体,成为不少地方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但半月谈记者调研了解到,部分地方为应付考核、套取补贴,盲目大办合作社,大量合作社沦为空壳合作社。

  老百姓拉来凑数,有的不知情就入社了

  当前,合作社在农村到处可见,很多村还不止一家。东部某镇拥有20多个行政村,但是大大小小的合作社有近130家,平均每个村有四五家合作社。然而,据半月谈记者调查,近130家合作社中,仅有少数几家比较成功,80%以上都属于空壳合作社。

  中部某省一经营渔业的老板告诉半月谈记者,他近两年一共办了3个合作社,一个渔业养殖合作社、两个茶叶种植合作社,都是空壳合作社,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其中一个还是当地政府以他的名义办的。“办理手续很简单,只需5户以上老百姓,就可以办理,这些老百姓拉来凑数,合作社的大小事情都是我一人忙活。”

  东部某省一位中草药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说,当时为了响应上面的要求,成立了两家合作社,相关文件手续是他一个人办的,后面找村民签字就行。

  只管办,不管经营。不少合作社雷声大雨点小,经营不善,不了了之。东部某省一基层干部说,他曾经办过两个合作社,但是目前已经名存实亡,想注销都很困难。

  东部某县农委主任认为,国家之所以鼓励成立农业合作社,初衷是解决传统农业原子化、分散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谋求抱团发展的合力,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在,一些地方合作社办理门槛很低,只要到工商部门登记即可。很多地方随便拉几个人就可成立合作社,有的村民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已经入社了。

  考核、政绩、套利:空壳合作社背后的形式主义

  基层干部反映,以前某些地方和部门考核基层部门时,经常要求成立多少合作社、农民入社率达到多少等,导致地方突击成立合作社、虚报合作社人数规模。

  “牌子一挂,加分到手,考核完成,后面就不管了。”“合作社有没有用先不管,先把牌子挂了应付考核再说,而且成立合作社也不用花多少钱,成本也低。”这是半月谈记者常听到的空壳合作社的由来。

  现在,虽然对合作社没有直接的考核任务,但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干部和扶贫干部出于政绩宣传的考虑,仍热衷办合作社。

  华南某省一驻村干部表示,“公司+合作社+农户”是常见的产业扶贫方式,虽然上级没有直接的合作社这项考评,但有产业考核要求。

  “村里发展产业,最常见的就是注册合作社,然后动员贫困户入社,再以合作社的名义与企业签约,产业扶贫的模式就建立起来了。”这名驻村干部表示,发展合作社是产业扶贫最直接的展现形式,至少上级来检查时有说的。

  某养猪老板告诉半月谈记者,镇里的干部找上门,要求他成立合作社,让村里老百姓参加,然后给老百姓分红,他则可以获得当地政府的帮助,将困扰黑猪养殖基地的道路问题解决。这是好事儿,但他也直言,合作社不过是摆摆样子。

  还有一些地方办理合作社是为了拿到政府补助。一位火龙果种植合作社老板坦言,他为了拿到政府对发展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成立了合作社,招几个贫困户,“装点门面”。

  “即便拿不到补助,也可以与当地政府‘搞好关系’。”中部某养殖老板并不讳言。

  合作社成为“一人社”,贫困户没有话语权

  不少合作社负责人和基层干部反映,一些地方政府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展产业过于急躁,在没有充分调动贫困户积极性的情况下,采取村干部、种养大户等牵头的方式组建合作社,导致贫困户在合作社中没有话语权,在管理、决策、分配等方面没有参与感,失去积极性,合作社往往成为“一人社”。

  基层干部建议,应建立合作社风险共担机制,将合作社主要带头人和普通社员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收益风险共担,调动双方的积极性,让大家觉得合作社发展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

  此外,还须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为减少动机不纯的空壳合作社数量,需要对合作社规范管理。随便成立一个合作社,如果不能发挥组织村民的作用,没有意义。

  粤北一经营凉粉草的合作社负责人表示,不是合作社成立后就万事大吉了,关键是要帮助合作社解决技术和市场问题,这样老百姓才能获得收益,才会更多地参与合作社。(半月谈记者 李雄鹰 陆华东)

黑龙江海伦市用硒都魅力、迎天下客商!
黑龙江海伦市用硒都魅力、迎天下客商!

  11月15日,哈尔滨和平邨宾馆一楼多功能厅会议室内,简朴庄重,气氛热烈,黑龙江省海伦市富硒土壤调查成果发布会暨黑土资源开发与保护论坛即将在这里隆重举行,通过信息发布、产品展览、主题论坛、文化展示等活动,进一步推介海伦资源叠加优势,以“中国黑土硒都-海伦”的独特魅力,迎天下客商,谋富硒产业发展。

  在和平邨宾馆多功能厅大堂内,海伦市设置了优势资源展示区,发布会开始前,向与会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进行了展示。

  宣传展板墙图文并茂,分海伦概况、好土好水好海伦、寒地魅力海伦、食在健康海伦四个板块集中展示了海伦的优势资源。

  展墙前,一块70厘米厚的黑土层剖面样品和一块100厘米厚的黑土层剖面样品以及黑土展示样品,格外引人注目,让人直观的就可以感受到海伦寒地黑土的肥沃,旁边的土壤微量元素检测报告和硒含量检测报告,则是海伦土壤天然富硒最好的佐证。

  海伦作为中国优质大豆之乡,此次还特别展示了大豆植株样本和自主研发的东生系列11个品种的大豆种子样本,每个品种样本上都设置了标签,标注了品质和特性。

  此次海伦还特意展示了别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向人们呈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伦剪纸的巨幅作品《穿越硒都农耕史》,关于红灯记的故事发生在海伦、马占山海伦抗战等红色历史研究书籍和获得第十三届山花奖的《东北民间故事》民俗文化研究著作。

  海伦市的20家富硒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在现场集中展示了大米、大豆、杂粮、鲜食玉米、马铃薯、蒲公英茶、山产品和干菜、富锶矿泉水、酒类等九大类近100个品种的富硒产品。


关于法讯参考

©2005-2018 法讯参考版权所有 电脑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681567

媒体合作:010-53398173

广告合作:010-53398607

服务邮箱:fxckzx@163.com

京ICP备17018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