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长赋主持召开中法农业及农业食品合作混委会第五次会议

  11月4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与法国农业和食品部部长纪尧姆在上海共同主持召开了中法农业及农业食品合作混委会第五次会议。

  韩长赋向纪尧姆介绍了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和实施内容,并与法方就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贸易等双方共同关注的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韩长赋表示,中法两国在农业农村领域各有优势,中方愿与法方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现有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共同推动农业各领域合作再上新台阶。

  纪尧姆完全赞同韩长赋对中法农业合作的评价和建议,表示将以落实本次会议共识为新的契机,根据双方确定的合作重点推进双边农业合作取得新的发展。

  会后,韩长赋与纪尧姆签署了新一期《关于职业农民教育与培训领域合作的框架协议》,将中法农业培训中心升级为中法农业培训和振兴农村服务中心,统筹推进新兴职业农民培训、乡村振兴服务和农业技术交流等双边合作。(龙新)

山西运城:锯“树”锯出一城好苹果
山西运城:锯“树”锯出一城好苹果

  就在几年前,当地出产的苹果等曾一度滞销,“3 毛钱一斤都没人要”。“从3毛钱一斤,到3元一斤,再到10元一斤,运城苹果从国内到国际,从无名到品牌,价格翻了好几番。”运城果农见证了“科技种果”的神奇,也领教了品牌的力量

  金秋时节,天高云淡,晋南的果园里,红红的苹果挂满枝头。山西省运城市是著名的苹果种植之乡,就在几年前,当地出产的苹果等曾一度滞销,“3毛钱一斤都没人要”。

  “从3毛钱一斤,到3元一斤,再到10元一斤,运城苹果从国内到国际,从无名到品牌,价格翻了好几番。”运城果农见证了“科技种果”的神奇,也领教了品牌的力量。

  苹果多了也“愁卖”

  看着别人丰收,自己心里愈发不是滋味,家里顾不上,苹果也卖不上好价钱,大多时候只能够个本

  运城处于北纬35度的黄土高原区,土层厚、光照足、温差大,是世界公认的苹果“黄金生产带”。20世纪30年代,运城果农从山东引进红玉、国光等苹果品种,开始广泛种植。

  今年60岁的吴中定从1984年开始种苹果。当时,他所在的临猗县角杯乡上豆氏村有一个15亩的果园,十几年了却一直不挂果。在别人不理解的目光中,吴中定拿出2700多元承包了村里的果园。

  承包之后,他到处找专家来给果园“诊病”。在专家的帮助下,第二年吴中定承包的果园就丰收了。1985年,他用卖苹果的钱买回了一台四轮农用车和一台14英寸彩电,一下子轰动了全村。

  在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下,苹果种植在运城市汇聚成燎原之势。到2003年,运城苹果面积迎来历史新高,达到230万亩,全市“人均一亩小果园”。然而,随着陕西、山东等地的苹果同期上市,带给苹果市场井喷之势,供大于求,价格大幅降低,大量苹果滞销。

  看着满树的果子卖不出去,吴中定着急得满嘴起泡。无奈之下,他自己雇车装上苹果到广东、河北等地去卖。“我记得当时卖苹果路过湖南,去的时候当地在插秧,回来的时候,人家已经在收稻子。看着别人丰收,自己心里愈发不是滋味,家里顾不上,苹果也卖不上好价钱,大多时候只能够个本。”吴中定说。

  “科技种果”提品质

  果园间伐、果实套袋、施有机肥、壁蜂授粉、生物防治和物联网等六大技术集成,如今成了运城苹果标准化生产的规矩

  对吴中定来说,出去卖苹果,最大的收获是找到果难卖的原因。自己的苹果到了外地市场跟人家的一比,品质差太多根本就卖不了好价钱。“人家的苹果每斤1.5元还销得快,我的卖3毛钱一斤没人要。这说明好果子不愁卖,不好的果子求人也没人要。”吴中定说。

  找到症结后,吴中定开始在自家的果园里实施品种改良。同时他还根据县里推广的“间伐”技术,降低果园果树密度,从每亩80多棵果树不断间伐,一直降到30棵。

  当时村里很多人都觉得他傻,好好的树就舍得锯掉。结果间伐后第二年,果树长势喜人,亩收入与间伐前持平;间伐后第三年,平均亩产控制在5000斤,但苹果质量却大幅度提升,几乎全是直径在85毫米以上的特优苹果。

  因为苹果质量好了,吴中定的苹果每斤都能比别人的多卖钱。开始时,别人的果子每斤收购价1元,老吴的苹果果商就给1.5元,每斤多卖5毛,慢慢地每斤多卖1元、2元,再后来就是3元、5元,直到现在的一个苹果10元。

  如今,吴中定在自家的果园建起了高标准的苹果田间培训学校,向前来取经的果农亲手示范,传授技术;经过几年培训,老吴带起了一支100人的农科服务团,每年深入农村举办科技讲座上百场次。

  运城市果业发展中心主任靳国全说:“果园间伐、果实套袋、施有机肥、壁蜂授粉、生物防治和物联网等六大技术集成,如今成了运城苹果标准化生产的‘规矩’。对运城果农来说,新理念、新技术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这些成为运城苹果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面向市场要效益

  小果农对接大市场,增收效益明显。去年运城市果农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重点果区的果农人均突破万元

  精心种下的苹果还要与大市场对接。在这方面,运城市通过壮大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形成了集生产、销售、流通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连日来,在临猗县果业大户王万保的万保果品合作社,一排排色泽光亮的苹果经过传送带,被分装到不同的篮子里。几个工人围在一起,套袋、装箱,运输车出出进进忙个不停。

  “我们合作社有办事处,在北京、天津、太原、深圳、广州、杭州有六个窗口,尤其是北京,拉一箱苹果到那儿就‘一抢而空’。”王万保说。

  2016年10月,运城苹果挺进南美市场,从此世界各大洲都能看到运城苹果的身影。同年,第一届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召开,成为山西对外交流的一张新名片。

  2017年11月,运城市推出“运城苹果”区域公用品牌,助力当地果农“抱团”发展……

  小果农对接大市场,增收效益明显。去年运城市果农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重点果区的果农人均突破万元。

  “目前,运城苹果已出口到世界58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占到山西水果出口的80%以上。”运城市副市长崔元斌说,“下一步我们要通过省级农产品出口平台的三大体系建设,把果业观念调新、结构调优、品种调好、品质调高、成本调低、品牌调亮、市场调准,全面推动运城苹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运城苹果红天下。”(新华社记者王飞航)

长治曲方净颜:问题性皮肤优选高端产品美丽古城

  11月1日至3日,位于长治延安北路建东小学十字路口往北300米路西的曲方净颜总店,将推出问题性皮肤高端产品优惠活动。在这里,将现场修复各种色斑、黑痣、胎记、扁平疣等问题性皮肤病,以高品质的祛斑、祛痘产品、祛除红血丝和除色斑牙等特色专业技术,带给您美丽,带给您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次小修复,一生大改变。

  免费体验 立竿见影

  长治曲方净颜总店引进曲氏祖传中医药古方,配合现代科技研发出的,纯中药制剂,安全、奇效治疗各种皮肤病,其特色是安全高效的表皮给药,永久祛除各种斑痕技术,结合中医内外兼顾,平衡脏腑,和顺气血等理念,应用到皮肤问题领域中。在现场治疗的极短时间,带给您立竿见影的效果,意想不到的惊喜!

  中草药理 安全放心

  曲方净颜产品的最大特色是,皮肤表面给药,使中草药活性分子快速作用于皮下色斑,快速化解肌肤当中的色素淤积,净化血液中色素逐渐分解黑色素,最后通过表皮排出黑色素。外用修护产品,增强皮肤免疫力,延缓衰老,抑制色素再生,防止色素回流。达到彻底根除。

  量身用药 精准修复

  长治曲方净颜总店,将为不同问题皮肤病影响美观的嘉宾,量身打造一对一纯中药精准修复治疗。纯中药提取安全无副作用,孕妇、小孩都可以使用,疗效显著。以嘉宾的需求为导向,绿色健康,安全有效。

  美丽,是一场长跑

  它不属于某个年龄阶段

  而是整个人生!

  爱美,不是为了取悦别人

  而是宠爱自己!

  长治延安北路建东小学十字路口往北300米路西曲方净颜总店,将为您倾心打造自然之美!

1134.jpg


5年来 中国928万人脱贫 目前还有960万人未脱贫

  目前全国960万人尚未脱贫

  10月30日,记者从民政部召开的2018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从2012年底到2017年底,中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5年来,已有928万贫困人口脱贫。

  据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介绍,从2012年底到2017年底,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从每年每人2068元,提高到每年每人4301元,增长108%;全年支出农村低保金从658.2亿元提高到1023.2亿元,增长55.5%,农村低保兜底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经与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比对,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176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已脱贫878万人、未脱贫884万人);全国共有12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特困供养(其中已脱贫50万人、未脱贫76万人)。两项合计,共有188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其中已脱贫928万人、未脱贫960万人)。

  脱贫攻坚进入到冲刺阶段

  民政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刘健表示,脱贫攻坚进入到冲刺阶段,确实是“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最后脱贫的“大都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和群众,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准确判断。”

  刘健分析,脱贫攻坚目前存在几个突出问题,第一,未脱贫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差。“现在还没有脱贫的人口大多处于偏远山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灾害多发,生产条件差,生活环境差,所以就地脱贫的难度是非常大的。”第二,未脱贫贫困村一般处的位置山高路远,地势比较复杂,所以一直以来基础设施建设难度是非常大、成本是非常高的,而贫困县本身自身财力是比较薄弱的,长期以来难以顾及到,造成这些地区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欠账比较多,很难在短时期内进行完善。第三,返贫压力比较突出。“这些最后未脱贫的人口很多都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病患,欠缺一定的劳动能力,而且长期以来缺乏资源积累、技能积累,就是说即便我们现在采取资金扶持、异地扶贫搬迁等这样一些方式让它去脱贫,但是因为他在短时期内难以快速的增加收入,如果因伤、因病甚至因学等这些原因,很容易发生返贫的现象。”第四,产业扶贫精准的问题,就是产品扶贫需要进一步精准。第五,仍然存在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有的是穷怕了不敢想,有的是穷惯了,“等靠要”,“干部干、群众看”这样的现象确实是依然存在的。

  2020年农村贫困留守老人全脱贫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黄胜伟表示,将进一步健全关爱服务网络,强化关爱服务措施,普遍开展关爱服务,确保到2020年所有的农村贫困留守老年人全部脱贫。

  黄胜伟介绍,农村老年人留守问题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也是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民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开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开展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奠定坚实基础,会同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实施了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对农村养老院进行了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治,大幅度消除了农村养老院安全隐患,提升农村养老院服务质量;二是出台专项政策,为开展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提供制度保障;三是督促政策落地,让农村留守老年人获得关爱服务。2018年初,民政部将建立实施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制度纳入对各地民政工作评估考核范围,指导推动各地加快建立以县为单位的农村留守老年人信息台账,全面建立和实施留守老年人定期探访与关爱服务制度。

湖北房县:千年古法酿出“脱贫致富酒”
湖北房县:千年古法酿出“脱贫致富酒”

  新华社武汉电(记者齐菲、李伟)“九月九,酿黄酒。”在“黄酒之乡”湖北房县,家家户户还保留着重阳节前后酿黄酒的习俗。这一时节,秋高气爽、温度适宜,在人们的辛勤劳作下,平凡的糯米在日复一日的酿制中“化腐朽为神奇”。

  今年48岁的鲜艳家住房县土城镇土城村,18岁起,她跟随父亲学习土法酿酒。如今,她不仅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酿酒能手,还是积极帮助乡邻脱贫致富的能人。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相传早在西周时期,当地所产黄酒便已成为“御酒”;唐嗣圣元年,庐陵王李显被贬此处,所携宫匠改进原有酿酒工艺,成就了如今的“房县黄酒”。

  近年来,当地立足丰富的黄酒资源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引导农户建起“黄酒合作社”“黄酒民俗村”,展开精准扶贫。

  鲜艳家开设的“三碗不过岗”酒坊,就是黄酒民俗村里一家明星酒坊。

  走进酒坊,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宽敞明亮的厂房里,一个个一米多高的酒缸整齐排列,一派井然有序的秋酿景象。

  “酿制房县黄酒主要包括泡米、蒸米、晾酶、拌曲、发酵、出酒等6道工序,其中拌曲和发酵环节非常重要。”鲜艳说,由于发酵所用小曲不同,最后酿出的黄酒口味也千差万别。

  拌好小曲后还需15到30天,发酵完成的黄酒才能入口。在此期间,对于温度的把握十分考验酿酒人的水平。

  “就像人一样,得根据天气情况及时给酒缸‘增减衣物’。”在发酵间,鲜艳向记者展示了“保暖”中的小酒缸。只见薄薄的棉被下,等待发酵的糯米饭团中间留有一个碗口粗的窝,再过不久,这里就会渗出清甜可口的?汁。

  凭着好品质,鲜艳的酒坊越做越红火。去年,她的黄酒生意收入超过70万元。

  自己的生活好了,鲜艳也没忘了身边的乡亲。她不仅带动身边200多户农户经营酒坊,还主动吸纳当地贫困户到自家酒坊“上班”。

  “过去没有固定工作,主要靠种庄稼养活一家人。来酒坊后一年能挣二三万元,比过去不知道强了多少。”今年56岁的贫困户顾善平说,“现在只要我够努力,就一定有收获。”

  房县县委常委高勇介绍,去年“黄酒民俗村”黄酒产值超过6000万元,其中,合作社帮助贫困户实现户均黄酒销售收入10余万元,为社员股金分红每股达120元。借助蓬勃发展的黄酒产业,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正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

  房县只是中国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促脱贫的缩影。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并将产业扶贫列为脱贫攻坚八大重点工程之首。期间,中国将通过产业扶贫实现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房县县委书记蔡贤忠表示,房县将继续发挥特色优势,打响“房县黄酒”这张名片,为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精准扶贫、产业帮扶注入新动力。

脱贫攻坚的“筠连答卷”
脱贫攻坚的“筠连答卷”

  ——筠连县脱贫攻坚工作回眸

  筠连县是省级革命老区县、乌蒙山片区贫困县、省级少数民族待遇县,幅员面积1256.35平方公里,辖9镇9乡243个村17个城镇社区,总人口45万。全县61个贫困村,96个贫困人口较多的非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406户42017人。党的十八大以来,筠连县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截止2017年底贫困发生率降到3.5%,2018年计划退出24个贫困村,预脱贫3007户11666人,贫困发生率控制在1%以内,实现贫困县“摘帽”;2019年、2020年通过巩固提升,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筠连儿女打响脱贫攻坚战、发起总攻,啃下了一个又一个难啃的“硬骨头”,攻下了一个又一个难攻的“贫困堡垒”。

  聚焦“生病有治疗”。全面落实贫困人口的“两保、三救助、三基金”医保扶持政策,统筹使用医药爱心扶贫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重大疾病慈善救助基金,并严格执行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季度公示制度,公示覆盖率达到100%。执行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费用个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10%以内,慢性病门诊维持诊疗个人支付占比为10%。实行贫困人口一般诊疗费、院内会诊费全免,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5.06%。截至目前卫生扶贫救助699人,救助资金114.3万元。

  聚焦“生活有保障”。充分发挥低保政策在扶贫攻坚中的兜底救助保障功能,全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底线达到按年度动态调整后的国家扶贫标准,将符合低保兜底条件的对象及时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共低保兜底6511人,并对享受低保保障的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贴,截至2018年9月底,共累计发放83774人次,发放金额588.50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共计发放73624人次,发放补贴金783.04万元。发放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补贴2376人,发放资金537.4332万元。

  聚焦“读书有学上”。投入资金7803万元全力推进标准化中心校建设, 18个乡镇37所学校标准中心校“生均及教辅用房、生均电脑、生均图书、师生比、教师学历”全面达标,实现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三免一补”等政策,实现贫困户子女100%享受教育资助政策,学前教育阶段减免保教费1451.22万元,4.8374万人次,义务教育阶段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784.76万元,12629人次,普通高中阶段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653.5万元,6535人次,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282.73万元,8735人次。

  聚焦“住房有安居”。按照“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体目标,确立“四年搬迁任务、三年基本完成”的总体布局,坚守“三条政策红线”“三条政策底线”不突破,采取“适度规模集中安置+因地制宜分散安置”模式,定制“五套户型”,履行“四书一报告”程序,坚持“三避让”原则,扎实统筹、规范有序推进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截至目前,已建设完成搬迁入住集中安置点14个,共计建成搬迁住房2686户安置贫困人口9751人,圆满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目标任务,投入15013.65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3013户。

  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筠连干群向着全面小康目标挺进,在鏖战贫困的主战场上背水一战、久久为功,演绎着新时期筠连的“脱贫故事”。

  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硬化乡道40公里、通村水泥路1200公里,全县243个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先后投入近7亿元建设王家沟水库和、后沟水库,实施防洪堤、农村饮水安全、“五小水利”等工程建设。投入4.2亿元,新建及改造变电站5座,农网整村升级改造41个村;投入资金962.1万元,完成了24个贫困村通光纤任务,累计完成了200个自然组通光纤任务;投入资金11442.42万元,实施土地整理75163.3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64950.85亩,新增耕地6627.79亩;投入资金549万元用于61个贫困村卫生站建设,投入资金1495.7444万元用于18个卫生院环境改造工程。

  着力培育脱贫增收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建成马铃薯基地5000亩,新建和改造茶园2330亩,桑园建设322亩,发展青蒿2000亩,培育经营主体16个(家庭农场),培养科技示范户730户,申报“三品一标”2个,申报主体公园1个,覆盖18个乡(镇)243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61个),惠及农户10916户43664人(其中贫困户2916户,11666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投入专项资金174.93万元,创建了2个市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16户乡村民宿达标户,覆盖3个乡镇3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3个),惠及农户162户,约510人(其中贫困户128户,约400人)。大力推动电商扶贫,累计投入资金205.6万元目前触网企业300余家,触网率达到50%以上,特色农产品SKU达到3000余个,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累计达39.67亿元。促进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加快发展,出台《筠连县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截至2018年7月底,全县61个贫困村集体经营性累积收入达85.178881万元,人均集体经济收入达10.2324349元。

  着力增强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围绕“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在非贫困村和贫困村开发公益性岗位698人,吸纳贫困劳动力698人就业;以农村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和电工、焊工、厨师、计算机技能培训为主,培训农村劳动力15076人(其中贫困劳动力9235人),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开展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在县城和各乡镇举办就业扶贫招聘会14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466人(其中贫困劳动力83人)。依托筠连电商培训学校、农民夜校、县职业技术学校,摸索出“农业生产技术+电商普及”的培训模式。截止目前,共培训153期、14000余人次等,直接或间接带动217户贫困户开展网络销售。

  这是一份舍我其谁的担当。筠连县级领导、乡村干部,人人种好“责任田”“承包地”,当好标杆作好示范,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配齐配强帮扶力量。成立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的“五个一”帮扶力量协调小组,为每个贫困村全覆盖选派联系领导、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和农技员,专人负责推进工作。增添“一纪四警”法治队伍,在18个乡(镇)建立法律援助站23个,规范化工作站10个,在243个村、17个社区均设有法律援助联络员,形成了“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健全“一对一”帮扶机制。

  压紧压实帮扶责任。深化“双组长”负责制,以行政建制为基础,把全县分为五大片区,分别由五名分管县领导负责指挥协调一个片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全面构建乡镇党委、政府对本辖区脱贫攻坚工作负总责,联系县领导包乡镇、分管县领导包部门、帮扶部门包村、联系人包户的“四个包干”责任制,构建起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层层压实责任,逐级落实任务。在全县优选科级后备干部和业务骨干充实县脱贫攻坚办各专项工作组,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指挥作战体系。

  逗真碰硬帮扶考核。实行督查组常态督查、县级牵头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蹲点督导、县级帮扶领导定时督查、五大片区的县领导包片督查、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挂牌督办的方式开展督查工作,确保问题被及时发现及时整改。实行分类考评机制,修改完善脱贫攻坚考评办法,对承担脱贫攻坚任务的乡镇、22个扶贫专项牵头部门、帮扶部门推行“定人定时定标定责”四定责任机制,进行分类考核,实行半月一通报,一月一评比、两月一拉练、季度红黄旗、年度综合评定的考评机制。建立问效追责机制,采取约谈提醒、责令整改,大会检查、电视问政,诫勉谈话、启动问责等方式问责追责。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动员。筠连举全县之力、汇各方之智,调动一切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形成了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扶贫壮歌”

  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利用微信平台、电视、广播、墙体标语等形式,印发《筠连县脱贫攻坚工作应知应会简易手册》和《宜宾市筠连县精准扶贫到户政策明白卡》,扎实开好村组干部会、村支部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院坝会,认真开展以农活同干、节日同过、政策同学、问题同找、整改同抓为主要载体的“五同”帮扶活动,抓实“小手牵大手”活动,做到了知识宣传铺天盖地,政策宣传入户到人,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信心传达到了全县的每一名党员干部,传达到每一户贫困群众,传递到了社会每一个角落。

  企业主动积极帮扶。通过县级注入“补偿金”的形式引导金融机构向贫困户发放产业扶持贷款,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面临的资金瓶颈,打造“企业+产业联盟+贫困户”的共享模式,形成企业受惠、助力脱贫、产业增效的共赢发展。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就业帮扶工作的实施方案》,通过完善一个外出贫困劳动力信息库,致就业企业一封感谢信,向外出贫困劳动力投递一封公开信,邮寄一份精准扶贫政策明白卡,建立一份培训需求清单开展培训提升技能,每月一次电话联系加强跟踪服务,建立一套奖补机制,给予补贴补助等资金保障做好对外出务工贫困户的政策宣传和感恩教育工作,提升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就业稳定性和满意度。

  社会力量共建共享。大力宣传社会扶贫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广泛倡导社会各界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参与助教助学社会帮扶活动,积极倡议爱心企业参与“村企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做出贡献。在扶贫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产业扶贫“1+4”机制被人民日报内参和国扶办转发并得到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的批示,筠连县在全省2017年脱贫攻坚奖表彰暨社会扶贫工作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筠连镇五凤村产业扶持基金管理细则等一批先进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唯有实干,方能决胜。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筠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苦干实干,下好“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文章,干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交出一份漂亮的“筠连答卷”。(筠连县脱贫攻坚办供稿)

十三部门联合发布行动方案 乡村旅游打出提质升级组合拳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发布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针对部分地区乡村旅游外部连接景区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垃圾和污水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历史欠账多,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产品和服务标准不完善,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意愿不强、融资难度较大等问题,《行动方案》作出了系统部署。

  “多部门联合发力,对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周玲强说,以浙江湖州德清县为例,当地“洋家乐”业态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离不开相关政府部门的“保驾护航”。比如有的知名民宿项目,在创业之初面临资金、土地等难题,当地政府援引浙江省“坡地村镇”相关政策予以扶持,在建设用地指标有限的情况下,采取点状供地和建筑创新方式确保项目落地及后期的持续健康运营。

  “《行动方案》有多层意义,针对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制约因素进行系统推进;引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公共服务提升、美丽文明乡村建设发展;将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作为重点;创新社会资本参与方式,规范农户、村集体等参与方式,有助于探索现代乡村治理改革创新。”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中国旅游智库秘书长石培华说。

  “近年来,在中央及地方的大力推动下,各地乡村旅游获得了长足发展。”周玲强说,一些先进地区涌现了度假、休闲、康养等业态,乡村旅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一些后发地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人居环境改善、生活品质提升,并逐步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对于方案如何落实,业界专家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石培华建议,更加重视乡村旅游人才开发,加大乡村旅游带头人培养,重点吸引大学生村官、专业人才、旅游职业经理人等群体回乡创业;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中的农旅一体化发展,注重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质,支持建设一批乡村旅游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普查和评估,更好地把握发展状况等。

  周玲强表示,乡村旅游目前最大瓶颈是如何通过各种形式把产品推广出去。“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以及一些品牌及声誉维护还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案,缺乏有效管控,比如有的民宿存在‘有偿刷单’等不诚信的行为。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星级酒店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

  乡村旅游牵涉部门多,协调难度大,这是未来落实《行动方案》的难点。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史达建议,需要把乡村旅游提质升级问题作为政府的民生工程,切实加强顶层设计,才能保证《行动方案》变成实际行动。

新型肥料推广应用百万亩 农民增收过亿元
新型肥料推广应用百万亩 农民增收过亿元

  东北网10月15日讯(记者 陈显春)近日,记者从中国农科院新型肥料研发团队获悉,三年来,海藻酸聚能生态肥料在我省已推广应用100万亩,给农民直接或间接带来经济效益过亿元。

  七星农场水稻成熟收获现场。东北网记者 陈显春摄

  七星农场被设立为新型肥料推广平台。东北网记者 陈显春 摄

  10月9日,天空晴朗。在黑龙江垦区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的一片水稻田里,中国农科院新型肥料研发团队和黑龙江金事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正在进行海藻酸生态肥应用水稻测产活动,工作人员通过测量、收割、称重、测水等环节计算出亩产量。据新型肥料应用推广七星农场平台负责人吕晓红介绍,七星农场今年有13000亩水稻使用了海藻酸生态肥,从测产结果来看,农民普遍增收。建三江管理局七星一分场七队农户相福江告诉记者,海藻酸生态肥料使用量每亩66斤,共使用150亩,机器实收一亩地测产量达到1207斤。

  农垦七星农场水稻实测现场。东北网记者 陈显春 摄

  2015年以来,为助力国家“减肥增效”和“化肥零增长”行动,金事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先后在我省的38个农场进行了海藻酸增效聚能生态肥料的试验示范。截止到今年,试验示范总面积已达到50万亩。该肥料的主要特点为:省事,一次施肥后全年不用再追任何肥料;插秧后无缓苗现象;分蘖期肥特有劲,有效分蘖特别多;籽粒饱满成熟度高,无空瘪籽粒;收割期水稻主颈成绿色,从苗期到收割期观察这款肥料特别好。

  三年来,海藻酸生态肥料在全省推广应用面积达100万亩,试验示范30万亩。据金事达公司总经理范友介绍,“未来三年,金事达公司要把海藻酸增效聚能生态肥料在全省114个农场进行推广,把试验示范扩大到60%以上,应用面积扩大到50万亩,增产幅度达到10%以上。”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中国农业有底气应对经济风险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构建了农业政策的“四梁八柱”,形成了完备的农业农村政策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我国应对来自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挑战发挥了压舱石和定海神针的重要作用。就中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及其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和影响,本报近日专访了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

  秋粮生产形势喜人,预计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是连续第六年粮食产量稳定在6亿吨,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的第一个丰收年,粮食生产能力稳固,进一步夯实了经济稳定发展预期的基础

  现在距秋粮大面积收获还有10天左右。今年秋粮总体形势如何?如何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对此,韩长赋表示,当前,秋粮主产区已经丰收在望,今年全年粮食产量又将突破1.2万亿斤。这是我国连续第六年粮食产量稳定在6亿吨,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的第一个丰收年。

  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今年秋粮面积增加,长势正常,特别是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产量基本稳定,库存充裕,粮食供给是有保障的,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产量稳定,粮食安全基础牢固,粮食生产能力稳固。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年内还将完成6亿亩水稻小麦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目前,我国高标准农田已累计建成5.6亿亩,耕地灌溉面积达到10.2亿亩。

  种植结构调优,供给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我们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指导各地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今年夏粮和早稻持平略减,年初提出的“压水稻、减玉米、扩大豆”目标基本实现。初步统计,今年玉米面积减少500多万亩,水稻面积减少800万亩左右,大豆和花生面积增加1000万亩左右,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进口依赖,提高了国内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今年,我国果菜茶等产品面积扩大、产量增加,一些绿色名特优新瓜果菜增加较多,价格总体稳定,市场供应均衡,老百姓选择的余地更大了。

  生产方式调绿,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努力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粮豆轮作、粮改饲稳步推进,今年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达到3000万亩,比上年翻了一番多。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取得积极进展,集成推广一批节肥、节药、节水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模式,打造一批优质粮油生产基地。

  韩长赋说,“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粮食生产能力的底气;调动粮食主产区和亿万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生产的抓手。有了稳定的粮食产量,我们就有了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就可以抗风浪,应对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我们有这个信心。

  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让亿万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经济稳定发展预期的制度供给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

  韩长赋说,乡村振兴,要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五大振兴,需要我们统筹推进。要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和回旋余地。

  看农村投资。乡村振兴可以直接带动农村投资,基础设施短板亟待补齐,公共服务亟待全面覆盖。比方,农村“三大革命”即改善人居环境投资、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方面,初步测算,完成农村这“三大革命”任务,至少要投资3万亿元以上,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推动力将是十分强劲的。

  看农村消费。现在,农村居住着6亿左右的人口,而且与城市人口消费水平有一块很大的落差,市场需求空间极大。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随着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将越来越大。

  看政策底气。我这里先说三个数字:2800万、2.8亿和28亿。这三个数字,深刻地说明了中国经济的潜力和韧性。2017年,我国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带动了2800万人非农就业,这个方面的非农就业数据,很了不起,让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很羡慕;2.8亿农民外出打工,不仅给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体现了农村对城市的支持,而且他们可以随时回到乡村居住和发展,为乡村振兴再添活力;28亿人次在全国体验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营收达到7000亿元,说明农村市场的拓展具有深厚的潜力和巨大的空间。

  韩长赋说,望山看水忆乡愁,现在,城市资本投向农村成为可能。城市要素流向农村成为现实,城乡要素平等互动,是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保证,是政策和机制带来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底气。应该说,今年以来,乡村振兴开局良好,进一步夯实了经济稳定发展预期的基础。

  农业开放度越来越高,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市场销售目的地国家,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农业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稳定发展预期的政策供给

  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我国农业的基本政策。韩长赋表示,我国是国际农产品贸易大国,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对外开放的总框架下,农业对外合作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发展加快融合,对外合作机制日益完善,农产品国际贸易快速增长,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

  农业开放度不断提高,中国给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我国农业贸易体量巨大,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市场销售目的地国家。大豆、食糖、棉花等农产品,中国都是全球最大买家。2017年,我国农业对外投资总额为22.2亿美元,五年累计投资180亿美元,对外投资的国别数量达到100多个。

  “一带一路”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农业开放度。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5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推动全球化继续向前的重要力量,为各国和平合作、共赢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东方智慧。为务实推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农业农村部联合有关部门发布《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向世界发出加强农业合作、共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的明确信号。目前,中国已与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20多个农业合作协议,主动加强政策对接。

  农业领域投资和贸易合作成果显著,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投资的农业项目数量200多个,投资额700多亿元人民币,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贸易总额为465.8亿美元。通过共同编制发展规划、派遣南南合作农业专家、开展示范培训等形式,推动了“一带一路”国家农业发展。

  韩长赋说,农业开放度不断提高,进口中国需要的农产品,有效缓解了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保障了国内供应和市场平稳运行。

  中国农业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回忆2001年当年,我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那个时候,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只有270亿美元,是农产品贸易顺差国。到2017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有1300亿美元的进口和700亿美元的出口,变成了净逆差国。以中美贸易为例,2017年,我国自美国进口农产品241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9.2%;向美国出口农产品77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0.2%;我国对美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164亿美元。

  韩长赋表示,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反复证明着这样一个朴实的道理,公平、平等、互惠的国际贸易全球化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获得感,搞贸易摩擦,利益受影响的是双方。对待贸易摩擦,我们不愿意挑起事端,但也不怕摩擦。中国经济有足够韧性和回旋余地,贸易摩擦中有挑战,也有机遇,对此,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和信心。

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点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精神动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好各项重点工作: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同时还要看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脱贫攻坚战是优先任务。对于贫困村和所在县乡来说,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脱贫攻坚,必须保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注意处理好“四大关系”。即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处理好这“四大关系”,就要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切忌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翻烧饼。党中央已经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各地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市场监管、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提脱离实际的目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体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只有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就一定能不断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关于法讯参考

©2005-2018 法讯参考版权所有 电脑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681567

媒体合作:010-53398173

广告合作:010-53398607

服务邮箱:fxckzx@163.com

京ICP备17018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