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红色理论家”郑德荣,毕生探寻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留下“不忘初心”的人生遗言;纪检战线“侦察兵”李泉新,始终秉持“没有不能揭的黑、没有不敢碰的恶”,与腐败分子斗争到底;“农民书记”姜仕坤,一心只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用短暂的一生激荡入党誓言……建党97周年之际,中共中央追授7名同志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新时代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坦荡的胸怀、为国为民的情怀。他们的事迹,也激励我们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不断前行。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支撑共产党人一路前行的,是内心深处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理想、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与担当。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陈列着《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正文首页印有“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字样。原来,当年白色恐怖之下,这本小书被张静泉的父亲巧妙藏于假设的墓穴当中,才得以逃过搜查,保存至今。这本小册子正如一枚思想的火种,点燃了几代共产党人拼搏奋进的磅礴力量,指引着中国革命不断开辟新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当年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的场景,由于太过专注,错把粽子蘸着墨汁吃,嘴里却还说甜。甘之如饴、以苦为乐,是共产党人对待理想的态度,也是真正属于信仰的味道。

  坚定的信仰、牢固的信念,培育了一代代革命者的红色基因,绘就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从嘉兴南湖一叶开启未来的红船,到“没有理想,连一千里都走不了”的长征精神;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铁血豪情,到“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的坚定信念,正因为脑海中对未来有期待,心底里对理想有渴望,我们才能不断克服困难、跨越障碍,走向成功。74年前,毛泽东同志曾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动情地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今天,迈入新时代,坚定的信仰仍然是凝聚人心、激励奋进的决定性力量。

  然而,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少了围追堵截的艰辛,没了战火烽烟的磨砺,理想和信念会不会逐渐失去了成色?信仰的价值会不会被多元社会所消解?这是来自时代的叩问,也是源于现实、发人深省的警示:共产党人一旦丧失理想信念,就容易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上犯迷糊;一旦迷失信仰,也就难以把握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身处“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面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虽不必在生与死之间做出选择,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依然艰巨。只有鼓起信仰的风帆、擦亮理想的锋芒,执着追求、坚定前行,才能为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的孩子们回信,勉励大家“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对理想的执着、对信念的坚守,并没有褪色,也从来不会缺席,如今又在一个个幼小纯洁的的心灵中埋下种子、生根发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走过97年光辉岁月的中国共产党,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坚守下,正不断开辟崭新的未来。

景区莫成“野史集散地”
景区莫成“野史集散地”

  近年来,文化旅游热度渐增。数据显示,2017年文化遗产类景区总体预订情况呈火热态势,同比2016年增长高达1.3倍。今年端午三天假期,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8910万人次,同比增长7.9%。

  然而,在群众的文化旅游需求高速增长的当下,景区导游随意讲解、编造一些奇闻轶事等现象十分常见,严重影响了旅游整体质量的提升。想必多数游客在景区都听过不少“闻所未闻”的野史、艳史、宫斗、传说。导游这边说得绘声绘色、吐沫横飞,游客那边听得有滋有味、啧啧称奇。有媒体调查发现,景点里的讲解乱象可谓不少:要么同一景点的讲解各异,难辨真假;要么各种格调低俗的轶事大行其道;要么面对游客追问,许多讲解颠三倒四、漏洞百出……

  这讲解乱象为何泛滥?不少旅行社和景区降低员工入职门槛、培训不到位、放松监管是导致讲解乱象发生的一大原因。导游不能也不应成为“低入职门槛”的代名词。导,意味着引导、指导、导向,如果导游瞎导一通,这出来看世界的游客岂不是花钱买了误导了?对景区来讲,任由戏谑历史,怎能唤起游客对历史的尊重、认同和敬畏?怎么让游客感到此行有意义?景区搞成“野史集散地”,不可不察。

  有些导游之所以胡编乱造,想必最大的动力还在于迎合某些游客的猎奇心理,炒作“吸引力”和“卖点”。其实,一个导游通常面对的是一个旅行团,其信口开河的讲解传递出的错误信息和价值导向,跟电视、网络等媒介上恶搞历史的做法,性质上并无二致。试想,当游客们听了谣言,却缺乏历史知识基础或没再去学习历史,那便容易先入为主、信以为真,尤其对于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尚在建立之初、辨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来讲,很容易造成误导。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严肃的历史态度是发挥历史教育作用的基础。很多景点游客可能一辈子只去一次,导游有义务和责任让他们听到真实的故事。导游应该规范言行、珍惜信任,保障解说有史料依据、有据可查。此外,对导游的日常培训、考核和监管力度也不能缺位,这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景区和人员的管理,也需要畅通投诉渠道,倒逼整个旅游行业提升形象和素质,把社会效益放在重要位置。

  当然,并不是说导游得板着脸,像背诵历史课本一样。尊重历史是底线,让游客获得既真实又生动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必不可少。此前有位博物馆的讲解员把文物的故事像说相声一样绘声绘色、娓娓道来,而且面对各种业余或专业问题的“刁难”,都一一解答,赢得了游客和网友热捧。这无疑是很好的典范。实际上,下足功夫钻研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是对游客负责,实际上也是导游自身丰富文化素养、赢得职业提升的契机。无疑,这也给景点增色不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期待这行万里路,能在清晰正确的导览下,成为收获历史文化知识的难忘旅程。

如何保障老漂族权益? 地方政府应担起相应责任
如何保障老漂族权益? 地方政府应担起相应责任

  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显示,北上广仍是外来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其中上海以969.7万人的总量,排名全国第一,北京位居第二,数量为810万人。

  在上述大背景下,老年人随子女迁移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对此,记者采访了业内有关专家。

  随迁老人可以分担子女压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副研究员伍海霞认为,从家庭养老的角度讲,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老人和子女住在一起不仅能达到情感慰藉和生活上的照料,而且也能为来异乡奋斗的子女分担生活上的压力,比如帮忙看孩子等,是一种互相的帮助,对父母和子女彼此都有帮助。

  “当然,老人随迁现象可能会增加特定区域财政负担和压力。另外,从人口承载力的角度讲,如果老人在某一地区积聚得越来越多,形成倒金字塔结构,老年人抚养比过高,不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伍海霞说,“年轻人少,需要照料的老人多,当地社会老龄化的比例肯定高,那对整个经济发展后劲会有影响。”

  鉴于不少老人不能融入新的生活想要回到自己家乡,伍海霞认为,老人们在老家是熟人社会,他们来外地往往人生地不熟,虽然有亲人陪伴,但是并不能完全满足老人们精神上的需要。还有就是气候和生活习惯上的问题,导致一些老人觉得不如在老家待着舒服。中国老人一直有“落叶归根”的思想,他们觉得到了外地,就跟做客一样,老家才是真正的家,所以还是想回去。

  为了让老人真正能够在当地安心生活,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

  “社区和街道应该关注随迁老人的心理状态和实际情况,比如为当地户籍老人组织活动时,应该把随迁老人纳入进来,让他们也参与到活动中来,慢慢入乡随俗,肯定也就能有所改善。”伍海霞说。

  地方政府应担起相应责任

  “老人自己要调节心情,调整看待问题的方式或者关注点。子女也要给老人一个比较宽松的生活环境,包括经济上和情感上的支持。从当地政府角度来讲,应该从政策上吸纳这一部分老人,不要再纠结于区域社会福利的限制。未来如果户籍制度能够进一步改革的话,对于居住满一定时间的人可以算作常住人口的话,随迁老人可以纳入到常住人口管理范围,当地政府应该承担一定管理责任,给其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伍海霞说。

  据伍海霞介绍,以北京为例,即使父母户口随迁过来,也仅仅能享受乘坐公共交通免费等优惠待遇,父母的社保依旧不能转成当地社保,特别是不能享受当地医保待遇,退休金之类的也是从原籍发放。

  “据我了解,现在跨省报销不是一个普遍性的国家政策,只是区域之间的政策,比如长三角或者京津冀一体化之内,各个城市之间是互认互通的。比如北京和天津之间有协议,天津的老人如果在北京跟着子女生活,需要看病时可以到指定的医院就医,报销方式与北京市一样。如果没有这种协议,还是不能异地报销。”伍海霞说。

  人社部曾在2016年提出,要在2016年实现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费用的直接结算,到2017年能够基本实现符合转诊条件的参保人员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的直接结算。

  现在看来,上述内容还没有得到推广和普及,究其原因,伍海霞认为,“因为毕竟不同地区的承受力是不一样的。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人和人交往一样,你肯定不希望与一个比自己条件差的人进行经济上的来往,因为可能会带来负担,毕竟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而言需要经济上的付出。所以,目前的医保政策还不能达到拿着医保卡在全国都可以用的状态。而且目前的异地报销限定也比较严格,就比如说北京和天津之间,哪些医院能就医,哪些医院不能就医,都是有规定的”。

  随迁老人权益尽量不与户籍捆绑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着手解决随迁老人面临的一些问题。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张丽云告诉记者,关于老漂族不能享受异地社保的问题,目前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解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都有了转移接续制度,只不过转移接续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张丽云认为,医保已经针对不同人群实现了全覆盖,而且不同人群间的医疗保障水平基本上是比较相似的,在异地生活的老人在医保范围内实现跨区域就医应该没有太大的制度障碍。在大数据普遍得到应用的今天,也没有必要进行区域分割。

  “我们现在社保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都是尽量与户籍脱钩,也就是说所有的权益都尽量不要与户籍捆绑。对于老漂族来讲,他们的年龄决定了他们曾经享受的是旧的社保制度,在新的社保制度下,一定会按照从新从优的原则去照顾到他们的权益。国家未来一定会从制度层面去解决老漂族的问题,尤其是社保问题,有的地方已经基本扫清了障碍。”张丽云说。

  张丽云认为,老漂族主要面临的是医疗和养老问题,国家在这方面一直在努力,最近又出台了相关办法提高了统筹层级,有利于不同区域间养老金的调剂,进一步帮助解决老漂族面临的实际问题。随着社区层面功能的丰富和完善,社会活动的多样化,老漂族在异地社区生活过程中,也能逐渐获得与在老家社区同样的感受,精神方面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会大大提升。(杜晓 孟婷)

“任劳”是职责所在,“任怨”更显担当
“任劳”是职责所在,“任怨”更显担当

  前段时间调研,听闻一位领导干部对“任劳任怨”的理解,让人颇有感触。他谈到,“任劳”是领导干部的本分,“任怨”则是更高要求,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修炼。

  的确如此。改革进入深水区,无论是涉险滩,还是啃“硬骨头”,对很多领导干部而言,“五加二”“白加黑”早已是工作常态,但他们不叫苦、不喊累,“撸起袖子加油干”,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然而,干事创业过程中,不会一直风平浪静,不会始终一马平川,即便出发点是好的,也未必总能获得点赞,特别是在触及复杂利益、处理困难问题时,可能还会引发不解甚至怨气。

  有的怨气,来自干部。改革发展任务多、责任重、压力大,需要一大批“狮子型”干部冲锋陷阵,一往无前。然而,一些地方长期沉淀下来的作风积弊,让一些干部状态停留在“休闲模式”,导致当地发展慢、变化小。向顽瘴痼疾开刀,抓作风、转作风,让干部动起来、跑起来,有的人可能就不大适应了,感叹“为官不易”了,各种抱怨之声随之而来。对此,领导干部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保持定力、勇于担当,不因抱怨而动摇,不因非议而犹疑,看准的事情,就要一干到底。对那些认识不到位、作风不适应、行动不自觉的干部,既要教育引导,也须鞭策约束,同时激励加油,把“发展动车”调校到理想状态。

  有的怨气,发自群众。有些地方本来在推进利国利民的工程,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一些群众不理解、有担心,产生了纠纷。其实,好事没办好,这也让有的干部窝火:“本就辛苦受累,还吃力不讨好!”对此,领导干部更需要练就疏导的本领,一方面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少一点原则道理、多一些换位思考,真正和群众“坐一条板凳”,把解释沟通工作做到位、做到家,赢得群众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需深入做好干部的工作,引导广大干部提升站位、转变作风、改进方法,不能因群众一时不理解而变得怨天尤人甚至撂挑子不干了。

  还有些时候,领导干部对一项工作,态度是认真的,也付出了大量心血,但囿于种种原因,实际成效离上级机关的期望或有差距,由此带来的不满意甚至批评,不免让人心生委屈。能否辩证看待这种“落差”,任劳更任怨,也是领导干部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

  领导领导,领而导之。相比普通干部,领导干部肩上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格局应当高一些、胸襟应当宽一些,不仅要付出更多的汗水,还得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对其党性修养、能力素质、意志品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所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党章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就包括了“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等。可见,“任劳”是职责所在,“任怨”更显担当。在其位就得谋其政,既然是领导干部,就得不怕吃苦,更不怕被埋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作为,面对一时之“怨”,领导干部应以对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负责的态度,秉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气度和“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坚毅,不计个人荣辱,在“任劳任怨”“动心忍性”中不断历练提升。

减负令如何不空转
减负令如何不空转

  教育部等四部门的减负令发布以来,各地减负举措纷纷落地。半月谈记者在北京、天津、湖北、安徽等地采访了解到,教育培训市场在严格治理中有所规范,但同时也出现违规行为隐蔽化等新挑战。要让减负令不空转,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治理加码,“躲猫猫”跟着升级

  目前,全国多地均已出台相关文件和举措,主要围绕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强化师资考核、清理违规竞赛等几个方面,探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破解教师违规补课问题,减轻学生负担。

  天津市最近要求,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班次、内容、招生对象、上课时间等,要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审核备案并向社会公布;同时,公布有安全隐患、无资质和有不良行为的校外培训机构黑名单和无不良行为的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

  湖北武汉要求,不得聘用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教师或管理人员,违者或将处以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民办培训机构不得聘用公办中小学、公办幼儿园在职教师,不得为公办中小学、公办幼儿园在职教师从事有偿辅导提供场地条件。

  上海等地则对违规竞赛活动进行了清理。上海市今年出台“一标准两办法”,提出严禁举办小学生学科竞赛、严禁将竞赛成绩作为招生依据和参考、培训机构下课不得晚于20点30分。

  在各地减负令落地的同时,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中小学各类课外补习班、提高班依然普遍存在,只不过形式更加隐蔽,更加难以监管。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读初中四年级的小徐同学每天下午一放学,就钻进一处民居去补课。小徐上课的地方是三四个老师共同租用的“教室”。他的妈妈杜女士说:“就跟在家里一样,监管查不着。”还有的培训机构在老师上课期间,楼下有专人拿着对讲机放哨。

  斩断教师与校外培训的利益链

  受访人士认为,破解违规补课供需两旺,需要下猛药治沉疴,严格查处、严厉处罚,斩断教师与校外培训的利益链。

  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王建武建议,对于校外补课应当一把尺子量到底,坚决不允许聘用公办、民办中小学在职教师兼职授课。同时,发挥各级监察委作用,对教育部门相关公职人员进行有效监督,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原校长阮厚广认为,既然教师享受国家公职人员的待遇,就要履行相应的责任,明确哪些行为不能做,做了就要受到相应处罚。

  业内人士呼吁,对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相关规定的单位及个人进行严肃处理,应连带追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人员和学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同时,严格规范培训机构运营,对培训机构的收费标准、上课时间等进行明确和细化。

  标本兼治,缓解教育焦虑

  毫无疑问,减负的治本之策还是要提高教育质量,缓解民众的教育焦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局长丁召民认为,减负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着力提高教学质量。阮厚广建议,应强化教师备课环节,提高课前要求,打造高效课堂;通过教师下题海的方式筛选课后作业,让作业更有针对性,减少学生课后负担。

  王建武建议提升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减少利益驱动带来的补课歪风,另一方面有利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坦言,教育部门历次搞减负令效果都不大好,学生、家长也不买账,根本原因在于考试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业内专家认为,高考制度的改革才是最重要的指挥棒,应继续探索多元评价机制,避免家长和教师过于追求分数,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半月谈记者 周畅 赵琬微 廖君 付光宇 杨思琪)

民居变“猫宅”虽不违法,但一定就合理吗?
民居变“猫宅”虽不违法,但一定就合理吗?

  最近,武汉市一个小区的居民遭遇了烦心事。有业主买一套房,24小时开空调,专门用来养“狐狸”。面对邻居气味大、扰民等投诉,屋主人称养的并非狐狸,而是7只外观像狐狸的名贵猫,并表示养猫是自己的权利。城管则表示自身职责范围是督促居民不得在居民区养家禽,但猫狗之类的动物,不在管理范围。(《武汉晚报》6月10日)

  客观来说,的确没有哪部法律法规要求小区居民不能养猫狗,最多是在特殊环境和特殊时间里,小区物业会要求业主养宠物不能扰民。比如,有的小区规定必须保证猫狗一类宠物的干净卫生,有些要求在高考等时间段,业主要管好自己的宠物,不能干扰邻居休息。这些规定只是一种公德习惯的延续,或小区物业出于管理方便所拟定的规范,对行为人的约束是极其有限的。

  争议点在于,投诉与被投诉双方各执一词,而且似乎都有道理。“猫宅”的主人是房屋所有者,当然有养宠物的权利;邻居需要舒适的生活空间,自然也有维护环境、保障自身权益的诉求。对双方的权利,实际上都保护的必要。但是,当两个看似都合理的权利发生碰撞后,理性的天平应该倒向哪一端呢?

  这背后可能存在权利的滥用问题。法学上关于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研究很多,它也是构建现代法治社会和社会文明的重要原则。简单来说,就是行为人的言行虽然受到法律保护,但其权利不应该建立在对他人权利的妨碍和不尊重之上。要判断案例是否存在权利滥用问题,关键就看客观上是否存在利益受损一方,以及利益受损程度有多深。同时,行为体有主观上的侵犯意图,往往也被看成权利滥用的因素。因此,如何定性“猫宅”现象,关键还是看它是否造成了法律意义上的伤害,以及是否存在主观故意。

  从事件报道来看,被干扰的居民还不存在太大的伤害,社区民警也表示将上门调查和调解。想必不久,此事会得到一个妥善的处理。但是,我们也要从中看到,要化解权利滥用和权利双方矛盾的问题,还是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这或许不需要诉诸于法律,但一定和道德尤其是社会公德意识有关。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学会以同理心对人,其实就是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合理的权利。既然有邻居反映问题,作为“猫宅”的主人,不妨与他人真诚沟通下,耐心交流和互相礼让,化解此事中的矛盾并不困难。事实上,一个生活共同体里的合理秩序,正是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行为里构建出来的,毕竟,除了那些必要的个人权利,履行对社会公共秩序的义务也是必要的。

外卖员与女店员发生冲突 骑手权益和尊严引关注

  近日,一段河北沧州河间市外卖员与女店员发生冲突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公众高度关注和热议。视频显示,外卖员先是被连扇耳光,欲还手被拦,女子继续扇耳光后,外卖员用头盔对其猛砸并将其摁倒在地。目前,当地警方已对此事立案调查。

  截止到5月22日晚上10点,@澎湃新闻发布的相关微博获得2620条评论以及600多次转发。

  舆情概述

  发生:

  5月16日早上9点左右,河北沧州河间市一名外卖员与一名餐饮店女店员因订单问题发生剧烈冲突。在女子动手后,外卖员选择还击,但被旁人迅速拉开。此后,女店员并未罢手,反复追打外卖员,并用言语攻击。在忍耐数分钟后,女子仍动手扇了外卖员一耳光。情绪失控的外卖员当场用头盔不断殴打女子头部,女子随后也还手,在厮打中外卖员将女子摁倒在地狂殴。随后,附近群众上前将两人拉开。

  缘起:

  据了解,外卖员与女店员的争吵疑因前一天的一个外卖订单被取消。当时由于店铺没有按时出餐,外卖员便通知顾客取消了订单,女店员因此怀恨在心,再次遇见后先动手打外卖员,导致情绪失控的外卖员当场用头盔不断殴打女子头部。

  媒体观点

  石家庄传媒网:小哥打人不对,但小哥值得同情

  对于肢体冲突,通常都是站在弱势一方,但此次冲突几乎不能找到为女店员辩护的理由。事发之前,女店员至少打了外卖小哥6巴掌,对电动车踢了数脚,而且其中至少一巴掌是打在小哥脸上的。试问,哪个男人经历这么多次“羞辱性”的当众打脸,还能忍得住呢?小哥打人不对,或许对女店员造成了一定伤害,但应从轻处理。相比之下,虽然女店员主动挑起纠纷,数次挑衅,但从后果来看,肯定是女店员伤得重,而外卖伤的不是身体,而是“面子”,这个滋味实在不好受。

  网民观点倾向性

  本网对网民留言进行分析发现,绝大部分网民对外卖员的遭遇深表同情,并站在外卖员一方;另有少数网民认为双方都有责任。此外,还有网民提出外卖公司应该保障员工人身安全,维护员工利益。

  强烈支持外卖小哥

  @武汉滴哥古阿乐:这一次,我站外卖小哥。

  @Malemeat:很明显,这是女的主动挑衅,小哥忍让;女的变本加厉,小哥还手自卫;而且点到为止,对方没有反击立即停手,显然的正当防卫,不存在防卫过当。想知道这女的该怎么判,至少拘留3天吧?女的要是报警,算不算自首,那也得拘留一天吧?

  @要cool:店员活该被打。

  @李叔凡:我愿意为外卖小哥提供免费法律帮助。

  @林更新唯一直男粉:谁先动手谁欠打。

  @伍俊超:非常能理解这位外卖小哥,挺他,男子汉也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时候,大家都不容易,这种女人的素质真是可见一斑。

  双方都有责任

  @亮娃儿耶:双方都有错吧,女的也是脑残,可能认为男的不会还手。

  @杠精社:没调查清楚前,不站谁。

  @木頭Ricky:争执引发的冲突,什么事互相说了什么都不知道,站什么队。

  @沒人疼乄m:互殴各打五十大板!只要没打出轻伤,小哥就没事!

  请为员工维权

  @米小颜12:如果小哥被开除,这得多不公平?为什么连正当防卫都不可以?虽然是服务行业,但是也得有尊严!外卖小哥的老板,员工像你的孩子一样。他为你工作,你就有义务保护他们。不说让你护犊子,起码你得弄清楚黑白再作处理。如果就这样开除小哥,最没尊严的人就是你!不要以为服务行业的人就应该低气。

  @cici--Lo:美团请出来为你们的员工维权。不能让他们白受这种气。

创文到底为了啥?
创文到底为了啥?

  这两天的汕头朋友圈很热闹。热议的事有二:一件是7日晚上一场暴雨让鮀城成泽国,“水浸街”引发各种吐槽和段子;另一件事发生在8日中午,“抡锤”城管在用餐学生面前粗暴砸烂占道经营摊档的桌椅。一时间暴力执法视频被广泛转发,市民声讨野蛮城管的同时也不乏同情基层执法难的声音。

  难能可贵的是,市委和民意的节拍在这里高度和谐。8日一早,市委书记方利旭就带队实地察看城市排涝工作,强调要把治理内涝作为保障民生民安、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工作;当天下午又迅速批示,谴责暴力执法,严肃问责相关责任人。

  究其根本,这两件事的背后都牵动着一个关键词:创文!而创文其实就是民生。民生无小事!我想,这也正是方书记对此高度重视、亲自快速介入处置的原因所在吧。

  自汕头启动创文强管以来,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管理日臻完善。然而,中心城区500多条道路加铺沥青罩面后,个别光鲜靓丽的道路却挡不住在暴雨后“水漫金山”;而身为执法者、创文主力军的城管人员居然在执法过程中当街打砸,简直就是在给创文抹黑。凡此二事,难免叫人心存疑虑,进而也容易对创文的持续推进产生杂音。

  或许,此时我们应该追问一个更加本源的问题:创文到底为了啥?方书记履新以来,在多个场合都跟大家探究过这个问题。他反复强调,创建文明城市的终极意义不在于那块牌子,而是要通过创文,推动市民文明素质的培育、基层治理方式的优化乃至整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这才是市委创文的初衷和理念。

  明晰了创文的本源,我们才不会一出现问题、产生矛盾就开始犹疑。道路要“黑底化”,因为可以提升城市颜值,优化驾驶体验;但道路也不仅仅需要“黑底化”,路面下的排水系统、路面上的智能指挥系统该升级改造的还得继续加快建设。对暴力执法要谴责,对相关责任人要问责,因为任何难处都不能成为野蛮执法的理由;但“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理念更要坚持,立规则、守规矩的法治精神才是真正的文明底色。可喜的是,从这两天的市民热议,我们听到的更多是理性的声音、客观的分析,是大家对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切和期待。而这,才是文明创建的收获和追求。

  再有几天,就是汕头启动创文强管两周年的日子。这700多个日日夜夜,无数的创文人为之不眠不休,让汕头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变化。回望这两天的种种,我们确信:创文之路依然任重道远,但我们决不会止步不前!

领导干部应有自知之明,为政常问“我是谁”
领导干部应有自知之明,为政常问“我是谁”

  报道说,有的领导干部党的十八大之后在贪腐路上依然“不收敛、不收手”,其狂妄据说是来自这样的“底气”:像我这样的本事、这样的级别、这样的来头,即使是有问题也很难扳动——而实际情况往往是,话音未落就跌落马下。

  有分析认为,领导干部犯错误甚至违法乱纪,原因固然复杂,但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始终没有搞清楚“我是谁”。用老百姓的话说,是“太把自己当回事”。或者,随着职务提升、权力渐大、赞扬太多,失去了应有的清醒,用群众的话说,“太不把别人当回事”。经验表明,摆不正自己与组织、与他人、与老百姓的关系,刚愎自用,不知轻重,必然会铸成大错。

  “我是谁?”这难道是个问题吗?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践看,这还真是个问题。

  一种比较典型的现象是:有的企业从艰难困苦中奋起,这些年快速发展效益不错,于是有的高管就认为“业是我创的,钱是我赚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别人管不着!”有的地方领导把班子工作分工理解为划分“势力范围”,说什么“这是我管的地盘,别人不用管!”有的部门领导认为,拍板决策是一把手的事,根本不把民主集中制放在眼里,大事小情一律自己说了算,“这是我管的事!”

  还有一种更极端的,以为自己的功劳、业绩和才能都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所以挑战法律权威,妄自认为即使违法犯罪也没人敢动自己,“离了我,企业就不好办,办不成。”有人认为,个人是业务“首席”,是技术“大拿”,是营销“奇才”,是管理“大师”,“查处了我没人能干我这活,单位就得垮了”。

  不错,人们当然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干部的业绩、贡献和才能。为国家、为老百姓做出奉献,就应该得到肯定奖励、提拔重用,这没有问题。但作为个人不仅要实事求是,还要多一点谦冲自牧,少一点妄自尊大。

  领导干部还真的应该有这样的自知之明:党的领导与社会治理,都必须有权威、有秩序。有权威就有尊重,有秩序就有服从。而这些通常是以对象化的个人体现出来的,正如各个方面的“代表”与各种各样的“职务”。关键是自己要明白,不能把广大群众对党组织的尊崇看成是对自己的“膜拜”,不能把老百姓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合作看成是自己的“本事”,不能把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业绩、成果只记在自己的功劳簿上,不能把人们出于对领导尊敬给予的赞赏“照单全收”。有些领导干部就不懂这个道理,把基层单位对领导机关尊敬看成是自己的“魅力”;更有些领导干部一辈子没弄懂,公权力属于国家和人民,履行公务应该与个人利益严格区分,私用滥用公权就会被剥夺、被惩罚。

  领导干部对自己的认识不可能百分百准确,有些偏差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像一个人很难看到自己的背面。但自我感觉与组织评价、百姓公议差距太大,就不能不说是个问题了。正如古人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从这个意义上说,看到别人优点和长处不容易,知晓自己“几斤几两”、懂得谦虚谨慎,更加难能可贵。

  据说,在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当地人把这看成是一种最高智慧。由此想到,面对种种考验,尤其是在事业顺风顺水、组织委以重任、各方面赞不绝口的时候,或许真的需要经常静下心来想一想、问一问“我是谁”。你可以是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可以是受人尊敬的专家学者、也可以是让人羡慕的成功人物;但在党组织和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任何享有特权的特殊党员、特殊干部、特殊人物。

从“脸书道歉”看网络企业的社会责任
从“脸书道歉”看网络企业的社会责任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我们未能全面审视自身责任,这是一个巨大错误。”脸书公司创始人扎克伯格在美国国会的质询中一脸歉疚。反复道歉和“亡羊补牢”并不足以让脸书“止血”,与市值缩水相比,其信誉损失影响更深远。这也为其他网络企业敲响警钟,揭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差不多一年前,扎克伯格不无骄傲地在脸书主页发文,称道脸书在创建“理想世界”中的作用:“作为全球最大的社群,脸书可以帮助探索大规模社群管理的新模式。”

  这一言论发表后不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在《波士顿环球报》网站刊文针锋相对:“现实情况是……网络没有传播真理和爱,反而擅长散播谎言和憎恨,因为这就是堕落的人类喜欢点击观看的东西。”弗格森认为,在这些方面“扎克伯格们”要负较多责任。

  这些话颇有预言意味。扎克伯格现在承认,他显然对“全球最大的社群”带来的责任“认识不足”,这一“失责”让脸书付出沉重代价。

  从全球看,网络平台“失责”导致用户权益被侵害的事件近年屡有发生。从极端分子利用社交平台从事恐怖活动、传播仇恨信息,到“毒动画”在视频网站传播,这类事件越来越多地引发关注。

  互联网有一些独特属性:它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信息平台;不仅有商业属性,还有媒体和社交属性;它的边界不断扩大,影响面也随之扩大。特别是社交网络平台扩张速度惊人、市场规模巨大,用户动辄达到千万乃至数亿。

  海量用户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不能很好地保护用户隐私,保证内容健康、运营有序,将造成用户对平台的不信任,最终将严重损害平台的信誉。正如有关专家所说,网络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处理好自身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问题,符合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一些网络企业已经行动起来。在英国,主流网络服务提供商纷纷把自动屏蔽色情网页作为所有新用户的默认设置;在日本,九成以上的网络手游设置了未成年人消费限额;在芬兰,网络游戏公司“超级细胞”和罗维奥的官网上都发布了多语种版家长指南,解答游戏消费管理等问题。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日前发布的《2017中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出,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正快速追赶国际潮流,其中一大特点是互联网企业不再局限于商业竞争,而是放眼公益领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它们越来越体会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是成本或约束,而是一种孕育机会、促进创新、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行为。

  数十亿网民组成的虚拟世界要有序发展,除了运营企业的主体责任,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对于尚处于快速发展期的行业来说,严格监管是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任由一味逐利的企业“野蛮生长”,最终将贻害整个行业。

  美国汽车工业发展早期,车企普遍不重视安全问题,导致事故频发。1965年,美国社会活动家、消费者权益保护先驱拉尔夫·纳德尔出版经典著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揭批汽车行业不负责任的态度,引起强烈反响。次年,美国政府出台有关安全带等汽车安全配置方面的严格规定,助推汽车业进入持久健康的发展轨道。

  很多人用上世纪60年代美国汽车行业的故事与当前的互联网发展态势作比,认为政府对网络企业加强监管、明确企业社会责任并督促其主动承担责任,是互联网行业继续蓬勃发展的必然要求。

  针对脸书事件,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学者德蒙鸠依表示,这是隐私被大规模集体侵犯的典型案例,且“不会是最后一例”。他认为,在网络化社会,保护用户隐私是“共同责任”,而隐私保护和技术发展并非零和博弈,如何从中找到平衡,严格的立法与执法必不可少。

  在社会舆论呼吁下,各国对网络安全和内容的监管不断加强。比如欧盟正以立法等形式清理个人“数字足迹”,让网络使用者拥有“被遗忘权”;英国规定,互联网服务商如不“迅速”删除儿童色情内容,将负法律责任;美国先后出台了百余项涉及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此次脸书事件还可能促使美国国会出台进一步加强社交媒体监管的法规。

  在中国,近年来颁布的《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为保护网络用户权益、确保网络空间安全有序、维护互联网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互联网公司往往倾向于“先搭台子再管规则”。但是,有关网络上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内容的争论明确地提醒世人: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的早期互联网时代已经终结。技术公司必须接受这一点,这是它们新获得能力所伴随的责任,也是它们需要为所获成功付出的代价。

  只有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既是饮水思源、回报社会,也从根本上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于法讯参考

©2005-2018 法讯参考版权所有 电脑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681567

媒体合作:010-53398173

广告合作:010-53398607

服务邮箱:fxckzx@163.com

京ICP备17018480号